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11-23 17:43 | 來源: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22日 04版 | 查看:766次
(中外好人網(wǎng)配圖)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通訊員 黃京一
日前,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又出新成果——我國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了3133顆光譜雙星以及132顆光譜三星,其中95%為最新發(fā)現(xiàn)的多星系統(tǒng)。這是迄今最大的具有時域光譜信息的多星星表。
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上,中國力量愈發(fā)強勁。
仰望星空之時,人們不禁想起了一位科學老人——全國道德模范、我國射電天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LAMOST的發(fā)起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
從造船到觀星,上下求索科學路
如果不是天文學,王綬琯或許會成為一位最優(yōu)秀的造船工程師。
1923年1月,王綬琯出生在福建福州。他13歲考入馬尾海軍學校,本想當海員的他由于眼睛近視,只能改學造船。1945年,他考取了公費留學資格,到英國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進修。
其間,他卻被一墻之隔的格林尼治天文臺深深吸引。1949年,王綬琯給時任倫敦大學天文臺臺長的格里高利先生寄了一封求職信。他得到了進入天文臺工作的機會——1950年,王綬琯正式受聘為倫敦大學天文臺助理,開始了他的天文學生涯。
如此大跨度的轉(zhuǎn)行,無疑有些冒險。但這樣的“冒險”始終伴隨著王綬琯的科學生涯。
1952年,王綬琯受時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張鈺哲的邀請,回國投入到建設(shè)中國現(xiàn)代天體物理學的事業(yè)中。彼時,“大地測量與繪圖”是國家急需的任務(wù),王綬琯這個觀星的人,承擔了測量任務(wù)——他接受了提高授時信號精確度的任務(wù)。從未接觸過授時的他帶領(lǐng)團隊,克服儀器有限、技術(shù)陳舊等困難,邊學邊干,在不到兩年時間,將授時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讓“北京時間”更準確地響徹華夏大地。
改革開放后,王綬琯又變成了制造觀星設(shè)備的人——研制射電天文設(shè)備。
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射電天文興起之時,王綬琯就在關(guān)注這個學科。1958年,中國科學院決定建立起自己的射電天文研究隊伍,王綬琯就是主要籌集人。改革開放后,科研條件有了極大改善。1984年,王綬琯帶領(lǐng)團隊在北京密云建成射電望遠鏡,讓中國在國際射電天文領(lǐng)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20世紀80年代后期,王綬琯和蘇定強等人又共同提出“大天區(qū)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項目。2012年9月被命名為“郭守敬望遠鏡”的LAMOST啟動正式巡天。這是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的、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兼大口徑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已經(jīng)取得了一系列原創(chuàng)科研成果。
從科技到教育,老驥伏櫪桃李情
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舉辦的活動上,人們總能見到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這就是俱樂部的發(fā)起人之一王綬琯。他衣著樸素,夏天總是一件普通的襯衫,冬天是一件不起眼的黑色棉服。王綬琯很少發(fā)言,但當他說話時,所有人都會凝神細聽——他總是會指出問題所在,并提出解決之道。
在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王綬琯桃李天下,我國首批天文學博士就出自他門下。但古稀之年,他更關(guān)注青少年的培養(yǎng)。
20世紀90年代,這樣一句話流行起來——“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經(jīng)歷過中國積貧積弱的王綬琯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傾向的危險性:“中國還有多少青少年愿意在科海遨游?”
這不能怪孩子。1997年,他在給北京市科協(xié)青少年部部長周琳的信中寫道,“作為前輩的我們這一代人,反躬自問,是否也有失職之處?”“應(yīng)該有一個組織,給他們領(lǐng)路”。
1999年,在王綬琯的倡議下,錢學森、王大珩、周光召等61位著名科學家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組織學有余力、有志于科學的優(yōu)秀高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科學殿堂。王綬琯堅決反對把俱樂部活動與升學掛鉤,他定下了這樣的基調(diào):“不能把俱樂部的活動當成考試競賽的‘敲門磚’?!?/p>
俱樂部成立之初,年近80歲的王綬琯走遍國家重點實驗室,尋找合適的科研導師;他親自邀請著名科學家,為學生開設(shè)通俗易懂的科學前沿講座;他還捐出全部稿費,以解決俱樂部的經(jīng)費問題。
王綬琯對此樂此不疲。他曾說:“科學普及了,更多孩子才能受益。只有植根于一片深厚的土壤之中,科學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彼€說:“如果每年平均有100名可能的科學苗子參加科研實踐,其中有2%到3%日后成為頂尖人才,那么堅持十幾年可望積累到30~50人。為保住這些可能的科學苗子,我們沒有理由不盡力?!?/p>
從舞勺到耄耋,鞠躬盡瘁赤子心
從造船到觀星,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科研到教育,王綬琯的每一次選擇有偶然,也蘊藏著必然——這是一位科學家對祖國最深情的表白。
舞勺之年考馬尾海軍學校,王綬琯的初衷是要做名海軍,馳騁海疆、保家衛(wèi)國。
毅然選擇回國效力,王綬琯是為了建設(shè)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世界。他曾回憶:“我1953年初從海外回到祖國,新社會的廉潔、勤奮、萬眾一心建設(shè)社會主義中國的氣氛使我置身于一個新的世界。我懷著對黨、對毛主席無限敬仰和感激的心情投入了新的工作。”
或許,正是這樣的激情和責任感,才讓王綬琯在提高授時信號精確度的工作中“其中之苦,甘之如飴”。
1979年2月,王綬琯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黨的十一大,把實現(xiàn)我國四個現(xiàn)代化寫進黨章……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我感到極大的鼓舞和鞭策,我決心要盡自己的一切力量,來報答黨對我們的期望?!?/p>
或許,正是為了踐行誓言,王綬琯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我國射電天文學事業(yè),才能在本該含飴弄孫之年,選擇“多發(fā)現(xiàn)‘科學苗子’,能夠‘跟蹤扶植’”,依然鞠躬盡瘁。
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人重才品節(jié),學貴安鉆迷。”他的一生,注重修養(yǎng)“才品節(jié)”,也將“安鉆迷”做到極致。
2021年1月28日,98歲的王綬琯與世長辭。但他的精神不滅。抬頭仰望,星空璀璨。王綬琯,這位觀星的人,也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