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06-29 14:13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21年5月24日 | 查看:930次
人物故事:
他是一個從不言苦累的硬漢,工作再多,于他而言,總能從別人眼里的“苦”中嚼出“甜”味兒;
他是新聞路上筆耕不輟的記錄者,始終把“責任”二字扛在肩上,把“擔當”二字記在腦中,把百姓疾苦裝在心里。
他是吉林日報駐遼源、梅河口記者站站長隋二龍,已是不惑之年的他用執(zhí)著和堅定詮釋了什么是愛崗敬業(yè),用忘我奉獻的行動兌現(xiàn)了愛心承諾,用滿腔熱忱譜寫了一首正氣之歌。
因為職責,所以不敢停歇——在奉獻與追求中前行
匆忙的腳步不敢停歇,疲倦的身影常伴漫天星光。
2012年4月11日,吉林日報黨組派隋二龍到遼源記者站任站長。在遼源期間,他克服人地生疏等諸多困難,帶領站里記者迅速進入角色,時刻踐行新聞“四力”,記者站工作得到了全面推進。熟悉隋二龍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個工作狂,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到單位,周末經(jīng)常加班,就算放假回到遠在白城的家,心里也還是想著工作。
人、財、物三權(quán)在上,實行條塊管理的部門如何更好地融入地方?那時,隋二龍有自己的觀點:“《吉林日報》把自己派到遼源,首先要擺正位置,到遼源就是遼源人,就是為遼源服務的,不能以省報記者自居,也不能拿處級干部的架子,更不能把自己當局外人,要為遼源發(fā)展鼓與呼,以遼源發(fā)展為己任。如果說《吉林日報》是我的‘娘家’,那么遼源就是我的‘婆家’。自己要當娘家親婆家熱的‘乖媳婦’。”因此,工作中,隋二龍站在全省的高度,既做市委、市政府“肚里的蟲”,又當普通百姓的“嘴”,把新聞宣傳工作做到了家。
近兩年,遼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三百工程”建設,即百萬畝造林工程、百萬畝良田建設工程、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目的是在做好生態(tài)保護的同時,著力把生態(tài)優(yōu)勢轉(zhuǎn)化為經(jīng)濟優(yōu)勢,培育壯大新產(chǎn)業(yè)、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在此之前,遼源曾因治污不利受到國家通報批評。隋二龍想,報道好“三百工程”既符合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又能為遼源打好治污翻身仗提振全市上下士氣,具有特殊意義。因此,他跟蹤“三百工程”進行深入報道。先后在《吉林日報》刊發(fā)了《抒寫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生態(tài)擔當》《探索高質(zhì)量綠色發(fā)展新路徑》《沃野歡歌——遼源市百萬畝良田建設工程紀實》等10余篇重磅報道,共采寫刊發(fā)5個專版,累計發(fā)表各類稿件56篇;新媒體稿件33篇。
在精準把握市委、市政府工作脈搏的同時,隋二龍俯下身子,深入基層,忘我采訪。2020年9月8日,“海神”強臺風即將來臨,遼源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社區(qū)、鄉(xiāng)村落實得怎么樣?他帶領記者冒雨往返300多公里,深入易發(fā)洪災村鎮(zhèn)和社區(qū)了解情況,拍照、錄視頻、寫報道,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稿件《戰(zhàn)“海神”:遼源風雨堅守》當天在新華網(wǎng)、彩練新聞等新媒體推出,第二天在《吉林日報》刊發(fā)。隋二龍就是這樣盡職盡責,不做局外人,把宣傳工作做到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的心坎兒里。
新聞在紙上,記者永遠在路上?!边@是隋二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每逢五一、十一甚至是春節(jié),他總是帶領記者放棄休息,采訪遼源市奮戰(zhàn)在各條戰(zhàn)線的普通勞動者?!陡赏旯ぷ?,她直奔婚禮現(xiàn)場》《“守歲”街路》《除夕供暖人》《夜宿雙福村》等一篇篇帶著汗珠、透著泥土味兒的稿件記錄著他的足跡。
8年多來,隋二龍堅守異地,家里照顧老人、經(jīng)管孩子成了妻子一個人的事,就連母親去世也沒能看上最后一眼,父親病重到離世僅陪伴了3天。
他踏遍了遼源山山水水,累計行程70余萬公里,在遼源這個小地區(qū),帶領記者一年的發(fā)稿量相當于其他幾個大地區(qū)記者站的總和。在《吉林日報》累計刊發(fā)45個頭版頭題、5284篇稿件、2058張新聞圖片,為宣傳遼源作出了重要貢獻。
因為善良,所以愛駐心中——幫助他人,快樂自己
“第一次到福利院采訪,那是隋二龍在白城記者站工作的第二年。當時那里只有10幾個孩子,他們大多數(shù)因先天殘疾遭家人遺棄,還有失去父母的孤兒,看著特別可憐?!辈稍L回來后沒多久,隋二龍再次來到福利院,拎了滿滿兩袋子小食品、影碟機、精心挑選的動畫片光碟、書包、兒童圖書,送到孩子們手上。
從2005年至今,孩子們走了一批又一批,福利院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關愛孩子們的腳步從未停止過。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大年三十,都會帶上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學習、生活用品,讓他們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孩子們都親切地稱他“隋爸爸”……
除了對福利院孩子的關愛,隋二龍采訪過的貧困人群,也相繼成了他心中的牽掛。
隋二龍連續(xù)多年為家住鎮(zhèn)賚縣和白城市兩個貧困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從2012年開始,又為白城市洮北區(qū)三合中學的貧困學生劉爽和孫天陽每人每年捐助學費3000元。
來到遼源以后,西安區(qū)燈塔中心小學校的唐宣慈、唐宣埔姐弟又成了他幫扶的對象。
在一次采訪中,隋二龍認識了東遼縣平崗鎮(zhèn)身安村的貧困殘疾人王偉,面對這個雖身患殘疾卻勤勞樸實、內(nèi)心對生活有著無限渴望的年輕人,心里充滿了同情和感動。
他把王偉當成自己的親弟弟,隔三岔五地去看望他,送去生活用品,鼓勵王偉養(yǎng)牛,幫他拉磚鋪路、送雞賣蛋、脫貧致富,不僅讓王偉找到了生活的希望還有了一個關懷自己的“親大哥”。
來源:吉林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