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06-25 19:45 | 來源:宜春新聞網 2017-01-18 | 查看:1415次
凌高壽、凌端清父子前往烈士墓祭掃
凌端清擦拭烈士墓碑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宜春市萬載縣農村一對默默無聞的父子出了名:先是其事跡在省市、中央多家媒體報道,然后被評為2016年第三期“江西好人”,接著榮登當年11月的“中國好人榜”,上月底他們的感人事跡在全省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宜春)現場交流會上展示,這對可敬的父子就是萬載縣茭湖鄉(xiāng)上峰村的凌高壽、凌端清。
兩位一輩子生活在偏遠山區(qū)的村民,為什么會獲得如此殊榮呢?只因為凌高壽一家三代66年來,祖孫接力義務為45名紅軍烈士守墓,以實際行動傳遞著“長征精神”,在當地傳為佳話,感動了世人。
兒時情景, 促使凌高壽自發(fā)為烈士守墓
凌高壽一家住在萬載縣茭湖鄉(xiāng)上峰村槽上村民小組,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在槽上村一座叫黃皮尖的山上散布著45名烈士的墓址。此前,凌高壽每年都會來這里掃墓,他腿腳行動不便后,兒子和孫子又接過了義務掃墓的愛心棒,至今已堅持了66年。
說起為何要守護烈士墓,年逾九旬的凌高壽不由得回憶起60多年前的崢嶸歲月。
凌高壽出生于貧苦家庭,飽嘗生活的艱辛。1932年4月12日,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從蘇區(qū)中心區(qū)域修水上杉往南遷到了萬載小源(今仙源)。1933年4月7日,國民黨軍彭位仁十六師、羅霖第七十七師、陶廣第六十二師、瀏陽保安團從各個方向逼近株木橋、逼近小源。為消滅敵人、保衛(wèi)紅色蘇維埃,紅十六軍、紅十八軍和紅三師2萬余人,急速行軍由東返回。在8日至9日的株木橋大戰(zhàn)中,紅軍殲敵600多人。戰(zhàn)斗中,一批重傷員由株木橋轉移,到紅軍第三醫(yī)院進行急救。當年的紅軍第三醫(yī)院就設在黃皮尖的山脊上,救治的都是一些重傷病員。年幼的凌高壽經常到傷病員駐扎的紅軍第三醫(yī)院幫醫(yī)護人員洗草藥遞紗布,給傷員端茶送飯,戰(zhàn)士們很喜歡這個小蘿卜頭,有一次還盛了一碗稀飯給他吃。由于有些戰(zhàn)士傷勢過重,又缺醫(yī)少藥,年幼的凌高壽目睹了救治傷病員的場景,特別是戰(zhàn)士們因無藥醫(yī)治而痛苦呻吟的景象,給了他心靈以強烈的沖擊。最后,有45名紅軍戰(zhàn)士因傷勢過重不幸犧牲。當時他跟隨鄉(xiāng)親們參與安葬犧牲的戰(zhàn)士,看著戰(zhàn)士們的遺體一具具被擺放進壕溝里,他不禁淚流滿面。
1949年7月,長大成人的凌高壽不再隨別人四處漂泊,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經歷了戰(zhàn)亂,他深知安定幸福的生活是烈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盡管時間慢慢流逝,小時候所經歷的那一幕卻深深的刻在了凌高壽的腦海里,揮之不去。他總覺得,自己有件事情還沒有完成。1950年清明節(jié),凌高壽給親人掃完墓后,經過那一座座散落在山坡上的烈士墓時,不禁站立了許久。墓地因無人祭掃打理,雜草叢生,荊棘密布,如果不是親身參與過掩埋那些戰(zhàn)士,根本就不知道這里還埋葬著英勇犧牲的烈士們??粗@里的景象,凌高壽思緒萬千,烈士的遺容逐一浮現在腦海,覺得這樣的荒墳對不起這些為革命英勇獻身的烈士,實在是讓人心里不安。從那時起,凌高壽做了個決定,以后不論生活再難再苦再累,自己都要來這里清理雜草,義務看管、祭掃烈士墓地,陪烈士們說說話,讓這些英魂不孤單。
想到就做,凌高壽當即就從家里拿來鐮刀、鋤頭,砍除紅軍烈士墓上的荊棘雜草,為墳墓培土開溝排水,當天沒忙完,第二天他又擠出時間繼續(xù)修整墳墓。而且從這年起,他每年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都會帶著兒子(后來還有孫子)、拿著鐮刀、鋤頭以及香紙、供品等,祭掃烈士。平時有時間,他就到烈士墓前坐一坐,說說話,清理雜草。凌高壽說,每次來到墓前,都會想起紅三醫(yī)院傷病員堅毅的表情與眼神。
祖孫接力,癡心不改代代義務看護烈士墓
凌高壽這一守,便是60多年,而且代代相傳,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其實,由于地處邊遠山區(qū),凌家并不富裕,僅僅解決溫飽問題,住的還是以前的土磚屋。盡管物質生活不算好,但是多年來,他們家都堅守著為烈士掃墓的傳統(tǒng)。2012年,年事已高的凌高壽因病無力再繼續(xù)掃墓,他的兒子凌端清便代替父親繼續(xù)守護這些墓地。凌高壽說:“看護、祭掃烈士墓,對自己、對后人也是一種教育。我已經老了,走不動了,兒孫們怕我心里一直記掛守墓的事,幾年前兒子孫子就已經答應我今后會繼續(xù)守護好烈士墓,他們也一直這么做,我現在可以放心了。”
凌端清今年也已經60歲了,從15歲起,他就常與父親到烈士墓前祭掃,當時的他還有些懵懂,不知道掃墓的意義,只當是掛紙(祭掃的方言)。“父親說這個紅軍烈士墓呀,他守了幾十年,要子孫代代傳下去,繼續(xù)守。他對我說因為烈士對黨、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我接過守護烈士墓的擔子是理所應當的。比起在戰(zhàn)場上犧牲的戰(zhàn)士,我們所做的并不算什么?!闭劶斑@些掩埋于此的無名英雄漸漸為人所知,凌端清如是說。
凌端清的大兒子凌莊仁今年34歲,小兒子凌莊坤31歲,平時在外打工。每次回家后,他們都要隨父親到烈士墓前看一看,為墳墓清掃落葉、砍除雜草、疏通水溝。凌莊仁說:“爺爺說他從小就在外面流浪,就是因為中國工農紅軍鬧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國農民才分了土地,爺爺才有一個固定的落腳點,我們才在這里安家立業(yè)。爺爺始終懷著感恩的心情,畢竟他以前到處流浪,四處乞討,漂泊不定,后來分了土地,有房子住,他就感恩紅軍。”因此,凌莊仁把這份責任看得很神圣,他說:“正是因為紅軍獻出了他們的生命才有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不能忘本,應該永遠感恩紅軍,后人沒有理由不去紀念他們。所以爺爺的誓愿必須要延續(xù)?!?/p>
老人的兒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近幾年來,他們已經在盡心盡力地維護著這座神圣的墓地。2016年清明節(jié),凌端清、張銀鳳夫婦和往年一樣,與兒子凌莊云、凌莊坤來到烈士墓前,掃掃墳前撒落的竹葉,清清墳旁的水溝,抹抹碑上的塵埃,把四周打掃得干干凈凈。
心愿未了,老人期盼能證實無名烈士身份
由于凌端清一家人長期義務看護烈士墓,許多人知道了這里有紅軍烈士墓。
在凌家人的精神感染下,2003年清明節(jié)前,萬載縣茭湖鄉(xiāng)東江、上峰兩村的10位退休干部自發(fā)捐款捐物,在黃皮尖山脊挖出一塊洼地,將散葬在山坡上的45名烈士遺骨挖出來集中安葬在這里,請來工匠,買來花崗石、水泥等材料,為烈士們立起了墓碑。凌高壽感到十分欣慰,為烈士們守墓的勁頭更足。萬載縣政府于2013年12月為紅軍烈士建了一塊新的紀念碑,并在紀念碑上記錄了戰(zhàn)士們的英雄事跡和立碑的緣故。不過,老的墓碑仍留著,上面刻著“繼承先烈遺志,振興老區(qū)經濟”的字樣,碑的左下角有當時立碑人的姓名。由于黃皮尖的山坡比較陡峭,2016年上半年,萬載縣民政局出資在烈士墓前建了幾十級水泥階梯,墓碑也重新用水泥砌了一遍,以方便群眾祭掃和凌家人守護。
不過,年事已高的凌高壽仍記掛的是,這些紅軍戰(zhàn)士流血犧牲,連名字都沒留下。在這些烈士中,凌高壽只記得一個叫藍八頭的紅軍戰(zhàn)士,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曾經他也想幫這些戰(zhàn)士找到身份,但是僅憑他一己之力很難辦到。如今這個使命也交到了凌端清身上。有時候,只要有不明白的地方,凌端清就會去找村里的老人反復調查史實經過,隨著見證人越來越少,他越發(fā)覺得困難。凌端清說,曾經有一位保留著烈士遺物的人,希望找到這位烈士的家屬,但是由于有些戰(zhàn)士來自湘鄂贛多個地方,他們的家屬地址也早就變動了,也許根本就沒有親人在世了,這些無名烈士的很多事也說不清了。
凌家三代66年如一日義務守護紅軍烈士墓的事跡傳開后,不少志愿者也加入到守護烈士墓的隊伍中來。2016年11月,凌高壽父子的事跡在中國文明網登載后,他們的故事也感染了全國的網友,網友除給予點贊外,有的還自發(fā)加入到守護烈士墓的行列。當年12月初,又有一群來自微信公眾號“拇指萬載”的攝制組成員,風塵仆仆地趕到了烈士墓祭掃,并懷著敬佩之情去到凌高壽老人家進行慰問。
做紅軍烈士的守墓人,已經成了凌高壽家的傳承和責任。凌端清表示,他們一家人會繼續(xù)守護好無名烈士墓,把守墓作為家風繼續(xù)傳承下去。
?。ㄈf軒 記者黃永東)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