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4-18 18:36 | 來源:中安在線 2020-07-13 10:11:12 | 查看:689次
前不久,多家媒體報道了浙江寧波一個童姓家族堅持300多年義務提供茶水的善舉。這個家族從清朝時期開始,就在寧波寧??h前童鎮(zhèn)黃洋市路廊為過往行人提供免費茶水,到童松達這一代,已經(jīng)有300多年?!芭氩枰詽腥恕保峭沂舜酀某兄Z。童松達每天帶著自己的兒子在寧海縣城的“四個門”燒茶、送茶,夏天燒酸梅湯為路人消署解渴,冬天換成紅棗姜茶暖和身體。每天上下午,還會拿著掃把把家門口的幾條馬路清掃一遍,家里更是拾掇得非常干凈整齊。兒媳婦胡亞麗說“童家人十代燒茶,到我們這里不能斷了,樂善好施是我們童家人的傳統(tǒng),也是我們對祖祖輩輩的承諾?!?/p>
一個善舉堅持了300多年,一種家風延續(xù)了300多年。記不清共有多少杯茶水,為多少位路人免費提供了歇足納涼、濟渴消累的享受。這樣的舉動是“小事”,積累下的卻是“大德”,秉承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延續(xù)下來的是“友善”的家風。家風,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xiàn)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對家族的傳承,民族的發(fā)展都起到重要影響。
家風教化后代,孕育希望。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風是給家中后人樹立的價值準則,古人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指出了家教家風對子女從小引導的重要性。家風,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家風家訓有的是綜合的、凝練的,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更多的是樸素的、生活的,充滿煙火氣的,如童姓家族這樣,在茶爐茶水中日復一日修煉心性、延續(xù)家風。我們既要學習圣賢的哲思,比如孟子說“養(yǎng)身莫善于寡欲”,體悟自知自足、節(jié)制克制的人生道理;也要樸實地堅持很多淺顯的道理,走好眼前的腳下的路,如老舍所說“我愿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于一個貪官污吏。”
家風難在傳承,貴在傳承。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風吹日曬,字跡或會模糊,但好家風卻如同化雨春風,護著家、護著國。好家風需要一個人用一輩子來堅守傳承。“不搞特殊化,俺爹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50多年來,焦裕祿女兒焦守鳳始終堅守父親的囑托,大半輩子都待在工廠做臨時工,年紀大了才調到工會工作。單位兩次要給她分房,她都拒絕了,始終住在破舊漏雨的小院子里安之若素。好家風需要一家人用一代代來堅守傳承。生于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的包拯,一生堅持“清心治本、直道處世”,以清廉、剛直名重于世,世稱包青天。臨終前提筆寫下一則家訓“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瑩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弊肿昼H鏘,擲地有聲。嚴厲告誡子孫后代做官時不得貪污受賄,否則就不是他的子孫。包拯的后代,嚴格遵守了這條家訓。據(jù)史料記載,包公的兒子包紋“清苦守節(jié)、廉白是務”,孫子包永年“蒞官臨事,廉潔不擾,而孝肅公之遺風余烈”。
家風連著民風,承載國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nèi)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自己五六歲時,母親就給他講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故事?!拔艺f,把字刺上去,多疼??!我母親說,是疼,但心里銘記住了?!覉髧膫€字,我從那個時候一直記到現(xiàn)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讓我們更真切感受到,家風正了,民風必正,國風必正。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jīng)濟社會如何發(fā)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當前,就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培育良好家風全過程,將核心價值觀變成看得見、行得通的具體遵循,在家風傳承中從跟著學、跟著做逐步變成主動學、自覺做,蔚成新時代中華民族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的生動實踐。
作者:徐益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