發(fā)布時間:2011-05-10 00:06 | 來源:荊楚網(wǎng) 2011-05-04 06:20 | 查看:2075次
楚天金報訊 □特派記者林永俊 通訊員劉明賢 盧艷波
圖為:劉新濤在認(rèn)真地寫板書 (特派記者曹大鵬攝)
圖為:幾個學(xué)生兩位教師,一個小學(xué)校 (特派記者曹大鵬攝)
孝感市孝昌縣小悟鄉(xiāng)筆架山村,是孝感市海拔最高、也是最貧窮的一個小山村。然而,在這個僅53戶248人的小山村里,近年來卻走出21名大學(xué)生,且沒有一個孩子因貧輟學(xué)。這一切的發(fā)生,不得不提到在此堅守了24年的山村教師——劉新濤。
24年來,劉新濤始終過著清貧的日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群孩子,勾勒出他年復(fù)一年的操勞。不曾氣餒,更沒怨言,他用自己的知識搭起孩子漫漫求學(xué)路,染白青絲將莘莘學(xué)子送出大山。
心中有桿秤 回鄉(xiāng)任教收入劇降不言悔
昨日,從孝昌縣出發(fā),記者驅(qū)車25公里來到筆架山村小學(xué)。
眼前的劉新濤,頭發(fā)已花白,面容消瘦,身體羸弱,左腿有殘疾。他說,這是他孩童時患小兒麻痹癥留下的。
上世紀(jì)80年代,筆架山小學(xué)與許多農(nóng)村小學(xué)一樣,老師多是“民辦”教師。隨著孩子們逐漸減少,一批批教師相繼下山。
那時,村里的孩子即便到最近的鄰村讀書,每天也要翻越3.5公里長的陡峭山路,穿過叢林,越過荊棘,還得時刻提防著野豬、毒蛇等野生動物的出沒。
一封信改變了劉新濤的命運。
1987年,在??诖蚱炊嗄甑乃?,突然接到老家的來信,說由于條件過于艱苦,村里小學(xué)教師都離開了,希望他回去任教。
那時,憑著嫻熟的縫紉手藝,在外打工的劉新濤,一個月已經(jīng)可以掙到一千多元錢,回去做老師,每個月只有十六元五角的工資。面對近百倍的工資差距,劉新濤再三考慮后,還是決定回去。
“好不容易從這山溝里奔出去,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現(xiàn)在卻回來當(dāng)這清貧、寂寞的老師。”“不要誤了自己的前途,況且你的腿還有殘疾!”父母的反對、親友們的勸阻一起涌來。“村里的孩子缺人教?!睗M懷鄉(xiāng)情的劉新濤說,村里窮,交通、信息都比外面差,孩子們再不讀點書,只有窮到底了。
這一回來,就是24年。
不能苦孩子 殘疾之軀籌資金重建校舍
這是一個貧窮的小學(xué),只有兩間教室、7個學(xué)生。教室前有個小院,放著一個乒乓球臺。閑暇時,劉新濤會和孩子們打打乒乓球。
小院左墻角上,掛著一塊黑鐵皮。每天早上8時,清脆的上課鈴聲和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都會準(zhǔn)時在這個寧靜的小山村上空飄蕩。
筆架山村支部書記劉柏成說,即便這個破舊小學(xué),也是劉新濤爭來的,他是孩子們的“守護神”。
之前的筆架山村小學(xué)在一條山溝腳下,校舍是借用一間村民祭祀的危房,屋頂漏雨,四面透風(fēng)。孩子們上學(xué)須經(jīng)過有溪流的山溝,山溝上的小橋則是兩塊簡單的石板拼湊而成的,搖搖晃晃,十分危險。
于是,照顧孩子們的冷暖與安全也就成了劉新濤肩上沉甸甸的責(zé)任。教室的窗戶玻璃破了,屋頂漏雨,他便自己花錢買來玻璃安上,買來瓦片換上;每逢下雨下雪,他便早早地來到橋邊,牽著孩子們小心過橋。
1996 年初夏的一天,山洪突發(fā)。劉新濤抱著10歲的小學(xué)生劉杰走過石橋,突然一陣激流將他倆卷入水中。危急中,劉新濤奮力一托,將孩子送上了岸邊,自己卻被沖走了20多米,臉、手、腿上多處受傷。
校舍最后無法再修補了。劉新濤拖著有殘疾的左腿,拄著拐杖,去鎮(zhèn)里,跑縣里,爭取校舍重建資金。2004年秋天,他終于爭取到了7萬元資金新建學(xué)校。
為加快工程進度,趕在冬季來臨之前讓孩子們走進溫暖的新教室,每天上完課后,劉新濤便拄著拐杖到工地上幫著挑磚、拎灰桶,手磨起了泡、肩磨破了皮。
村民們看著心痛,勸他歇一歇別累壞了身體,他說:“自己累點沒事,學(xué)校早一天建好,孩子就好了?!?/P>
劉新濤的舉動讓村民們很感動。村里的男女老少齊上陣,終于趕在隆冬到來之前,將新校舍建成。新校舍啟用剪彩那天,全村人都來了,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比過年還熱鬧。
工資用在哪? 自己苦點要讓孩子有出息
這是一個簡陋的家。一臺老舊電視機、一張裂開縫的餐桌、一個祖輩留下來的老式柜子,還有一臺老式縫紉機,唯一值錢的是一臺較新的電冰箱。這些便是劉新濤的全部家當(dāng)。其實,電視機是在外打工的弟弟結(jié)婚時買的,電冰箱也是弟弟送給他的。
廚房里,放著一大瓶劉新濤做的豆腐乳,這常常是他的佐餐佳肴。
對自己摳門的劉新濤,對孩子們卻很慷慨。家里較窮的孩子的衣褲有破洞、斷線、掉紐扣,劉新濤便花錢托人從集鎮(zhèn)上帶回針線,憑著嫻熟的裁縫手藝,用自家的縫紉機免費為孩子們縫縫補補,那種疼愛比親生父母還要體貼入微。
山里交通不便,一年難得吃上幾回魚肉。每次托人從山下帶回好吃的菜,他便請一些家境困難的孩子來家里“進補”,自家一有水果、餅干之類的零食,他便帶到學(xué)校同孩子們分享。
從當(dāng)年的16.5元錢,到如今的800多元,劉新濤的月工資隨著教師工資調(diào)整水漲船高,然而,他的生活卻沒有因此有多大受益,一碗青菜、一碗咸菜、兩個饅頭常常是他的午餐。
貧窮的孩子沒錢買書包、筆、本等學(xué)習(xí)用品,他就從自己的工資里拿錢去給孩子們買。十多年來,他用為數(shù)不多的工資接濟了20多個家境困難的孩子。
13歲的六年級學(xué)生劉凱龍,父母常年在漢打工,家庭貧困。他說:“劉老師在學(xué)習(xí)上對我很嚴(yán),生活中也很照顧我,他自掏腰包為我買來許多學(xué)習(xí)用品。”
24年來,劉新濤到底資助了多少給學(xué)生,他自己也說不清。他說:“自己苦點沒事,只要山里的孩子今后有出息,我就心滿意足了?!?/P>
幸福是什么? 考上大學(xué)的伢回家坐一坐
雖然只有7個學(xué)生,但劉新濤將課程安排的妥妥帖帖,語文、數(shù)學(xué)、思想品德、科學(xué)、英文等課程一應(yīng)俱全。
由于一心撲在孩子們身上,劉新濤至今都沒有成家。但是他的付出沒有白費,在他的感召下,村主任劉向東來到學(xué)校兼任起英語老師。
劉向東說,他很佩服劉新濤。這么多年來,他用瘦弱的肩膀,微薄的薪水,扛起了大山深處村民們脫貧的希望。
村里的孩子們也很爭氣。十多年來,村里沒有一個適齡孩子輟學(xué),相繼有21名孩子考上了大學(xué),成為方圓十里大學(xué)生最多的一個村。那些考上大學(xué)的孩子每次回家,都要到劉新濤的家里坐一坐,聊聊天。每當(dāng)這時,劉新濤都倍感幸福。
村民劉春榮的兒子也曾是劉新濤的學(xué)生,去年考上武漢的高校。她說,即便收入很低,但劉老師一直很負(fù)責(zé)對待,從沒缺過課,村民們都很感激他。
接受記者采訪時,劉新濤坦承也有過彷徨、動搖。但他說,他想明白了到底追求什么?!吧嚼镉形业墓蕡@,還有純樸的孩子們。他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P>
劉新濤說,24年的堅守,并非是一種刻意追求,而是自然的延續(xù)。選擇回到山里,是本能的回報;教書育人,也是一種本能的舉動。
(責(zé)任編輯:吳雄)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