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3-11-28 10:43 | 來源:新快網(wǎng) 2011年11月03日 00:40 | 查看:1404次
■B22路上,一“大老爺們”為小男孩讓了座。
■有乘客讓座,婆孫倆很開心。
■這位大學(xué)生(左)在給阿伯讓座時還說“請”。
讀者、拍客紛紛訴說車廂感人友愛瞬間
■統(tǒng)籌:新快報記者 徐娜
■供圖:本版圖片由熱心讀者提供
■執(zhí)行:新快報記者 張秉璐 徐娜 羅瓊 張亮 曹洪梅 通訊員 鄧勁生
昨日,是新快報攜手共青團(tuán)廣州市委、廣州市交委,發(fā)起“尋找車廂友愛——方寸溫暖,全城傳遞”活動的第二天,不少熱心市民、網(wǎng)友和巴士迷通過熱線、郵箱、微博等各種渠道,踴躍提供了大量公交讓座的照片,“曝光”車廂感人瞬間。較感人的是,有一位看病阿婆因為被司機(jī)攙扶上車,還特地致信交委主任道謝。
看病阿婆寫信感謝1路車司機(jī)
當(dāng)事司機(jī)莫銘聰:扶她上車就不怕沒人讓座
新快報訊 近日,家住東山龜崗的70多歲李婆婆給市交委主任寫了一封表揚信,感謝1路公交車司機(jī)扶她上車。
“我由于腰椎有毛病,經(jīng)常要去康復(fù)中心治療。10月17日的下午,我在公交站等到了1路公交車,正艱難地上車,公交車司機(jī)見狀,馬上就走到前門的梯級處,扶著我的雙手,并關(guān)切地對我說‘你要坐好,然后我才開車’。沒想到,不止我一個,每個站的老人,他都熱情問候、幫扶,讓我很感動!”患有腰椎病的李婆婆告訴新快報記者。
昨日,記者采訪了李婆婆表揚信提及的司機(jī)莫銘聰,他表示該線路有50%都是老人,所以他很重視為老人服務(wù)。“現(xiàn)在確實有不讓座的現(xiàn)象,但是如果司機(jī)主動攙扶老人上車,幾乎每次都會有乘客主動讓座。”
暖鏡頭1
碰碰胳膊,他把位給了小孩
●講述人:孫小姐
●時間:13:05
●地點:公交B22路
昨天我看到的一幕很有意義。車子開到冼村路北站時上來一對母子。車上人不多,但已沒空座了。媽媽一手拉著兒子往車廂中部走,剛準(zhǔn)備在門邊站下,這時,坐在靠前位置的一個中年男子起身讓座。只見他碰了碰小孩的胳膊,示意他坐下,小孩在得到媽媽的允許后乖乖坐下。媽媽則教小孩說“謝謝叔叔”。
感觸:一看就覺得這小孩的家教很好,他媽媽一定也是個謙和的人。而中年男子別看他外表看起來很大老爺們,但能給小孩讓座,我覺得還是很細(xì)心和有愛心的。
暖鏡頭2
快速反應(yīng),紳士急讓位婆孫
●講述人:張先生
●時間:15:00
●地點:公交B5路
車開到體育中心時我看到,下面等車的人很多。這時,一位婆婆抱著孫女從后門上車。還沒等我反應(yīng)過來,正對著后門座位上的一位先生已匆忙起身,為她們讓了座。那婆婆很禮貌地說了聲“謝謝”,就和小孫女坐下了,眼神還時不時朝向那位先生站著的方向笑一笑、點點頭。
感觸:雖然那先生還有幾站才下車,但見到有需要的乘客,還是禮讓了。我們在車上天天都聽到廣播說“讓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有的人會聽得麻木,有的人卻早已養(yǎng)成習(xí)慣。
暖鏡頭3
很有禮貌,女生起身說“請”
●講述人:徐先生
●時間:14:30
●地點:廣州公交B3路
公交車經(jīng)過石牌橋BRT車站時,我看到窗外有個頭發(fā)花白、戴墨鏡的阿伯在東張西望,像是考慮要不要上車。車上人多沒位置,他上了車。我站在車尾,看到這時候從幾個女孩中站起一個女生,說“您請坐”,大伯不斷點頭感謝。
感觸:其實我很羞于說禮貌用語,有時候覺得那些是用來教育小孩子的,但我也發(fā)現(xiàn)我的孩子很習(xí)慣用禮貌用語,為什么我們大人就是很少說呢?
眾說紛紜
網(wǎng)友發(fā)來百余條“不讓座理由”,有網(wǎng)友這樣稱——上下班處于病殘狀態(tài),怎么讓?
新快報訊 沒有給別人讓座,不是冷漠,而是因為我有“苦衷”——對新快報這兩天的報道,不少網(wǎng)友發(fā)表了他們的看法:一般情況下都會讓座的,只有因為某種原因,才選擇不讓座。昨日,新快報記者收到了100多條“不讓座理由”。
理由1:我也很累
“啟程××公英”:專座上寫得很清楚:老、弱、病、殘、孕,我覺得我上下班時屬于病、殘狀態(tài),所以讓不讓座要看情況。
“He××n繆”:來例假時不讓座,其他時候都讓。
“ga××l”:下班累趴趴,上車?yán)先苏驹谏磉?,沒想就讓座了。N站后下車,發(fā)現(xiàn)隔壁還有老人,于是一路站到總站。決定下次還讓,就不信這么衰。
理由2:不值得讓
“陳×K”:追公交車時,那些阿婆健步如飛,跑得比我還快,為什么要給她讓?
“Ru××liqr”:有一次坐公交車,在半路上來幾個老人,旁邊的年輕人站起來讓位稍微晚了點,那個老人竟然說‘早就應(yīng)該起來啦’,真是好心沒好報。
理由3:特殊情況
劉先生:“我曾經(jīng)給一個穿著娃娃裝的女生讓座,誰知道卻遭到她的白眼,當(dāng)場就罵了我一通,讓我很尷尬!孕婦和穿娃娃裝的豐滿女孩對我而言真的很難分辨。”
“垃××夫司機(jī)”:有幾種人不讓(包括但不限于):三歲以上兒童、污染車廂環(huán)境、相貌兇險、高分貝發(fā)言、外放俗套歌曲、附屬生物隨意大小便等等。
倡“友愛互助”喚“相互理解”
■新快報記者 徐娜
讓不讓座——需要討論嗎?不需要嗎?需要嗎……
這是個關(guān)乎道德、自律的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在廣州“友愛在車廂”25周年之際,盡管一些“冷漠鏡頭”躍入視線,但我們依舊相信,方寸間的友愛,未泯,它就散落在各角度,等待發(fā)現(xiàn)。于是,新快報攜手團(tuán)市委、市交委,共同發(fā)起“尋找車廂友愛”活動。此舉并非要給“讓不讓座”下定論;更無意苛責(zé)誰——僅旨在倡導(dǎo)友愛互助的文明風(fēng)尚,它是社會之需!借用東山少爺?shù)脑挘?ldquo;我們要唱好廣州,也要唱暖廣州。”我們希望通過尋找這些車廂小溫馨、小關(guān)懷,還原人性的美好,城市的溫暖。
同時,我們也愿意傾聽“不讓座的理由”——“干了一天活,累死,還得給跑得比自己快的阿婆讓座,糾結(jié)!”“屢次讓座都沒得謝,備受打擊,傷自尊”……誰說不是呢?
因此,我們倡“友愛互助”之風(fēng),亦喚“相互理解”之氛。
“友愛互助”,是樹;“相互理解”,是根。無根,不成樹——想想自己,體諒別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您做得到。
(責(zé)任編輯:楊曉均)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