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0-09-24 08:00 | 來源:光明網(wǎng) 2010-09-22 06:00:56 | 查看:24920次
郭明義(中國好人網(wǎng)配圖)
郭明義與雷鋒,“緣分”至深。當兵時,同屬一個軍區(qū)、同一個兵種;工作時,都在鞍鋼,都是礦山。
他和雷鋒一樣,從一個人默默“做好事”開始:15年加班加點,累計15000小時;20年無償獻血,累計6萬毫升;前后捐款12萬元,資助180多名特困生。也和雷鋒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帶來了巨大的道德示范效應:7次發(fā)起無償獻血的倡議,600多名礦業(yè)職工參加;8次發(fā)起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倡議,1700多名礦業(yè)職工響應;千余名特困生在他的呼吁下獲得資助,國內人數(shù)最多的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俱樂部在他的組織下建立。他使得身邊許多人成為生產(chǎn)骨干、業(yè)務模范、希望工程支持者、造血干細胞和眼角膜的志愿捐獻者。愛心接力,從一個人開始,到百千萬人未竟。
在雷鋒離開我們近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一個轉型期的社會正面臨著多元價值觀的考驗:功利與道義的博弈,物質與精神的分野,利己與利他的較量,現(xiàn)實與理想的背離,虛名與浮利無時無刻不在挑戰(zhàn)著我們的道德。而我們,既在嘴上嘆息雷鋒已過時,又在心底更加迫切地呼喚著這個年輕人的名字。一個好人仍會被稱為“活雷鋒”;一個出色的勞動者會被稱為雷鋒教師、雷鋒司機、雷鋒交警;一個杰出的團隊會被稱為雷鋒班、雷鋒組、雷鋒街道、雷鋒集體;一個守護雷鋒精神的城市會被命名為雷鋒城;我們從未忘記3月5日是什么日子,而遇到失德失范現(xiàn)象仍然要扼腕:“哪還有雷鋒?”“雷鋒”已經(jīng)進入語匯、構成意義、表達訴求,指向一個普遍認同的境界和美好的旨歸。所以,當看到郭明義,我們再次放下心來。雷鋒不死,他的精神仍然生長在我們的社會中,雖不張揚,卻始終頑強。
郭明義,是深懷黨性原則的優(yōu)秀黨員,是助人為樂、公而忘私的道德楷模,是擁有高尚品格和情操的“大寫的人”,是新時期學習實踐雷鋒精神的優(yōu)秀代表。從更深的層次講,他和雷鋒一樣,向我們提示了社會道義的高度和可能性,并以個人方式為和諧社會提供了注腳和釋義。雷鋒在郭明義心中播下了種子,而郭明義賦予了雷鋒精神更鮮明的時代性。正是在他們手中傳遞的薪火,在不同的時期、以相同的方式注入了整個社會,塑造國民性格、熔鑄時代精神。所以,慢說雷鋒精神已經(jīng)走遠,大時代中的兩個平凡人物,其實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社會的文明與體面。(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吳雄)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