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人人妻人人爽,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

"好傳人"江玉珍江遠斌:五代人打造"良心秤"分毫不差 恪守誠信傳承家風200年(組圖)

發(fā)布時間:2022-04-25 11:55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4.05 | 查看:1176次

在武漢有一戶做了200多年桿秤的江姓人家。江家做的秤因為準確公道、分毫不差,被鄉(xiāng)親們稱作“良心秤”。挑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銅管、定刀口、定星位……經(jīng)過十多道工序,一桿秤才算制作完成,之后還要反復校準,一天最多只能做2桿。但在江家看來,做秤雖難,更難的卻是守住心底那桿良心秤。以前,也常有不法商販出大價錢,要江家人幫他們做“帶病”的秤,但都被嚴詞拒絕。2014年5月,江家傳人江玉珍、江遠斌姐弟榮登“中國好人榜”。

2014年2月19日一早,家住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的董先生就趕到新洲區(qū)邾城東關(guān)路66號的制秤世家江家,為剛滿周歲的孫子買秤“抓周”?!俺佑小Q心如意’之意,江家做秤200多年了,一直分毫不差。買這秤回去給小孫子抓周,有希望他堅守本分和良知的寓意?!倍壬f。

說起桿秤,很多“90后”、“00后”可能都沒見過,如今市場上大多是電子秤,但在一些農(nóng)村,桿秤仍然是許多小商販走街串巷做買賣的工具。秤,作為衡器,量的雖是斤兩,稱的更是良心。在新洲區(qū)邾城街有一戶江姓人家,在當?shù)刈龀右延?00多年。由于多年來秉承“分毫不差”的標準,江家的秤早已名聲在外,被當?shù)鼐用穹Q為“良心秤”。

視頻來源:中國網(wǎng)絡(luò)電視臺

江玉珍(右)與弟弟江遠斌(中)和弟媳胡錦紅是目前家族中最后的制秤手藝傳承人(2014年2月12日)。新華社記者 郝同前 攝

1.五代人200多年堅決不做"劣秤短秤"  成買家"定心砣"    

新洲邾城東關(guān)路66號,70歲的江玉珍婆婆拿著自己親手做的一桿老秤,秤著弟弟江遠斌剛送來的一把菜薹。“兩斤三兩,跟電子秤一樣?!苯牌判χf,手上厚厚的老繭在秤盤上擦出呲呲的聲音。這位銀發(fā)婆婆制作的秤,曾是新洲、麻城、黃岡等地小商販們的必備品。“我家五代人都是做秤的,傳到我這輩已經(jīng)200多年了?!苯裾湔f,當年做秤的有好多家,江家的秤卻一直是最受歡迎的。

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銅管、定刀口、定星位……在江玉珍手上,一桿秤要經(jīng)過10多道工序、做五六個小時才能完成。作為江家做秤的第五代傳人,70多歲的江玉珍滿頭銀發(fā),面帶笑容,看上去很慈祥。
  1988年,弟弟江遠斌開始和江玉珍一起開廠做秤。雖然國家普及了電子秤,但在偏遠地區(qū),一些流動商販和當?shù)厝诉€是選擇便于攜帶的桿秤。如今,仍有許多人到江玉珍的作坊里買秤、修秤。
  江玉珍介紹說,她家祖祖輩輩做了200多年的秤。江家做秤有一條原則:不做計量有偏差的“劣秤”,更不做人為缺斤少兩的“短秤”。

這是江遠斌祖上傳下來的一桿紫檀木秤桿的秤,上面標有“江正興造”四個字。資料圖片

  由于精確性要求高,每桿秤都需要反復校量,一天忙下來最多只能做2桿秤?!皩幵缸錾冱c,也不能砸了祖?zhèn)鞯恼信?。”江玉珍說。

  因為做秤公道、守規(guī)矩,江家在方圓百里贏得了美名。在電子秤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江玉珍家的手工秤成為武漢新洲、麻城、黃岡等地小商販們的必備品。

    “哪怕只做一桿‘黑心秤’,我一輩子都不會安心。就算窮得把米磨成糊糊吃,也絕不做那種事。”做秤多年,常有不法商販要求江婆婆做“短秤”,她總是毫不猶豫地拒絕,“我家五代人都是做秤的,傳到我這輩已經(jīng)200多年了。”江婆婆說,祖上做秤時曾用過“江正興”這個牌子,“正興”就是“心正則興旺”,只要堅持公正公平,就會生意興隆家庭興旺。在當?shù)?,“江正興”可是商販和居民心中的“大品牌”。

說起江家的秤,姐弟倆很自豪。佟建國 王東升攝

“100斤的東西,刀口距離偏差2毫米,重量就相差七八斤?!苯牌抛隽?0多年的秤,度量早就刻在心里,市面上賣的一些“短秤”“黑心秤”,她一眼便能瞧出端倪。“如果那些不法商販拿著有‘江正興’字號的秤,他便不能肆無忌憚地缺斤短兩。我怎么能做‘短秤’,給江家秤抹黑?”江婆婆激動地說,“別看秤不大,稱的可是良心!”

在菜市場里稱重,賣方說句“這是江家的秤”,買者一般都會放心。遇到稱量偏差,人們往往用江家的秤解決爭端。

2.樸素信念支撐職業(yè)底線 秤不大稱的卻是良心  

做一桿良心秤不難,難的是幾代人祖祖輩輩堅守。
  做秤做出了名聲,這些年,不斷有商販找到江玉珍,要她做“短秤”。所謂短秤,就是在秤的刀口上做手腳。刀口距離偏差2毫米,100斤的重量就相差七八斤。
  上世紀80年代,武漢新洲一位賣魚商販,揣著9個光洋“袁大頭”找到江玉珍,希望江玉珍做短秤,“一斤吃1-2兩”,“做好了,這些光洋歸你?!?br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auto;"/>  按當時行情,一枚舊幣“袁大頭”能兌換10多元現(xiàn)金。對這筆可觀收入,江玉珍沒動心。
  江玉珍堅決不做短秤,在一些人眼中顯得很“古板”。1990年,鎮(zhèn)上橋頭一位收豬的商人找她做短秤被拒絕。這位商人惱羞成怒,罵江玉珍“板死了”“苕掉了”。

拼版照片:制秤前打磨秤頭(左上);制作完成后打磨秤桿(右上);制秤的幾種工具(左下);在秤星中填充銅絲(右下)(2014年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同前 攝 

  為何能不為利益所動?
  “老一輩傳我手藝的時候就講,千萬不能昧良心。昧著良心,落不到好。做事光明磊落,心里才沒鬼。”老人說,“原先這附近有兩個做短秤的人。有一個在29歲的時候死了,另外一個在40歲的時候也沒了?!?br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auto; line-height: 28px;"/>  正是這種不甚“科學”的樸素信念,支撐著她謹守職業(yè)底線。
  江玉珍覺得,秤不大,稱的可是良心。做一根缺斤短兩的短秤,和做100根短秤沒區(qū)別。
  出于對誠信和底線的敬畏,江玉珍祖祖輩輩200多年一直堅守職業(yè)準則,也因此建立了很好的名聲。賣方只要說句“這是江家的秤”,買的人一般都會對重量放心。

新洲區(qū)三店居民老王收了20多年棉花、土雞蛋等農(nóng)產(chǎn)品,前段時間,他拿著一桿老秤來到江家,“這把秤修一下多少錢?”60歲的江遠斌接過秤,一眼便認出這桿秤出自自家?!白约业某有奁饋砗唵?,10塊錢跟你調(diào)一下。”江遠斌說罷,拿出工具調(diào)起來。

江遠斌在一桿秤制作完成后稱重,確認準確度(2014年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同前 攝

  老王說,25年前,他剛開始做生意時在江家買了這桿秤。江家的秤準,這是公認的?!爸灰f句‘我這是江家的秤’,別人一般都很放心?!崩贤踅榻B,從前在新洲、紅安、麻城等地,商販們下鄉(xiāng)做買賣時,常以江家做的秤為招牌攬生意。買東西的顧客,只要聽說是江家的秤,也都會放心購買。
  居民黃喜蓮婆婆家也收藏了一桿江家的秤,每次買了什么,她都要用這桿秤稱一稱。她說:“用了40多年了,沒出過錯。”

3.制秤工藝申報"非遺":手藝面臨失傳 誠信不會斷代   

近年來,江家堅持制作“良心秤”的故事經(jīng)過媒體宣傳,被人們所熟知。許多群眾趕到江家,就為了買一把“良心秤”回家。在武漢做證券生意的李先生到江家,將江家12種不同型號的秤都買了一桿用作收藏。李先生說,江家的“良心秤”就是一種道德標桿,買秤回去就是時刻警醒自己“做人、做生意要講良心”。 

江玉珍和弟弟做了一輩子秤,沒想到居然會因為制秤而出名。江遠斌說:“現(xiàn)在江家秤出了名,就更要把秤做好,才對得起祖輩200年精益求精、恪守良心的傳統(tǒng)?!?/p>

2014年2月12日,江遠斌在菜市場檢驗自己制作的秤。新華社記者 郝同前 攝

做秤的手藝,本是傳男不傳女。但江玉珍12歲那年,哥哥下放,弟弟又太小,做秤的手藝便由剛剛小學畢業(yè)的她承繼下來?!澳菚r沒有現(xiàn)成的秤桿,都要自己一點點地磨?!苯裾湔f。
  一轉(zhuǎn)眼,江玉珍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弟弟江遠斌跟著姐姐做了20多年的秤,如今也已經(jīng)60歲。兩位老人的做秤手藝卻難覓繼承人。
  江遠斌有一子一女。女兒在湖北陽邏做高中老師,兒子在外打工。

   江遠斌說:“兒子更喜歡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如果他不喜歡傳統(tǒng)的東西,不會強迫他學?!?br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auto; line-height: 28px;"/>  盡管手藝后繼乏人,江玉珍和江遠斌兩兄妹還是教育家里的晚輩,祖上是做秤的,做人就像做秤一樣,要守規(guī)矩,不越線。
  “下一代會看著上一代。從父親那一輩開始,家里名聲就非常好。到了我這一輩,我和姐姐也很努力。我希望我的子女也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就算做不成大事,也要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不能壞了祖上傳下來的好名聲?!苯h斌說。
  目前,新洲區(qū)文化局正在收集資料,計劃將江家的制秤工藝申報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把小小秤桿和秤砣上蘊含的豐富文化和人生哲理發(fā)揚光大。

4."良心秤"出名供不應(yīng)求 生意再好也不漲價  

    “秤,量的是斤兩,稱的是良心。”2014年3月14日,武漢市新洲區(qū)文明辦道德講堂上,江家良心秤第五代傳人江玉珍、江遠斌姐弟和武漢市道德模范蔡春林都被請到了現(xiàn)場?!俺?,對我們江家人而言,是一代又一代人堅持用‘良心’來維護的使命……”江遠斌的女兒江秀云,講述了江家傳承五代,堅守良心、誠信做秤的故事。
  江秀云說,媒體報道后慕名而來買秤的人絡(luò)繹不絕,最多時一天來了十幾位買家,一時供不應(yīng)求。有人提醒江遠斌,可以趁機漲價,或者放低標準,加工趕制、多賺點錢。但江遠斌卻說,“生意人講的是個誠信,一桿秤的成本只有這么高,生意再好也不能漲價,我們還要想辦法把秤做得更好。”

 

2014年2月12日,江玉珍整理掛在家中墻上的秤。新華社記者 郝同前 攝

江家姐弟制作“良心秤”的故事,讓來自各行各業(yè)的近千位代表,接受了一次誠信道德洗禮。司法工作者胡曉霞說:“社會需要更多的“江家秤”,通過他們的引領(lǐng),使誠信成為人們的信念?!?/p>

做了幾代良心秤,江家秤鋪一直沒有招牌。講堂現(xiàn)場,新洲區(qū)委副書記沈濤向江家姐弟贈送了一塊寫著“江正興‘良心秤’鋪 ”的金色招牌,并將它列為新洲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湖北省文明辦主任胡和平表示,江家秤“稱”的是斤兩,體現(xiàn)的是良心,樹立的是誠信。對職業(yè)的敬畏,也是一種誠信。

    (本網(wǎng)根據(jù)《武漢家族制秤200年分毫不差 被稱“良心秤”》《武漢市新洲區(qū)“制秤世家”制作“良心秤”的故事》、《武漢“制秤世家”守住良心傳承家風200年》等綜合稿件,感謝中國文明網(wǎng)·武漢站提供部分素材。)

編輯點評 

  秤,作為衡器,量的雖是斤兩,稱的卻是良心。當出現(xiàn)秤量偏差的時候,人們會不由自主的找江家秤來解決爭端,這是對“江家秤”的信任,更是對江家人誠信為本家風的肯定,江家秤早已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一道誠信的標桿。江家姐弟的“良心秤”雖小,卻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道義?!吧毯o橋信作舟”,如果每一個商戶提供的每一件商品,都以誠信為標桿,就會取信于群眾贏得市場。社會需要“江家秤”這樣的誠信典范,因為每個人都是誠信的參與者,如何堅守誠信,經(jīng)受住良心的考驗,將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考題。

跟許多傳統(tǒng)手藝一樣,江家做秤技術(shù)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也面臨失傳的問題。  

用戶名: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如果看不清驗證碼,請點擊驗證碼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