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10-25 21:2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10月25日 05 版 | 查看:841次
(中國好人網配圖)
陳敬熊剛剛過完百歲生日,就惦記起他所鐘愛的數學研究來。
10月16日,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原副所長迎來百歲生日。3天前,一場主題為“弘揚航天精神 傳承奮斗品格”的陳敬熊院士科學人生座談會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舉行,為這位中國導彈事業(yè)功臣慶生。
陳敬熊1921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鎮(zhèn)??h,是我國第一代航天人,也是天線理論和制導雷達天線設計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因為在紅旗一號、二號、二號甲等地空導彈制導站天線關鍵技術研制中所取得的成就,陳敬熊1987年獲得了國家發(fā)明一等獎,后來他牽頭了我國防御系統(tǒng)初期建設多個雷達的建設,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就是這樣一位“戰(zhàn)功赫赫”的老院士,卻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嗜好”——數學研究。
陳敬熊從小就喜歡數學,是個數學尖子,初中時在課堂上算題既快又準,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
高中時,零用錢有限,陳敬熊為了買數學書籍,便經常出入舊書市場淘“寶貝”。他在舊書攤淘到兩本書,一本是日本數學家上野清編寫的《大代數學講義》,另一本是Hall與Knight編寫的《Higher Algebra》。
清華大學教授何兆武曾這樣描述這兩本書:Hall和Knight兩個人合編的代數書,介紹了很多非常巧妙的方法。后來有個叫上野清的日本人寫的《大代數學講義》,匯集了前本的優(yōu)點,編得很系統(tǒng),這本書在當時的中學非常流行,凡是數學拔尖的同學都讀,叫作“開小灶”。
那時,陳敬熊是班上的數學小“專家”,同學們經常向他請教問題。在他的帶領下,幾個喜歡數學的同學還成立了興趣小組。
1948年9月,陳敬熊以微積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在拜訪導師張鐘俊教授時,張教授說:“這次研究生考試,你的數學成績尤其突出,名額雖然很緊張,我們還是錄取了你。因為數學能力是電信研究的基礎,希望你以后能發(fā)揮這一特長?!?/p>
工作后,陳敬熊確實發(fā)揮了這一特長。
在天線設計中,數學計算一直是個難點,尤其在短波天線領域,研究人員選擇的設計方法一般是工作量大,還難以找到最優(yōu)方案。
陳敬熊從基本模型出發(fā),推導出一個合理、有效的計算方法。這種計算方法不僅可以擺脫傳統(tǒng)方法,還可以加快設計過程,提高天線精度。
精益的數學思維,讓陳敬熊在“東風一號”導彈天線設計時,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
錢學森也知道陳敬熊在數學方面有專長。
在一次學術會議上,陳敬熊就一些數學問題提出獨到見解,錢學森便記住了這個數學功底扎實的同事。
1962年,國防部五院科技委成立時,錢學森提名陳敬熊作為委員。
在“紅旗一號”制導站研制出現天線系統(tǒng)誤差問題時,錢學森第一時間找到了陳敬熊。
陳敬熊運用數理知識解決了眾多技術難題,也發(fā)現了不少權威理論的破綻。他經常鼓勵年輕科技人員,不能只限于工程,對數學、物理之類的基礎學科也要涉獵,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幾十年科研工作中,陳敬熊把數學視作攻克電磁場、天線、雷達等通信領域研究難題的一把“利刃”。
陳敬熊說:“我認為干我們這一行,數學理論水平還得提高。不要認為我們是搞工程的,數學可有可無,實際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數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問,直接用處談不上,但它是基本功?!?/p>
人到晚年,陳敬熊仍癡迷于數學研究。
現在,他家有4個書柜,里面裝滿了各種專業(yè)書籍,其中不少就是和數學相關的。
“這些書讀起來不輕松啊,但是很鍛煉思維。”陳敬熊說。
他告訴記者,當看到感興趣的地方,自己時常還會利用自創(chuàng)的一套算法,將相關的數學公式重新推導一番。
“有時候把公式推導出來,我自己很高興。這樣的生活非常充實,腦袋不會空的?!标惥葱苷f。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