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08-10-31 08:00 | 來源:新浪網(wǎng) 2008年10月28日 06:58 | 查看:2124次
核心提示:2008年9月,濰坊學院的大三女生唐曉青,一個來自湖南辰溪縣農(nóng)村的瑤族女孩,把身患癌癥的父親帶到身邊,一邊學習,一邊照顧父親做化療,用孝心和堅強在父親心中鑄就了一座堅實的大山。
曉青說,那段時間她從來沒有那么害怕過,她突然害怕失去些什么,父親今年才45歲,她還沒有過給父親一個女兒所能給的一切。
2008年6月底的一天晚上,在濰坊學院準備期末考試的唐曉青突然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叫她一放假就馬上回去,說爸爸病了。曉青心里感到陣陣不安,如果只是一般的小病母親不會這么著急,她顧不上期末考試的最后一個科目,匆匆趕回湖南?;厝ゲ胖栏赣H的病有多嚴重:黏液性直腸癌,中晚期。
父親唐正文是個樸實的農(nóng)民,家里的收入全靠他種水稻、玉米的一點收成,農(nóng)閑的時候就到附近的瓷泥礦去挖礦,挖一噸能掙二三十塊錢,年收入不足一萬元,為了補貼家用母親也經(jīng)常外出打工,很難顧得上家。
曉青說,回去的時候她才知道,媽媽不在家的那段時間,父親每天吃的就只有家里自制的臘肉和腌菜,這些飽含致癌物的食物父親足足吃了大半年,“直腸癌多半是因飲食不健康引起的,而且爸爸干活太辛苦?!睍郧鄡?nèi)疚地說,為了供她上大學,父母只好四處打工掙錢。
曉青后悔自己平時對父親的關心太少,父親的病之前一點征兆都沒有,今年6月初父親開始便血。6月29日在懷化一家醫(yī)院檢查出直腸癌。7月11日,轉到長沙做了手術。曉青偷偷查了關于癌癥的資料,黏液性癌癥是性質(zhì)非常嚴重的一種。曉青說,那段時間她從來沒有那么害怕過,她突然害怕失去些什么,父親今年才45歲,她還沒有過給父親一個女兒所能給的一切。
邊讀書邊照顧父親
曉青想,北方天氣干燥,而且換一個環(huán)境有利于父親的康復,她一定要讓爸爸快樂,她想創(chuàng)造奇跡。
暑假快結束的時候,曉青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父親到濰坊繼續(xù)治療。曉青想,北方天氣干燥,而且換一個環(huán)境有利于父親的康復,脾氣不好的父親也不會再跟母親吵架了。最重要的是,她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計劃,她一定要讓爸爸快樂,她想創(chuàng)造奇跡。
9月份,帶著從親戚那里東拼西湊的一點錢,曉青和父親來到濰坊。曉青要迎接她與以往不同的新學期,父親則踏上另一段人生征途。讓曉青和父親最難忘的是,來濰坊的那天,一出火車站看到班里幾個事先知道消息的姐妹手捧鮮花去接站,“正是這些姐妹的鼓勵,讓我覺得我爸希望很大!”曉青后來激動地說。
曉青從學校的宿舍里搬了出來,在濰坊學院北門外租了一間簡陋的民房,在這間不足10平米的小房子里,曉青和父親開始了他們在濰坊新的生活。這個“家”里只有兩張床、一張小桌子和一個小凳子,一臺17英寸的小電視是房東給的,切菜用的菜板是同學送的,做飯用的則是一個小電飯煲,煮飯、做菜都用它,每次正好夠兩個人的飯量。只是房租有點貴,一個月得350元,可是一想冬天的時候不用交暖氣費,離學校近,曉青還是覺得比較劃算。
“我不能讓爸爸放棄”
“在外面,我可以像個小女生,但一回到家,我必須變得很強大,我必須成為父親心理上的依靠?!?
醫(yī)生說,癌癥病人必須心情愉快,經(jīng)常有人陪說話,可以更快地恢復健康,曉青就把這些當作是每天必須完成的功課。她沒事就上圖書館、上網(wǎng)搜集治療癌癥的醫(yī)療知識和藥物信息,父親不可以吃辛辣、油膩食物,她就陪父親天天吃蒸、煮、燉的飯菜。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父親的精神狀態(tài)比以前好了許多,人也比以前愛說愛笑了。
不管記者問什么,這個靦腆的父親總是說:“挺好,挺好”。
父親的病,讓曉青感到自己突然成熟了很多。有一次去濰坊一所小學見習講課,竟被該校的老師當成了小學6年級的學生,這段故事被同學當成笑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嬌小柔弱的女生,現(xiàn)在要直面親人的生死,家庭的悲歡?!霸谕饷妫铱梢韵駛€小女生,但一回到家,我必須變得很強大,我必須成為父親心理上的依靠?!?
在曉青的手機上存著這樣的短信:“我知道即便哭也只能是三分鐘,三分鐘一過一切照常,我會讓爸欣喜著我的欣喜,我能讓爸開心樂觀積極,擁有希望與勇氣……我還要做得更好”?!拔矣行判?,也必須有!我會更加努力的!我要改變我能改變的,我不放棄!我要盡一切可能不讓爸爸放棄!”
同學老師是堅強后盾
曉青總是面帶微笑,雖然日子過得很艱苦,可堅強的她總是懷揣著無限的希望,“往哪兒倒都不行,必須站著”。
醫(yī)療費用一直是曉青的心病,在湖南進行手術和治療的費用耗光了家里的所有積蓄還借下三四萬元的債,來濰坊后做一次化療就要花六七千元,一共需要做六次。為了省錢,家里的蔬菜水果都是到附近郊區(qū)的集上去買,“能省下去超市的公交費”。因為心疼路費,她也不愿母親和弟弟來濰坊看望,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在父親的病上。
原先宿舍的姐妹把她的故事傳開后,系里的同學們立即自發(fā)捐款3000多元。曉青的同學們不止一次地對她說,“曉青加油,我們是你堅強的后盾!”曉青的輔導員朱老師也常鼓勵她,她的爸爸應該為有這樣的女兒而自豪,老師也為有這樣的學生而驕傲。老師同學的幫助讓唐曉青非常感動,“身邊的同學特別關心人”,她不止一次地說,人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只有心里有愛,才有活下去的力量。
采訪曉青的半個多月里,最讓記者感動的是,她總是面帶微笑,雖然日子過得很艱苦,可堅強的她總是懷揣著無限的希望,“往哪兒倒都不行,必須站著”。
臨別,記者問及唐曉青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在她堅強的眼神中,露出了一點點兒憂傷。她說,存折上的錢已經(jīng)不多了,父親的化療只進行了一半,只希望能抽出時間來找一份工作,多掙一些錢,帶父親進行系統(tǒng)治療,讓父親盡快好起來,別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時,那將真的會遺憾終生。
(責任編輯:孫海衛(wèi))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