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10-01 12:11 | 來源: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01日 06版 | 查看:1035次
插圖:郭紅松
【中國故事】
在浙江嘉興,有這么一戶人家,丈夫、妻子和女兒,一家三口都在一個單位上班,更確切地說,是在同一條船上工作。
這不是一條普通的船。它承載著百年波瀾壯闊,也承載著百年初心使命;它承載著百年苦難輝煌,也承載著百年光榮夢想。就是在這一條小船上,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
“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跨世紀航程?!痹诩t船上工作的這一家人,父親是紅船的“紅管家”,母親和女兒都是紅船的金牌講解員。
她
她叫張一,是父母唯一的孩子。
畢業(yè)于浙江省藝術(shù)職業(yè)學(xué)院的她,和媽媽是校友。媽媽是京劇專業(yè)畢業(yè)生,她學(xué)的是聲樂。2008年畢業(yè)時,22歲的張一有很多種選擇?!叭松牡缆冯m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本驮谶@個時候,她從母親那里聽到一個消息——嘉興南湖風景區(qū)正在招聘講解員。報不報名呢?難道自己的人生也要跟媽媽一樣伴著紅船在南湖度過嗎?要不要復(fù)制母親的人生呢?
從小跟著父母在紅船邊長大的張一,對南湖的角角落落都非常熟悉,對母親所從事的職業(yè)更加熟悉。用母親的話說:“我懷孕的時候,女兒就在紅船接受胎教了。” 聽著父母講解的紅船故事長大的張一,決定做一名“紅船人”,像母親那樣做一名優(yōu)秀的金牌講解員。2009年8月,經(jīng)過嚴格的筆試、面試,張一正式成為南湖革命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和媽媽成為同事。她說:“我的第一位老師就是我的母親。”
博物館、紀念館是傳承歷史、文化的公共場所,講解員是溝通紀念館、博物館與社會的橋梁和紐帶,講解服務(wù)的質(zhì)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參觀者的受教育質(zhì)量,影響著紀念館、博物館的窗口形象,甚至影響到一個地區(qū)和國家的形象。
一米七二的高挑個頭,說起話來嘎嘣脆,張一反應(yīng)敏捷,邏輯清晰。這位看起來有些內(nèi)向的“80后”女孩,對自己的職業(yè)有著十分現(xiàn)代的理解和闡述。張一說:“我們做講解員,要講究手、眼、聲、法。特別是走位、站位非常重要,在室內(nèi)陳列講解時,需要走多少步,在什么地方轉(zhuǎn)換身位,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彼龢I(yè)務(wù)過硬,嘉興市舉辦導(dǎo)游講解員演講比賽,她不止一次獲得第一名。
最令張一感動的一次講解,是接待來自上海的一群老人家。領(lǐng)隊是中共早期黨員、共青團中央首任書記俞秀松的繼子俞敏。老人們年齡最小的已經(jīng)65歲,最大的一位89歲,是著名教育家陳鶴琴的兒子陳一鳴。這一切,都是張一在講解過程中與老人們互動了解到的。一說起陳鶴琴,張一就與陳一鳴聊了起來。陳一鳴沒有想到,這位20來歲的年輕姑娘,說起父親的逸聞趣事如數(shù)家珍。
張一告訴老人:“您是1920年出生的,生日和毛主席是同一天,是12月26日。那一年,您父親才29歲。從您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您父親每天都在本子上記錄下您成長過程的每一個變化,作了長達808天的連續(xù)觀察。他天天親自給您洗澡。他把家當作了實驗室,您成了他的實驗對象和成果,他還將研究心得編成講義,在課堂上開設(shè)兒童心理學(xué)課程。有時,他還會把您抱到課堂上作示范……”
陳一鳴老人想起了父親,眼睛里噙滿淚花。參觀結(jié)束時,老人握著張一的手,一字一句真誠地說:“姑娘,謝謝你!謝謝南湖革命紀念館?!?/p>
談起這件往事,張一告訴我:“這些老人家都非常低調(diào),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特別真誠,陳老雙手握著我的手的時候,我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那一刻,我找到了存在感和成就感?!?/p>
2018年8月,張一和父母一起,應(yīng)央視之邀到北京做專題節(jié)目。錄制間隙,她抽空去了一趟故宮,悄悄地向同行學(xué)習(xí)。離開時,她在故宮商店看到一枚書簽,上面寫著四個字——“不忘初心”。她毫不猶豫地買下,作為送給自己的禮物。
他
他,叫張新志,是嘉興家喻戶曉的“紅船管家”。
說起紅船,剛剛從南湖革命紀念館陳列文保部副主任崗位上退休的他,總有說不完的話。這天,我跟隨他乘擺渡船上了湖心島,恰逢紅船維修保養(yǎng)。長年停泊浸泡在湖水里的紅船,風吹日曬雨淋,需要一年一小修、兩年一大修。維修時,紅船的1000多個零部件要全部拆下來,清洗、晾干,再上七八遍桐油;船底則送到造船廠保養(yǎng)。
張新志與紅船結(jié)緣是在1985年。因嘉興地區(qū)京劇團解散,在劇團扮演武生的張新志從湖州回到嘉興,分配到南湖革命紀念館工作。上班第一天,聽說自己的崗位是負責紅船的維護工作,張新志心中有一點兒懷才不遇的憋屈。的確,看管一條停泊不動的游船,這有啥難的嘛!
上崗之后,張新志才發(fā)現(xiàn)守護紅船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守護時間越久,見到的參觀者越多,他越覺得肩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心中也更自豪?!?0多年了,這個島上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我和朋友們開玩笑講,你把我眼睛蒙起來,扔到湖里我再爬到岸上,我都知道是什么地方。我們這里有近200種樹,其中近20種是國家保護級別的,它們的名字、習(xí)性、生長程度我都清楚,出了什么問題,我也都看得出來?!?/p>
33年的堅守,不容易!無怪乎人們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新的雅號——南湖湖心島“島主”。
最讓張新志揪心的是,一到梅雨季,整個湖心島都會變?yōu)椤皾蓢?,紅船的守護任務(wù)就變得非常艱巨。尤其是遇到臺風,要提前根據(jù)風向,把船轉(zhuǎn)移到避風港,用繩子、鐵錨加固。因此,每天收聽收看天氣預(yù)報,是他的必修課。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張新志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對天氣格外敏感。只要遇到惡劣天氣,他就像一個戰(zhàn)士時刻準備著沖向戰(zhàn)場。
那年代,南湖還沒有建水閘,一到夏天就發(fā)大水,為了讓游客如愿瞻仰紅船,他和同事一起填沙包、鋪跳板。1991年夏天,長江流域大洪水,接連發(fā)布臺風警報。那一天,不湊巧,女兒張一忽然發(fā)高燒。傍晚時分,忽然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正在做晚飯的張新志趕緊關(guān)了煤氣,對妻子徐金巧說:“金巧,老天爺突然變臉了,紅船需要加固,我得趕緊去。這飯做了一半,還有寶寶,就辛苦你一個人照顧了?!痹捯粑绰洌瑥埿轮灸闷鹩暌?,沖出了家門。
那時沒有手機,紀念館館長章水強看到天氣突變,趕到張新志家,才知道他已經(jīng)去湖心島了。等章水強趕到南湖渡口,只見張新志和張伏觀、倪建華、陳憲平、楊起堅等同志正頂風冒雨在大浪中用繩索加固紅船。那一次,暴雨傾盆,接連下了六天六夜,張新志和同事們守護著紅船,每天只吃泡面,六天六夜沒有離島。
夏天風大雨大浪大,冬天的日子也不好過。每逢大雪天,張新志都要時時觀察雪情,及時清理積雪。33個寒來暑往,為守護紅船,張新志的身體落下不少毛病。從曾經(jīng)的“門外漢”到公認的“紅船醫(yī)生”,張新志和同事們不斷提高維修技術(shù),結(jié)合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工藝,實現(xiàn)“修舊如舊”。
張新志忘不了一位來自貴州的老人。那是2008年春節(jié),大年初二,寒風凜冽,大雪過后,游客相對較少,這位老大爺帶著小孫女來到了湖心島。“我退休了,孫女放假,我就想帶她來南湖看看,看看我們黨是怎么從一條小船上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不容易??!我年紀大了,怕以后沒有機會,可能是最后一次了?!?/p>
張新志熱情地給他們講解紅船的故事。介紹完了,給老爺爺和小孫女照了相,張新志問:“老爺爺,你們回頭還要去哪里?”老爺爺說:“參觀了紅船,我還要帶小孫女去井岡山看一看,然后再去西柏坡、延安看一看?!?/p>
那天臨別時,張新志送祖孫倆到渡口,目送他們離開。立在寒風中,張新志心中暖暖的,全身好像被什么東西包圍著。他抬頭看看遠方,城市里的高樓鱗次櫛比,樓頂上的雪,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fā)著皚皚光芒,仿佛整個城市都是溫暖的。
她
她叫徐金巧,是紅船第一代講解員。
和丈夫張新志一樣,徐金巧也是1985年因嘉興地區(qū)京劇團解散,跟隨丈夫來到南湖革命紀念館工作的。1959年出生的她和南湖革命紀念館是同齡,她說:“這是我和紅船的緣分?!?/p>
說起轉(zhuǎn)行之初的艱難,徐金巧十分激動:“哎呀,做講解員,完全陌生。我唱京劇的,受唱戲影響,講解時總習(xí)慣拿腔拿調(diào),講不好。講紅船,講黨史,就更不容易了。怎么辦?我就硬著頭皮向老前輩、老同志學(xué)習(xí),厚著臉皮向大家求教,平時就泡在圖書館和檔案館?!?/p>
愛一行,鉆一行,勤奮學(xué)習(xí)的徐金巧很快成為紀念館的業(yè)務(wù)骨干,成為群眾心中公認的金牌講解員。
1992年,金秋十月,徐金巧接待了一個特殊的參觀團——上海市殘疾人代表團。那時,參觀者是可以登上紅船游覽的。這天,講解完畢,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對徐金巧說:“我眼睛不好,我能不能上去,摸一摸紅船呀?”
徐金巧爽快地答應(yīng)著,趕緊走上前,攙扶老人踏上跳板登上紅船。走進前艙,老人堅持自己扶著門慢慢地摸到中艙,慢慢地走到中共一大代表開會的八仙桌前。這時,只見老人緩緩地俯下身子,把臉輕輕地貼在桌面上,老淚縱橫,自言自語:“我終于來到了共產(chǎn)黨誕生的地方!”
這個殘疾人代表團瞻仰紅船后,大家自覺地集中起來,在湖岸邊站成一排——有拄拐杖的、有坐輪椅的、有戴耳麥助聽器的、有戴墨鏡的,高聲合唱《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嘹亮的歌聲伴著南湖的波濤,在湖心島蕩漾開來。
此情此景,如同一道閃電,擊中了徐金巧的心。年深月久,這一幕如同一張永不褪色的老照片,鐫刻在她心靈的相冊中。
那個時候,作為南湖革命紀念館宣教部主任,徐金巧也在思考著如何創(chuàng)新中共一大歷史的講解工作,把黨史知識的課堂延伸到社會。她和領(lǐng)導(dǎo)、同事們一起,把講解詞做成快板書,做成表演唱,深入到企業(yè)、軍營、院校,用歌舞的形式宣傳黨史。
我好奇地問她:講解員最怕的是什么呢?
徐金巧笑著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參觀者提問題。
參觀者來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所問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講解員往往難以招架。1991年6月,一位參觀者看到有關(guān)毛澤東組織新民學(xué)會的情況介紹,就問道:“新民學(xué)會有多少會員?”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徐金巧給難住了。徐金巧誠實地回答:“對不起,我回去馬上查一查,謝謝您考了我這么一個問題?!?/p>
像這樣被參觀者“考”住,不止一回。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考試。徐金巧深有感悟地說:“做講解員,就好比是一桶水,倒掉了一點,就必須趕緊填滿。”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講解中,她經(jīng)常碰到參觀者問這是什么花、什么樹、什么石頭。嘉興的歷史文化名人多,沈鈞儒、褚輔成、王國維、茅盾、金庸等,數(shù)不勝數(shù),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技、藝術(shù)等各個領(lǐng)域,參觀者常常要問及他們。因此,南湖紅船的講解員不僅要熟悉掌握中共黨史,還要熟知南湖的一草一木、了解嘉興地方史,使自己成為一本小百科。
從26歲到56歲,徐金巧在南湖革命紀念館整整做了30年講解員。名聲越來越大的她,曾接到許多單位拋來的橄欖枝,高薪、高職誘人,都被她一一回絕了?!罢f句實在的,我也心動過,我和愛人是雙職工,又在同一個單位,清水衙門,人往高處走,誰不想高收入?但是,我不舍得離開紀念館。我們?nèi)业男亩荚谶@里,永遠不變。”
紅船一家人,兩代南湖情。在徐金巧的家里,珍藏著一本影集。她喜滋滋地說:“現(xiàn)在退休了,我時時翻開這些老照片,這些都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我家最大的財富?!?/p>
的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影集。作為歷史的見證,它靜靜地承載著紅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講述著他們守護紅船的人生,見證著他們守望紅船的初心……
?。ㄗ髡撸憾云剑到夥跑姵霭嫔绺笨偩庉?,中國作協(xié)會員)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