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9-23 16:04 | 來源:天津文明網(wǎng) 2024/08/29 | 查看:8782次
堅韌與愛構筑的家庭守護者
張春霞,女,1973年3月生,紅橋區(qū)和苑街民康園社區(qū)居民。多年來,她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無私的愛心,獨自一個人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近乎喪失自理能力的丈夫和患有抑郁癥的兒子。在鄰居眼中,她是一個好兒媳、好妻子、好媽媽。她樂觀面對困難,用愛撐起了家庭希望。
為愛遠嫁天津
張春霞是武漢人,年輕時就開始外出打工為家庭分擔經(jīng)濟壓力。1995年與丈夫相戀并結婚,只身一人遠嫁到了天津。1996年,在大家的期待中,兒子誕生,一家三口其樂融融,提到這段時期,張春霞還是能回憶起當時的美好時光。
張春霞的婆婆一共3個孩子,張春霞的丈夫是最小的兒子,他們一家人一直跟著公公婆婆一起生活,1998年公公去世后,張春霞更是細心地照顧婆婆、丈夫和兒子。由于丈夫沒有固定的收入,家庭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都是靠張春霞一個人在服裝廠打工來維持,日子雖然過得緊巴,但是一家人在一起也算幸福。
家庭遭遇變故
2015年,張春霞時年67歲的婆婆突發(fā)腦梗,還伴有高血壓、高血糖等老年基礎病,逐漸癱瘓在床,近三年開始,婆婆還偶發(fā)癲癇,經(jīng)常半夜開始哭鬧喊叫,需要為其按摩緩解。2017年,時年44歲的丈夫也腦梗病倒,幾乎喪失了自理能力。兒子還在上大學,生活的重擔完全壓在了張春霞一個人身上,她不僅要掙錢養(yǎng)家,還得照顧這兩個吃喝拉撒無法自理的病人。每天還要給他們擦拭身體、換洗衣物、照顧翻身等。張春霞的兒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為了分擔母親的壓力,大四的時候選擇回家照顧奶奶和爸爸,可長期面對家里壓抑的環(huán)境導致他患上了抑郁癥,整天把自己鎖在屋里。兒子的情況讓張春霞內心非常愧疚,可生活的重擔又讓這個中年婦女無可奈何。
樂觀面對苦難
面對困境,張春霞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勇敢地面對。為了更好地照顧家人,張春霞辭去了工作,全職照顧病人,并申請了低保救助。她從早到晚,要先給婆婆和丈夫做飯、喂飯,等他們吃完了她再吃,飯菜都涼了。吃完飯她又要開始收拾房間,洗婆婆、丈夫弄臟的被褥、衣服和鞋子。就這樣忙碌的情況下,這個面積不大的家仍舊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條,屋子里沒有任何異味。長期的勞作,讓她患上了風濕,有時候自己疼得都睡不著覺;由于經(jīng)常要搬挪不能行動的兩個病人,張春霞的肩膀也有勞損,疼痛難忍,嚴重的時候無法抬起胳膊,自己穿衣服都很困難。每天等把兩個病人都安頓好,基本到晚上12點了,可張春霞剛躺下不久,婆婆又開始哭喊,還得起身去查看情況,根本睡不了一個完整的覺。講到這,堅強的張春霞終于眼眶濕潤,但是很快她又平復了心情說道:“沒有我的婆婆就沒有我丈夫,沒有我丈夫,就沒有我兒子,我就沒有這個家,所以我肯定是要好好照顧他們!”
張春霞心有大愛,行有大德,10年間,她以自己堅定的意志,樂觀的精神,照顧著被病痛折磨的一家老小,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撐起了這個平凡普通的家,也為鄰里街坊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無限的正能量。
推薦單位:紅橋區(qū)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