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07-17 20:56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7-06-23 第1025期 | 查看:2382次
農民王金清和他黃河邊的“水上救援隊”
王金清是內蒙古包頭黃河岸邊一名普通的農民,從17歲時第一次下水救人,他就再也沒有停下來,至今已救出180多條生命。每年黃河開河、封河時,他披星帶月、風雨無阻地義務巡堤、幫人救人。2013年4月,王金清將黃河邊附近的6位村民組織起來,成立了內蒙古首支黃河水上民間救援隊——“王三黃河水上救援隊”。從此,一群樸實的農民,在黃河岸邊豎起了一面生命的安全屏障。2016年6月,“王三黃河水上救援隊”榮登“中國好人榜”。
在內蒙古包頭,提起王金清沒幾個人知道,但一說在黃河邊開魚館、在黃河上救人的王三兒,方圓幾十里知名度卻非常高。
王金清家住在包頭市稀土高新區(qū)萬水泉鎮(zhèn)畫匠營子村黃河岸邊,因為小名“王三兒”,所以人們都尊稱他為“三哥”。
個子不高,皮膚黝黑,身體壯實,43歲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一些。但就是這個貌不驚人的漢子,26年從黃河水中救了180多條生命,成為黃河岸邊名副其實的“生命衛(wèi)士”。他婉拒一切酬謝,從沒向被救者及其家屬要過一分錢?!熬热说娜骸薄包S河義士”“黃河岸邊的生命守望者”……都是老百姓對他多年來見義勇為行為的褒揚。
王金清在水上巡邏。圖片來源:包頭文明網(wǎng)
1.26年挽回180多條人命 他不知掉了多少手機在黃河里
每年8月中旬,王金清在210國道附近開的“王三魚館”生意都會很火爆??赡苁怯捎陂L期在水邊生活的緣故,王金清的聽力、視力都特別好。多年來,王金清在河岸邊做生意的同時,總是時刻注意著來自水面異樣的聲音,觀察岸上和黃河大橋上偶爾出現(xiàn)的孤單身影。他說:“我現(xiàn)在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來跳水尋死的。”只要一有險情,他就馬上行動。
2016年8月初的一天,清晨6點,一輛途經(jīng)包頭黃河大橋的轎車在躲避一輛三輪車時,不慎撞斷護欄墜橋,車身陷入橋下一處泥潭。幾分鐘時間,一多半車體就被淹沒。危急時刻,王金清和兩名黃河救援隊的隊友趕來,將車里受傷的4人全部救出。
從17歲第一次偶然救人至今,26年過去了,王金清始終堅守在黃河邊,救起了180多條人命。
“救人是很危險的,救人的時候你會想什么?”記者問。
“甚也來不及想,真地要想那么多再去救,人早淹沒了?!蓖踅鹎搴喍痰卣f。
王三黃河水上救援隊成員共同商量救援對策。圖片來源:包頭文明網(wǎng)
王金清就是為救人而生的!他說,尋找需要守護和救援的生命已成了他生命里的一種習慣,只要在黃河岸邊,他就會堅持做守護者。
然而,救人是危險的,用黃河邊農民的話說,這兒的黃河“沒底兒”,河道沖刷得極不規(guī)則,前一步還是僅沒腳腕的淺灘,再往前走一步人就沒影了,河水流速快、泥沙大、暗流多、旋渦多,無論是在水中,還是在船上,救人都有很大的風險。王金清就有被一個輕生女孩兒拖入水中的經(jīng)歷。
“救人的時候一定要逆水救,船停在人的下游,船頭要朝著人,因為船尾朝著人,人就有被螺旋槳打到的危險……還有就是下水的時候,千萬不能讓對方扯住你,那就太危險了,兩人會一起沉下去。一定要瞅準機會從后面揪住對方的頭發(fā)或抓住對方的衣服……”
在救人過程中,往往情況緊急,來不及掏出身上的貴重物品,王金清掉了不知多少手機到黃河里,補手機卡和曬錢是經(jīng)常的事。人救得多了,王金清也總結出一些經(jīng)驗。有一次,王金清救一個跳水的抑郁癥患者,偏巧對方?jīng)]有頭發(fā),費了老大勁才扯住衣服救上來,事后王金清做了一個長桿子,末端是個鉤子,這樣很遠就能鉤住落水者的衣服,后來這個工具還真立下大功。
王三黃河水上救援隊。圖片來源:包頭文明網(wǎng)
“三孩兒從小命苦,長大了就總想著幫助別人,回報社會!”村支書劉鳳霞介紹說。每年黃河開河、封河時,王金清都披星戴月、風雨無阻地巡堤,到如今王金清已義務巡堤20多年。
村民王挨鎖介紹說,王金清從小家里窮,兄妹7個,母親死得早,有時王金清冬天連鞋都穿不上,全家人吃面就用筷子沾點鹽,后來全村的救濟金都給了王金清家。長大后王金清總想著回報社會,現(xiàn)在王金清的大哥、二哥、二姐、妹妹都在他的魚館里,村里哪家有困難了王金清都幫,有的就直接收留在自己家的魚館里打工。一些大學生生活困難,寒暑假時就被王金清聘請在魚館里打零工。
2.“三哥救回我一生幸福” 一群樸實農民豎起生命安全屏障
王金清救的人中,有的是失足落水,有的是輕生跳河,還有的是因為游泳時體力不支。救人于危難,在給予他人幸福的同時,王金清也幸福著,這也正是他這么多年堅持的原因。
2003年7月,剛結婚不久的趙女士和丈夫吵嘴后在黃河邊散步。丈夫為了討好她,就夸下了海口:“我從小就會耍水,能橫渡黃河,不信你看看?!闭l料沒游到一半,丈夫就因體力不支開始下沉,情急之下的趙女士在岸上大喊救命。正在岸邊做生意的王金清衣褲都沒來得及脫,拉起快艇就向河里沖。趕到近前,他揮起長桿向水下探去,幾次沉浮后,最終將男子扯上快艇,撿了一條命回來。男子全身發(fā)紫,舌頭已經(jīng)咬破,在一片慌亂中被家人抬走,大家誰也沒想起問救人者的姓名。
三年后,小兩口又回到岸邊,到處打聽救命恩人是誰。當問到王金清時,他們同時回憶起了當時的場景。“三哥,你是個大好人!你救了我愛人,三哥,你救回了我一生的幸福!”趙女士涕淚橫流,“這么多年來,我們心里一直感激你?!蹦凶勇犅剟t當場跪下:“恩人啊,我終于找到了你!”從此兩人便成了兄弟?! ?/span>
王金清在地面巡邏。圖片來源:包頭文明網(wǎng)
尋找恩人王金清的不只一個。2005年的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黃河邊上,問正在忙碌的王金清,是否記得七八年前救過的一個年輕人。王金清回憶說有這回事兒。年輕人緊緊握住他的手說:“那個人就是我?。∥医K于找到你了!”
王金清說,在他救起的許多人中,再回頭尋找他的人只有一小部分,多數(shù)都在慌亂中被家人接走,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但他并不遺憾,他說:“救人不是圖回報!只要他們過得好就行,不用來找我!”
如今,王金清和妻子主要打理魚館的生意,守在黃河岸邊的同時,也在守護生命。
每每看到溺亡者的家人悲痛欲絕的樣子,王金清心里就特別難受?!包S河大橋范圍太大,有很多我看不到的地方,只能救助我眼前的人。如果有一支救援隊伍到處去巡邏,就能避免很多人失去生命?!蓖踅鹎逭f。
王三黃河水上救援隊。圖片來源:包頭文明網(wǎng)
經(jīng)過多方努力,2013年4月28日,王金清和6名農民組建了“王三黃河水上救援隊”,這個隊伍平均年齡45歲,最小的是王金清本人,年齡最大的64歲,加入團隊的條件是水性好、熱心腸。救援隊成立至今,4年多的時間,實施救援80余起。
救援隊在王金清的帶領下,作風優(yōu)良,如今救援隊已經(jīng)擴大到13人,無論有多危險,救援隊總會沖在救人的第一線。直到現(xiàn)在,每隔兩個多小時,救援隊的隊員們都要開著快艇在附近幾公里的河面巡邏,查看有無需要救援的情況。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慢慢地,黃河邊開快艇的、常年打漁的、做小買賣的農民都參與到救援隊伍中,一群樸實的農民,在黃河岸邊默默地付出,豎起了一道生命的安全屏障。
(稿件來源:包頭文明網(wǎng) 作者:郭美琴)
編輯點評
一次偶然,“巡堤救人”成為無聲堅守;傳承家風,“能幫就幫”變成生活信念。26年,從個人義舉到組建救援隊再到影響更多人,王金清和隊員們把助人當幸福,視救人為“天職”,并逐漸把救人變成一項事業(yè)。這群樸實的農民,甘當黃河岸邊的守望者,拯救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大愛篇章。“蠟燭”雖小,卻可以照亮全世界,德不孤,必有鄰!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