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12-21 17:56 | 來源:中工網 2021-12-20 08:25:05 | 查看:1048次
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康勁 毛濃曦 通訊員祝盼 尚少卿)“97.17分!”——這是12月16日“中國夢·勞動美——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2021年全國職工演講比賽現場的最高分。
當天,中國鐵建二十一局第三工程公司的鋼筋班班長馬小利,這位“50歲農民工大叔”,憑借這一得分拔得頭籌,獲得金獎第一名。
當天決賽,作為第11號選手的馬小利上臺時,穿著橘黃色工裝,沒有刻意地挺胸闊步,沒有任何化妝和修飾,就是很自然、很平常的樣子從舞臺側面走來,感覺就像是剛從建筑工地走來。
演講開始,馬小利用略帶鄉(xiāng)音的語言,沒有刻意煽情,沒有技巧修飾,樸實自然地講出了自己的故事——
18歲出門務工,35歲走進建筑工地,汶川大地震從廢墟中將負傷的工友背到都江堰救治;在恢復重建的都汶高速公路項目工地,自己畫圖、設計、加工,完成了14項實用施工技術發(fā)明,也由此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是中國鐵建系統(tǒng)百萬農民工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人;此后在蘭渝高鐵項目,修建被譽為“國內罕見,世界難題”的桃樹坪隧道,參與了蘭新高鐵等多條鐵路項目建設,接連研制了60多項發(fā)明成果破解施工難題,截至今年初,已經取得了47項國家專利……
演講中,當馬小利的身后屏幕播出一項項發(fā)明專利證書時,現場一片驚嘆。
其實,隨著近年來中國高鐵在西部廣袤大地上的延伸,馬小利從農民工到“金牌藍領”、再到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領銜人的故事,在中國鐵建的各個項目工地上廣為流傳。早在2009年,當《工人日報》記者第一次在工地上見到馬小利時,就被他把“鐵砣砣變成繡花針”的鉆研勁所折服。那時候,他發(fā)明的無焊接開挖臺車、自動配料機等技術革新設備,常常被工友們稱為“施工神器”。
“對只有初中文化的我而言,發(fā)明創(chuàng)造無疑是難于上青天。我時常挑燈夜戰(zhàn),圖紙畫了一摞又一摞,加工模型反復探索修改,直到成品完成才長舒一口氣……”演講中,馬小利說,“我不服輸,勞動者不能輕易妥協(xié)?!?/span>
“我只是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沒有學歷,沒有資源、沒有平臺,如果不是生在一個好時代,如果沒有黨和國家的培養(yǎng),也許到今天,我依舊還在四處漂泊……”這是馬小利的心里話。
從今年5月開始,馬小利先后在甘肅職工演講比賽和全國鐵路職工演講比賽中接連勝出,最終走進了全國職工演講決賽的現場。不論在哪里,馬小利都是一身樸實工裝、一口西北鄉(xiāng)音,但滿屏的發(fā)明專利證書和胸前閃閃發(fā)光的獎章,總是震撼全場。有人說,“馬小利講出了一位農民工的成長史,也講出了今天中國,江山壯麗,工人豪邁的可親可敬的故事。”
(編者注:原文標題為《擁有47項發(fā)明專利的馬小利,講述自己在西北修高鐵的故事—— “農民工大叔”在全國演講賽上拔得頭籌》)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