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10-04 10:39 |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8-08-30 | 查看:1736次
蘇和,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原政協(xié)主席。2004年從領導崗位退休后,他回到家鄉(xiāng)額濟納旗沙化最嚴重的黑城地區(qū),克服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植樹造林,為當?shù)氐纳鷳B(tài)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大漠胡楊”“沙漠愚公”。2014年,他被授予“時代楷?!睒s譽稱號。
40年櫛風沐雨,40年奮進求索,在中國改革開放這段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中,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份子,經歷了人民生活、生態(tài)建設的巨大變遷。我叫蘇和,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土爾扈特蒙古族人。我出生在額濟納胡楊林里,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并長期在這里工作生活,曾擔任嘎查生產隊長、蘇木副書記、旗長、旗委書記,和額濟納這片土地、這里的人民結下了難以割舍的感情。
2014年,蘇和在“時代楷?!卑l(fā)布現(xiàn)場。圖片由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黨委宣傳部提供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出任旗委副書記。報到的那天,風沙吞沒了旗委大院的圍墻,形成了一道道沙梁,整個達來呼布鎮(zhèn)都快被沙子掩埋了。我痛心不已。風沙天氣頻繁光顧,“風起西伯利亞,沙起額濟納”成了這里的新標簽。我在心里發(fā)了重誓:和風沙決戰(zhàn)到底,讓額濟納重現(xiàn)水草豐美的景致!額濟納旗生態(tài)問題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0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同志親自批示,做出了黑河向下游分水的重大決策,挽救了額濟納綠洲。
2000年,我在北京開會時見到了日本治沙綠化協(xié)會會長遠山正雄。遠山正雄是一名熱衷沙漠治理的日本友人,當時他和他的父親已經在鄂爾多斯庫布齊沙漠中種樹多年。我向遠山正雄介紹了額濟納旗沙化最嚴重的黑城的歷史,以及風沙對黑城的威脅,希望他能到黑城種樹。遠山聽完后,當即表示要為治理黑城沙害做點事。2001年春天,遠山帶著一批日本友人到黑城腳下的沙漠里種下了1000棵梭梭苗,第二年又種下3000棵。但因風沙太大,缺乏管護,補水困難,樹苗難以成活。一個日本小伙子流著淚對我說:“這里風沙太大了,我們實在干不下去了,只好走了。”我聽了之后很痛心,我知道,要想種活這些梭梭苗,就得有人在這里住下來照看梭梭。
2004年,我拒絕了企業(yè)的高薪聘請和城里的舒適生活,向自治區(qū)黨委申請?zhí)崆皟赡陱念I導崗位上退下來,來到黑城植樹,想為家鄉(xiāng)生態(tài)建設出一把力。而我到黑城植樹,除了想保護黑城之外,還有一個埋藏心底多年的夙愿——就是向大自然“還債”。
蘇和和老伴德力格去植樹。圖片由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黨委宣傳部提供
蘇和忙著指揮青年志愿者們給梭梭澆水。圖片由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黨委宣傳部提供
2004年下半年,自治區(qū)黨委批準了我的申請。我說服了老伴德力格和兒女,帶著十幾個民工來到了黑城腳下。當時這里荒無人煙,沒有樹,沒有路,沒有電,沒有房,條件異常艱苦。黑城又是額濟納的兩大風口之一,一年四季刮風。我花了3萬多元,蓋起了一排小平房。同時,在黑城北面的沙漠里拉起了一道16公里長的圍欄,圍封新栽下的梭梭與殘存的天然梭梭,以防動物啃食。
為降低種樹成本,提高成活率,2005年,我開發(fā)梭梭苗圃,當年培育梭梭苗6萬余株,不但解決了黑城種樹的需要,還送了一部分給周圍的牧民。黑城周邊環(huán)境艱苦,氣候惡劣,春天風大、夏天炎熱。夏天沙漠里最高氣溫有40多度,地表溫度能達到70多度,中午天像下了火一樣,熱得人都出不了門。但樹苗不能不澆水,為了能多干點兒活,我每天早晨四五點鐘起床,趁天氣稍涼一點時,給梭梭澆水,檢查網圍欄,趕駱駝,滅老鼠,一趟下來要走十幾里的路。出門時背的5斤的水壺,等回來時,已經喝得一干二凈。
最初的兩年,由于缺乏經驗,梭梭成活率很低,長勢不好,我一度很灰心。親戚朋友和同志們看我年紀大了,也勸我回去。我有過動搖,但看著被烈日曬得發(fā)干的梭梭苗,我又打消了念頭。梭梭苗需要補水,我走了,梭梭就活不了了,它們需要我。這幾年,花費精力,投入心血,又得到了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我走了怎么向他們交代?我就告誡自己,不能半途而廢,不管多苦多難,也一定要堅持下去。我的親屬們來這里“義務勞動”成為常態(tài),十幾個人,挖坑的、栽樹的、做飯的,最小的10歲,一個人提不動水,就跟稍大點兒的孩子一起抬。
在沙窩子里種樹實屬難事,蘇和只能用貨車裝水給梭梭林澆水。圖片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蘇和的子女經常來到父親的梭梭林里干活,減輕父親的負擔。圖片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慢慢地,梭梭林面積越來越大,一眼井不夠用。為解決水源問題,2012年,我請來機井隊退休的龔殿成師傅。龔師傅也60多歲了,我們笑稱自己組成了“老年打井隊”,我開車拉水,龔師傅照看打井機,德力格打下手。第一眼井很快成功出水,接著打第二眼、第三眼……我們克服困難,打了7眼20米深的井鎖管井,配備水泵,提高了灌溉效率。
如今,在2.3萬畝的圍欄里,我已經栽種了9萬多株、3500畝梭梭,梭梭成活率提高到了80%。梭梭長勢喜人,樹種活了,兒女們不反對了,老伴也舍不得離開了。
這些年,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植樹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2006年,我在居住點安裝了風力發(fā)電機,晚上不再點蠟燭,夏天可以用風扇;2009年,路通了,到黑城不用再走沙漠過冰灘;2012年,阿拉善盟委給我配置了風光互補發(fā)電機組……慢慢地,路電水等各類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我們的房前屋后栽下的一百多棵胡楊和沙棗樹,已長到了一人多高。早年栽的梭梭,有的長到了兩三米高,已經能夠阻擋風沙了。黑城風沙明顯減小,淤積在黑城上的沙子高度降低了兩三米。
至今我在黑城種樹已經14年,黑城也成了我的第二個家。不過,雖然種了很多梭梭,但卻難有經濟效益。而黑城植樹基地要想長期發(fā)展,必須要走沙產業(yè)的路子,實現(xiàn)收益,才能形成一個治沙的良性循環(huán)。我已是古稀老人,我就想在我還能走得動的時候,再多種一些梭梭苗,把梭梭林的規(guī)模發(fā)展到5000畝,把黑城的沙害徹底防治住,把這片林子留給后人。
蘇和在內蒙古阿拉善沙漠中的庫房里啟動發(fā)電機給梭梭澆水。圖片由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黨委宣傳部提供
蘇和在植樹。圖片由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黨委宣傳部提供
現(xiàn)如今,神舟藥業(yè)、金濤實業(yè)等一批企業(yè)和嘎布亞圖、圖布巴圖、郭希瑞等一批退休老干部都投入到了額濟納的生態(tài)建設中。十幾年間,額濟納旗累計完成營造林生產作業(yè)86.98萬畝,封山(沙)育林180.76萬畝,森林植被恢復人工造林4.4萬畝,全民義務植樹95萬株,形成了一條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7.4公里,面積3.9萬畝的防風林帶,植物種類也由原來的4種增加到現(xiàn)在的46種。原本裸露的戈壁灘披上了綠裝,形成了喬灌草三層立體結構群落,增加了生物多樣性,改變了植被稀疏、風沙彌漫的荒涼景象。
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額濟納綠洲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了很大好轉,但仍舊處在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的狀態(tài),額濟納生態(tài)建設的路還很長。我深知,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也很微薄,只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投入到額濟納生態(tài)建設之中,生態(tài)環(huán)境才會發(fā)生根本性的好轉,祖國北疆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才會更加牢固。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