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0-12-12 00:20 | 來源: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2008-03-26 09:28 | 查看:10631次
編者:今年3月18日,我會名譽理事陳志昆迎來了97歲生日,遠隔重洋,我會未能前往祝賀老人家生日快樂,但全會同仁對他的惦念、祝福常在!
陳志昆名譽理事的女兒、我會理事陳燕通過郵件發(fā)來了陳老生日當天的照片;聯(lián)絡部部長吳存瑜特意寫作《我了解的陳志昆》一文,重憶老人家熱愛祖國的赤子情懷、不平凡的人生歷程和熱心公益的執(zhí)著追求。我們推出這組珍貴的照片和這篇表達我會心意的文章,感謝他長期以來對我會事業(yè)發(fā)展的關心與支持,分享、同賀陳老97華誕,并真誠祝愿陳老健康福壽,永遠快樂!
陳志昆、黃壽珍夫婦
1981年,宋慶齡國家名譽主席去世之后,陳志昆先生與孫中山先生在美國的親屬在舊金山發(fā)起成立了美國宋慶齡基金會,繼承和發(fā)揚她的未竟事業(yè),以紀念這位20世紀的偉大女性。一年之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在北京成立。陳志昆、黃壽珍夫婦和他們的女兒陳燕成為我會理事至今,已達26年之久。他們?yōu)榛饡墓ぷ?,為全面促進中美間的友好,不但出錢出力, 而且,還培養(yǎng)女兒繼承他們的事業(yè),是名符其實的愛國華人。
陳志昆出生在美國夏威夷。他的父親是早期到夏威夷謀生的勞工和稻農(nóng)。陳志昆有三個兄弟和六個姐妹。他幼年時除讀書外,還在稻田里頂著烈日種稻子。在那些年代,遠離祖國家鄉(xiāng)的華僑和華人,在異國謀生無不深受外國人的歧視和反華排華之苦。所以,陳志昆從小就盼望祖國富強起來。至今,在他的客廳里,掛著一幀他親筆寫的“盼望祖國更強大” 的條幅,表現(xiàn)了他對祖國極為深摯的感情。
陳志昆是中國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的親戚。他的伯母是孫中山的堂妹,伯母的女兒叫陳淑英。陳淑英是陳志昆的堂姐,嫁給了孫中山的兒子孫科。1934年,孫科夫婦回到夏威夷探親,看到內(nèi)弟陳志昆朝氣逢勃,是一個胸有大志的好青年,就把他帶回中國作了孫科的英文秘書。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孫科作為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要陳志昆陪他的兩個兒子---孫治平和孫治強回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讀書。按陳志昆的心意,他要留在中國參加抗日,但他又不得不服從孫科的命令, 陪同孫科兩公子去了美國伯克利大學念書。當他看到祖國正在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決心再回到中國參加抗擊日本侵略者。
就在這時,他結(jié)識了周恩來總理在南開讀書時的同學沙志培。他向沙志培表達了要求回國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心愿。沙志培寫信給周恩來轉(zhuǎn)達陳志昆的要求。周恩來對海外華人要求回國參加抗日戰(zhàn)爭表示支持。于是,通過這個關系,陳志昆就輾轉(zhuǎn)到了當時的抗日圣地延安。他在延安,看到共產(chǎn)黨朝氣蓬勃,愛國青年紛紛走向延安參加抗日隊伍。陳志昆深受感動。在延安,他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震等領導人的接見,聽取他們的談話,受到很大的教育。他天真地要求到前線去打日本兵。周恩來對他說抗日前線不缺少你這樣的一個士兵,建議他回到孫科那里,向?qū)O科和國民黨人介紹他在延安的所見所聞,以促進團結(jié)抗日。
他到了重慶,向?qū)O科和其他國民黨要人介紹了在延安的見聞,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為了保證他的人身安全,孫科安排他到中國“工業(yè)合作社”去, 作東南七省區(qū)辦事處主任。主要任務是在后方尚未被日本占領的省區(qū)組織小型工業(yè),生產(chǎn)人民需要的各種用品。陳志昆不畏艱苦,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開展“工合”的工作,對抗日戰(zhàn)爭做出一定的貢獻,實現(xiàn)了他為祖國抗日戰(zhàn)爭作貢獻的心愿。
陳志昆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947年回到美國。1950年,新中國成立。他無比興奮和高興,為此,他毅然決然帶著新婚夫人黃壽珍返回祖國,參加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發(fā)揮他們的專長,他們先后被安排在外文出版社和新華社工作,向世界介紹新中國的建設和發(fā)展情況。他們夫婦與中國人民同甘共苦,義務參加建設人民大會堂的勞動,推土搬磚,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他們?yōu)樽鎳陌l(fā)展與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在新中國居住了11年。1961年,他帶著家人搬到香港,從事銀行業(yè), 擔任過廣東省銀行和華僑商業(yè)銀行的副總經(jīng)理職位。
隨著尼克松訪華,中美建交,陳志昆又馬不停蹄促進中美友好關系,成為美國中國貿(mào)易顧問。陳志昆夫婦代表了多家美國跨國大公司到中國投資,為推動中美貿(mào)易而往返奔波于中美之間。
他們?yōu)橹袊鞑块_發(fā)戰(zhàn)略,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中國的少兒事業(yè),通過我會向中國的貧困地區(qū)捐款捐物,開展援建學校、師資培訓等公益項目。同時,他們還為促進中美民間友好往來和少兒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今天,看著這位剛剛過完97歲生日的老人,不由的使我想起他那不平凡的人生軌跡和許多不被世人所知的傳奇故事。他跨越了時代,穿越了時空;他從一個年輕小伙子變成了今天97歲的老人;他變了,可他唯一沒變的是那顆赤誠的中國心。他關心祖國,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中華民族的振興默默地奉獻著。他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驕傲,他不僅為今天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而且也為今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中國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聯(lián)絡部 吳存瑜/文)
(責任編輯:吳雄)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