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04-01 09:14 | 來源:解放日報 2011年3月19日 第05版 | 查看:2762次
1999年少年兒童去華東醫(yī)院看望罹患癌癥的謝希德。
本報記者 彭德倩 孔令君
今天,是復旦大學老校長、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教育家謝希德90周年誕辰,她是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開創(chuàng)者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大學女校長。
提起謝希德,不少復旦人的話語中總有“德高望重”四個字,而她的德高望重并非只是顯赫的地位和遠揚的美名,更是因其智慧從容的舉止和平易近人的風度。也許,歷史傳記更應該用宏偉壯麗的詞匯去敘述,但這位共和國教育家的風姿,同樣藏在一個個不經意的細節(jié)中,點滴光輝,搖曳動人。
為師之心
幾乎每一位謝希德的學生,都珍藏著她為自己修改的論文稿。幾乎每一稿的空白處,都留著謝希德細細密密的質疑和修改意見,這些都讓學生們感動不已。一位復旦的老師赴美國工作進修時,常常用電子郵件向謝希德匯報自己的近況,當時正在住院治療的謝希德不僅常?;匦?,還指出這位老師信中的語法錯誤——“你有些地方的英文是中國式的,讓我來幫你糾正?!边€鼓勵她:“你以前沒有很多機會寫作英文,以后多用就能進步。”這位教師每每憶及此事,感慨萬千:“謝校長在病中還為我修改英文,真是我的福氣!”
一個小細節(jié),讓復旦大學物理系的一位年輕教授至今猶記。當年他在博士論文中對自己的研究項目用了“首創(chuàng)性”三字加以形容,謝希德在這三個字下重重畫線,并寫下:“是否具有首創(chuàng)性,應由別人來說……”治學之嚴謹求真,令學生終生銘記。
很多學生忘不了的,還有謝希德的推薦信。上世紀80年代,她常常為即將出國深造的學者和學生寫推薦信,難得的是這些推薦信都是謝希德親手所寫,從來不用別人代勞。而且,謝希德極其厭惡千篇一律毫無根據的空話套話,每一封推薦信都寫得真實而全面。“雖然這要占用我不少時間,但對我是一種樂趣?!敝x希德曾這樣回憶寫推薦信的感受。一次,一位復旦大學的老師帶著學生去探望住院治療的謝希德,學生忸怩許久,才提出“想請謝老師寫封推薦信”的要求,而謝希德得知該學生近日沉溺于電腦游戲后,便嚴肅地拒絕了這個要求:“難道出國是去玩游戲的嗎?”這個學生后來從其他途徑出國深造,而今憶及此事時不斷感慨——“那是對我的勉勵和負責”。
青年教師資劍難忘,當時他剛從德國留學回來,想開展一些科研項目,但苦于沒有任何基金的支持。他請導師謝希德寫封推薦信。不料,其時謝希德相濡以沫的老伴曹天欽先生去世了!資劍已準備再找其他老師來寫推薦信,沒想到,曹天欽先生追悼會的次日,謝希德便把她寫的推薦信送到了資劍手中。資劍很過意不去:“其實,信讓我自己起草,您審定簽個名就行了?!敝x希德卻說:“由我親自來寫,對你更有幫助?!?/P>
謝希德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位女校長,她對女學生特別照顧,復旦物理系的女生特別少,每次新生入學時,謝希德都會召開座談會,聽聽女生們的意見,并鼓勵她們:“女性同樣能成為如居里夫人一樣杰出的科學家,我們應努力為之……”
求真務實
當年不少復旦學生喜歡聽謝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簡短樸實但信息量很大。跟隨謝希德校長做了十多年文字工作的王增藩,至今還記得謝校長對發(fā)言稿素材的要求:“不要老講我們取得的成績,一定要講我們還存在的問題;文字要踏實,不要用形容詞,那種花里胡哨的話我說不出口……”
一直到病重住院,謝希德還在堅持工作,病房里擺著電話和傳真機?!耙淮挝胰ヌ酵麜r,她還在考慮對教育改革的建議。”王增藩回憶道,“在她看來,人活到60歲已經很滿足了,之后每一天都是賺來的,更應珍惜時間為社會和國家做點貢獻。”
依照職務待遇,謝希德上下班應有小轎車接送,但她每天早上總是出現在教師們乘坐的校車上,從徐匯一路到五角場。據王增藩回憶,一些教師在車上會向謝校長反映一些學校里的事情,其中包含著教師對學校的意見和要求。謝希德曾這樣評價坐校車上班的好處:“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在車上既可以提前處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這個機會與同志們交談,傾聽各種議論。從校內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為車內的話題,其中有發(fā)牢騷的,但也不乏具有獨到見解的。特別有意思的是,車內總有一兩位不愿隱瞞自己觀點,也不善于竊竊私語的同志,不時發(fā)表一通高見,而獲得一些同事的共鳴?!?/P>
數學系曾向謝校長提過科研資料短缺的問題,保衛(wèi)處也曾提過需要一臺國內難以購到的微型錄音機,這些要求都得到謝希德的重視,還特意利用出國講學的機會,用節(jié)省下來的費用托人購買資料和錄音機。一位多年的老朋友送給她一臺打字機,她看到研究所辦公室還沒有打字機,便送給大家使用。從科研室到校長辦公室的路并不遠,謝希德卻經常要走很久,老師們拉著她談分配房子或職稱評定的事,偶爾謝希德還會被選為新聞系學生練習攝影的對象……
科研創(chuàng)新
謝希德常說,“科學研究真正需要的是發(fā)展思維、發(fā)展遠見和始終如一的發(fā)展勇氣?!敝x希德剛回國到復旦任教時,新中國成立不久,教材不全,謝希德在開設多門基礎課的同時,也為半導體物理學科在中國的起步做著準備。1956年,中國第一個半導體小組在北京成立,謝希德忍痛離開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北上參與研究和教學。丈夫曹天欽為了讓她能看到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拍了許多照片寄過去。有一次,看到照片上寶寶小鞋子上的鞋帶沒系好,謝希德開玩笑地在回信中說當爸爸的“失職”了。也就在這兩年中,她與黃昆教授合編的《半導體物理》問世。這本書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專業(yè)學生和研究人員的必讀書。
“文革”后,原先主要精力放在半導體物理的謝希德,發(fā)現國際上新興的表面物理學科,將可能對鋼材的耐腐蝕、新能源的開發(fā)、新材料工業(yè)等的發(fā)展,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1977年的全國自然科學學科規(guī)劃會議上,她代表大家提出及時發(fā)展表面科學的建議,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贊同。以此為起點,我國表面科學的研究漸成規(guī)模,逐步趕上全球物理學界發(fā)展的節(jié)奏。
每年3月,謝希德都要去參加物理學界的盛會——美國物理學年會。每次,她都會帶回厚厚幾本材料,每一頁上都做了大量注釋,然后再把這些材料一一分發(fā)給她的學生。發(fā)書面材料不算,每次,她都會專門開個“匯報講座”,結合材料與師生們交流自己的想法。
愛國情懷
很多人記得,謝希德去世前參加的最后一次教師節(jié)晚會——燈光亮起,鮮花簇擁,謝希德和幾位著名科學家,并肩站在寬大的舞臺上,臺下坐著本市教師代表和年輕的學生們。當主持人問她:“50年代時,是什么力量使您沖破了重重阻撓,毅然回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謝希德對著話筒,一字一頓地說:“我、愛、中、國!”霎時,全場掌聲雷動,這四個字所包含的那種情感、那份堅定,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謝希德正是用她的一言一行,實踐著對祖國這份執(zhí)著的熱愛:1952年,她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后,沖破重重阻撓,毅然回國來到復旦大學,主動挑起基礎教學的重擔。因為“海歸”背景,她和家人在“文革”中都吃了不少苦頭,此后,每當有人問起是否后悔,她答得坦然:“不后悔?!薄拔一貋韰⒓幼鎳ㄔO,走的是一條正確、光明的道路,我為能親身參加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而自豪,雖然遭受不幸,但與國家所受的損失相比,要小得多,個人的恩怨比起我們的事業(yè),算得了什么?”
帶著這一顆赤誠的報國之心,1983年,她出任復旦大學校長,為加強復旦與國外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提高復旦大學在國際上的聲譽,她不辭辛勞地奔波于海內外,嘔心瀝血……
4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更將這一份對國家的忠誠熱愛傳遞給學生。
20多年前,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復旦物理樓前的大草坪上,學生沈丁立與謝希德話別。“我馬上要出國了,謝老師,您對我有什么要求?”沈丁立問。謝希德想了想,鄭重地說:“有些人言而無信,出國后就不回來了。我希望你能信守諾言?!眱赡旰螅蚨×⑷缙趯W成回國,謝希德高興地迎接他,還邀請他到家里吃飯?!半m然是粗茶淡飯,但我終生難忘。因為我感到謝老師看重我,看重一個信守諾言的學生!”如今已是復旦美國研究中心教授的沈丁立感慨萬分。
?。ň幷咦ⅲ涸臉祟}為《一代女杰謝希德》)
(責任編輯:吳雄)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