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5-12-19 11:49 | 來源:今日話題 2015-06-19 第3195期 | 查看:2364次
中國小留學生在美綁架案里,一群女生凌虐一個女生。而細數(shù)國內的情況也會發(fā)現(xiàn),類似少女肆意欺辱少女的事件屢屢發(fā)生。社會對這一新興現(xiàn)象認識很低下。
中國校園欺凌:少女凌虐少女嚴重程度超乎想象
占比極高:嚴重凌虐事件中,少女超過少男
在人們傳統(tǒng)的認知中,校園欺凌是“雄性事件”,處于青春期的男生學“古惑仔”很正常。不過,這個印象得改改了。這幾年,手機拍照和拍攝視頻非常方便,少男少女們也喜歡上傳照片、視頻到社交網(wǎng)絡上分享。時不時便有人“曬”出欺負別人的“鐵證”。這些極端欺負事件也逐漸走入大眾眼簾。只不過,當媒體報道之后,公共輿論聚焦在“校園欺凌”這個大議題上,對性別未有太多的著墨和關注。
少女之間的凌虐現(xiàn)象很嚴重
《今日話題》針對今年3月份到6月14日媒體公開報道的嚴重校園欺凌事件做了一次分析,發(fā)現(xiàn)17起事件中竟然有76%是少女欺辱少女。法制網(wǎng)輿情監(jiān)測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也發(fā)現(xiàn)——2015年1月至5月媒體曝光的40起校園暴力事件,32.5%是女生之間的暴力行為。盡管由于統(tǒng)計口徑不同(前者選擇的是凌辱性質的事件,普通打架斗毆不算,后者則是以暴力行為作統(tǒng)計標準),不過都顯示出少女之間的凌虐現(xiàn)象已經(jīng)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遠遠超乎想象。遺憾的是,不管媒體也好,學界也好,對這個現(xiàn)象的聚焦幾乎是一片空白,相關研究非常少。少女凌虐和普通的校園欺凌當然是有區(qū)分的,連癥狀名稱人們都沒找對,更別說對癥下藥去預防了。
手段惡劣:很多案例都是性欺凌,有嚴重的虐待性質
先來看下面這張拼圖(為了孩子的隱私,做了裁剪和馬賽克處理):
兩則同在5月曝光的視頻里,孩子們都被迫做著和性有關的不雅動作。其實,這還不算最惡劣的。在不少凌辱事件中,受害少女被剝光衣物后拍攝各種照片和視頻。在美國發(fā)生的中國留學生綁架案件中,施暴者脫光了受害者的上衣,并且用煙來燙她的乳頭。而目前為止曝光的最嚴重的一起案例發(fā)生在去年,陜西吳起中學的幾名高二女生欺辱學妹,用啤酒瓶塞下體,實在令人發(fā)指。
即使不是性欺凌,許多案件中也會表現(xiàn)出嚴重的虐待傾向,施暴者洋洋得意,甚至享受著一種蹂躪他人的快感。事后把照片、視頻分享到社交媒體去炫耀。比如今年4月北京105中學學生欺凌視頻曝光,視頻中男男女女圍著一個女生,輪流去扇她耳光?!缎戮﹫蟆酚浾卟稍L的一個現(xiàn)場目擊者說,“最后有五六名女生輪番上陣,每個人都扇了兩個巴掌,還‘踹了胸’。”而視頻中,男生也在一旁圍觀起哄。
被扇耳光的女生僅僅因為不小心拍攝到了一名女生,便被圍毆、戲謔、扇耳光
少女凌虐又多又惡劣有兩大主因
基礎:青春期少女有著獨特的圈子文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從青春期走過的女生,大多都有這樣的體驗——女孩們組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圈子;圈子內有核心人物;圈子內的人互相影響,一致對外;進不了圈子的人很容易被欺負。
為什么圈子這么重要?這和青春期的獨特性有關。在這一時期,小大人們既渴望脫離兒童,又還不是真正的成人,他們成日在一起,形成一個互相影響的“小社會”,彼此給予歸屬感、安全感。盡管男孩子也需要圈子文化,但是受到傳統(tǒng)文化里對“陽剛之氣”的期待,他們較少采取多對一和虐待的方式行事,更熱衷于實力看似平等的單挑和打群架。而女生則不同,社會對于女性和對男性的性別期待和身份定義是不同的。對女孩欺凌問題有著深入研究的美國學者瑞秋-西蒙寫了一本叫《壞女孩出列》的書籍,她認為,“因為社會不鼓勵女孩表達憤怒,所以她們只好暗著來。長期以來大家都覺得女孩間的親密友誼對她們很重要,因此對女孩來說,失去友誼或受到特定集團的孤立都是大災難。”
美國電影《賤女孩》講述了高中女生小團體的勾心斗角,女孩間的小圈子欺負全球都常見
所以,女生即使暴怒,也很少采取直接約架的形式來發(fā)泄。然而青春期是敏感的,也是沖動的。嫉妒、討厭、憤恨、爭風吃醋等情緒總得要個出口,這時候“小圈子”文化就顯現(xiàn)出威力了。圈子內的“大姐大”不管是自己還是圈內的姐妹有情緒了,都會“振臂一呼”,其他的跟班們馬上響應。欺凌,對于圈子外的人是痛苦的,對于圈子內部的人卻是“幸福”的——“大姐大”借此樹立威信、宣示權力;小跟班借此融合進圈子、提升自己的“社交地位”;即使不愿意欺凌的人也迫于社交壓力,不敢出來說話,順從地聽“大姐大”和同伴的話。
很多時候,女孩間的欺凌與早戀、情感糾紛、爭風吃醋相關
升級:社會、家庭、學校對這樣的小圈子約束力弱,“孤島”里的小團體行為升級
全世界的青春期女孩都可能搞圈子,欺凌常見。但,更多的存在形式是一種看不見的“冷暴力”,例如傳謠、孤立等等。因為無論如何,學校、社會、家庭都對孩子存在約束力的。是什么讓看不見的暴力變?yōu)榱嗣骰位蔚牧枧傲四兀?/span>
這和環(huán)境有關,回顧那些極端少女凌虐事件,發(fā)生在大城市的并不多,反而是小縣城常見。因為,這些地方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的約束力都很弱。一不小心便從“冷暴力”升級,走向“性暴力”。
甚至家庭、社會一些不好的風氣和現(xiàn)象還會讓人模仿。換句話說,這些欺凌少女們組成的圈子像是一個個的孤島。在這個孤島內部,團體成員行為高度一致,聽從“大姐大”發(fā)號施令。
今年1月,云南發(fā)生的欺凌事件中,施暴者都是留守兒童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著名的名詞叫“路西法效應”,顯示是在一個封閉、高壓的環(huán)境下,服從權威的好人也能變惡魔。而在心理學中還有一個名詞叫“責任分散”,大概意思是很多人一起去做一個事情時,沒有人會認為自己要負責任,諺語云“沒有一個雨滴會認為是自己造成了水災”。在這樣的情況下,多人欺負一人,走向極端實在不奇怪,大多數(shù)參與者壓根兒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以虐待為樂子。
此外,智能手機的普及也不能忽視?,F(xiàn)在,青少年人手一機,很容易拍攝凌辱畫面。而不僅僅是在彼此間分享,還樂于上傳到社交網(wǎng)絡去,從而“凌虐”不光是一個小圈子的內部問題,還能夠迅速地“傳染”給他者。例如山東蘭陵縣的中學女生,看到了網(wǎng)絡上的欺凌視頻之后,進行模仿。實際上,新的技術手段在國外也帶來了女性欺凌手段升級的問題。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學者們在2012年調研了9000多名學子后發(fā)現(xiàn),28%的女性和15%的男生報告受到過網(wǎng)絡欺凌(比如被人在社交網(wǎng)絡上貼裸照,威脅,辱罵,騷擾),前者將近是后者的兩倍,而報告在校內被欺凌的男女比例相差很小。網(wǎng)絡上欺凌行為實施便利且傳播更開放。而對于男生而言網(wǎng)絡暴力顯然沒有實打實的“拳頭暴力”來得爽快,所以比例要低得多。
豈能再對如此嚴重的少女凌虐現(xiàn)象視而不見
除了呼吁嚴懲,還得呼吁不裝瞎
在美國犯下凌虐同胞惡行的中國學生,面臨著理論上最高可判“終身監(jiān)禁”的罪名。而那些中國極端案例中的學生,大部分被教育機構給訓斥教育,剩下很少的可判刑的極度惡劣案件也基本是緩刑。所以,在上個專題里,我們已經(jīng)呼吁過嚴懲,這樣才能既震懾住“小惡魔”們,也對受害者公平。而嚴懲的前提是,社會對于頻頻發(fā)生的少女凌虐現(xiàn)象不再視而不現(xiàn),當個瞎子。現(xiàn)狀是,無論教育機構、社會媒體、研究學者還是官方部門,對于少女凌虐現(xiàn)象都失察、失語居多。甚至根本搜不到幾篇針對性的學術論文。
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名15歲少女因不堪欺凌自殺,引發(fā)全社會震驚,政府、學界乃至公共人物都紛紛行動起來
而只有正視,才能鼓勵受害者說出來,避免情況惡化
在少有的幾篇關于少女欺凌現(xiàn)象的研究中,重慶師大賀嵐的論文《看不見的角落》,訪談了多名女生和學生,是良心之作。其中一名化名為G的老師這么解釋自己的視而不見:“也不能說是袖手旁觀吧?當老師的其實最煩最怕的就是這種……但是,當時班上的情況實在是……我總不能為了一個人而導致自己別的工作無法開展吧?那不是更得不償失?真的發(fā)生過類似的情形的,你還別不信。法不責眾??!學校也一樣?!崩蠋熑绱?,被傷害的學生更加不會報告了。而一次次的沉默,縱容了整個欺凌惡化,也讓欺凌者越來越猖狂,最終變成極端惡劣的少女凌虐。
受害者大聲說出來很重要。賀嵐論文提出一個理論和觀察——“‘永遠說真話’,這將有利于母親幫助女孩樹立信心,使得她們在從容地面對自己的種族和性別問題的同時懂得如何應對突發(fā)狀況……大城市里的母親更多地會教導女孩在面對沖突的時候要向男孩一樣采取反擊,而不是一味克制和忍氣吞聲。”而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正視,受害者談何勇敢說出來?
結語
國內多起性質十分惡劣的少女凌虐事件都沒有掀起對這一現(xiàn)象的太多關注,直到“小霸王”們在美國闖了禍,明顯的對比才又激起點波瀾。這一現(xiàn)象不僅不該視而不見,更該被重視,否則,還要等惡化到什么程度呢?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