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10-15 11:47 | 來源: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wǎng) 2017-10-13 | 查看:973次
原標題:同日去世的兩位重量級老人
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朱顯謨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102歲。
同一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原副校長沈祖炎在上海逝世,享年82歲。
“政事兒”(微信ID:xjbzse)注意到,朱顯謨是我國黃土區(qū)土壤及土壤侵蝕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畢生致力于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建設研究與實踐。其逝世消息傳出后,《人民日報》刊文說:黃河水清了,可唯愿“黃河流碧水”的老人走了。
沈祖炎是我國鋼結構專家,曾任同濟大學副校長,從教60余載,年過八旬仍然堅持在教學一線,指導研究生,帶領團隊承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朱顯謨:“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朱顯謨1915年12月4日生于上海崇明。1940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農業(yè)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西北水保所第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名譽所長。
據(jù)《中國科學報》報道,新中國成立初期,朱顯謨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工作。1959年,為了支援大西北建設,他告別了生活和工作條件優(yōu)越的南京,舉家來到地處西北農村的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即現(xiàn)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前身。此后再未離開。
對此,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曾說:“朱老為了國家的需要,舉家西遷楊凌小鎮(zhèn),獻身于黃土高原土壤科學研究,深深感動了當時年輕的我,使我堅定了扎根楊凌同樣可以作出世界性科研成果的信念。幫朱顯謨先生搬家的經(jīng)歷,影響著我一生的科學事業(yè)。”
在黃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顯謨實地考察了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侖,兩度入疆。通過大量的研究,他先后撰寫發(fā)表了200余篇學術論文,著有《塿土》《中國黃土高原土地資源》《黃土高原土壤與農業(yè)》等專著。
期間,如何實現(xiàn)“黃河清”、有效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一直在朱顯謨的研究重點。20世紀80年代初,他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其內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之后,朱顯謨曾先后“六論”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中國科學院學部聯(lián)合辦公室還曾將《再論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一文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報送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領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東生院士曾評價說,“雖然大家都有各自的成就,但現(xiàn)在看來,只有朱先生一人把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大家的心愿和希望,通過‘28字方略’表達出來了。其原因,一個是他50多年來對水土保持研究鍥而不舍的科學的專注精神,另一個是看起來似乎和科學專注相矛盾的群眾智慧的吸收?!?/p>
2008年,時年93歲的朱顯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重建黃土高原土壤水庫是治理黃河的根本”。
沈祖炎:“我是個閑不住的人”
沈祖炎1935年6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7月從同濟大學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結構專業(yè)畢業(yè)后,留校任教60余載,曾任同濟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
“政事兒”(微信ID:xjbzse)注意到,2015年11月28日,同濟大學曾舉辦“沈祖炎院士從教60周年紀念座談會”。
在座談會上,時任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校長裴鋼,教育部原副部長、同濟大學原校長吳啟迪對沈祖炎作出高度評價。
楊賢金說:從教60年來,沈祖炎院士為同濟大學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從教60年生涯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教育思想、治學風范及行業(yè)發(fā)展理念,已成為同濟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時至今日,年已八旬的沈院士依然堅持指導研究生,帶領團隊承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還一直關注和思考著土木工程教育和行業(yè)發(fā)展的未來。
裴鋼說:沈祖炎院士是同濟人中的佼佼者,是“同濟精神”最典型的代表和詮釋者,“同濟人愿意做事、能把事做成做好”的這一品質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他的事跡值得稱頌,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弘揚。
吳啟迪回憶起1989年至1995年自己擔任同濟大學校長助理、副校長期間,輔佐時任同濟大學副校長的沈祖炎教授工作的經(jīng)歷。她說,沈先生為同濟大學實現(xiàn)綜合性大學的戰(zhàn)略目標,提出了不少具有前瞻性的舉措;主持了同濟大學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研究,成為全國高校的范例;還為我國土木工程專業(yè)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
沈祖炎也出席了這次座談會,回首60年從教生涯,他表示,作為工科教師,要身兼“教師+研究者+工程師”三重身份;導師帶研究生,并不完全是付出,研究生有許多想法,可給導師帶來啟發(fā);做科研,一旦認準方向,就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拔沂莻€閑不住的人,只要自己身體允許、力所能及,還是想盡力為學校、為院系多做事情?!?/p>
同濟大學有一門開設了50多年的課程《鋼結構基本原理》,是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yè)的“樣板課”。據(jù)同濟大學校友會微信公號報道,1983年,沈祖炎的學生陳以一(現(xiàn)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從沈祖炎手中,接過了這門課。
陳以一接受采訪時回憶,當年擔任沈祖炎助教、第一次試講這門課時,很緊張,“我那天講太快了,下課時間還沒到,準備的內容就全講完了?!?/p>
下課后,學生散了,沈祖炎站了起來,開口就提“備課”?!袄蠋熃o學生上課的頭一天晚上什么都不干,就專心備課。”“老師備課之所以要花時間,就是要考慮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各種情況,做好預案”。
沈祖炎的另一位學生、同濟大學教授李元齊接受采訪時回憶,沈祖炎耄耋之年后依然每周到學校至少一兩次,每天晚上10點之前一般都不會睡覺,而是看報告、論文。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