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03-18 19:27 | 來源: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18日 01版 | 查看:1366次
?
掃一掃二維碼 觀看更多內容
你了解用風點亮燈的故事嗎?
你能想象遠在青海的陽光能為中原充電嗎?
我國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但它們卻像草原上的野馬,性情不定,難以馴服。
如何馴服風光能源這匹野馬,讓風光綠能大顯身手,從能源舞臺的配角變?yōu)橹鹘?,成為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的強大支撐,這是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面臨的一個重大戰(zhàn)略問題。
有這樣一個團隊,短短幾年時間,他們突破一個個世界級難題,創(chuàng)造一項項世界第一。在他們的努力下,特高壓直流輸電成為國家戰(zhàn)略級技術,和高鐵、北斗一樣,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名片”。
他們,是國家電網經研院直流技術攻關團隊,他們,被稱作馴服風光野馬的“追風人”。
攻下一個個世界難題,徹底擺脫“洋拐棍”
綠色、低碳是中國能源的發(fā)展方向,而服務新能源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正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優(yōu)勢所在。
國網經研院作為國家電網的技術支撐單位,多年前就意識到柔性直流輸電對新能源匯集送出的重要性。為了馴服風能、太陽能,2012年他們便開展了大量基礎性研究。
當時我國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方面沒有任何經驗,國外相關核心技術又嚴加封鎖?!霸诮拥巾椖咳蝿諘r,攻關團隊每個人心中都惴惴不安,完全沒有成功的把握,有的同志提出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找外方搞技術引進,但幾次接觸下來,技術轉讓條件苛刻,我們根本無法接受?!眹W經研院直流技術中心主任樂波坦言。
這支攻關團隊太年輕了,剛組建時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帶著一股開拓創(chuàng)新、永不服輸的拼勁,他們開始了披荊斬棘的闖關之旅。
柔性直流系統(tǒng)設計的第一步是確定主接線,這是系統(tǒng)設計的“綱”和“領”:確定系統(tǒng)采用哪些主要設備,這些設備怎么布置、怎么配合,如同家里裝修要先畫好電路圖,確定開關、插座、照明等的位置,才能保證所有電器的用電安全和正常工作。
舟山工程是國家電網第一個商業(yè)化的柔性直流工程,也是世界首個五端柔性直流工程,主接線要比國外的兩端工程復雜得多。整個工程要用的設備有上百種,每種設備又有多種型式,排列組合起來就有上千種,許多設備連見都沒見過,更別說熟練使用和布置。
接到任務后,團隊迅速分工,有的總結以前常規(guī)工程的設計經驗,有的研究新設備的功能和特點,有的開展理論分析,有的搭建仿真模型。他們曾提出幾十種方案,但經過反復仿真分析,都滿足不了五端直流安全穩(wěn)定運行的要求。
只好全部推倒,從頭再來。
經過數月的閉關修煉,世界首個五端柔性直流工程主接線終于完成,徹底打破未來可能的外方知識產權限制,完全做到自主化設計。
舟山工程后,他們又攻下供電可靠性要求更高的廈門工程?!艾F在,外方為了提高工程可靠性,反而模仿起中國方案,我們的身份也實現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華麗轉變。”樂波說。
在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借鑒的情況下,攻關團隊拿下了一個又一個世界難題,實現多項技術“零”的突破,形成一套完整的柔性直流輸電成套設計體系,徹底擺脫了“洋拐棍”,實現了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領域的“彎道超車”和“中國引領”。
不設權威自由發(fā)揮鼓勵原創(chuàng),創(chuàng)造12項世界第一
2020年6月29日,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竣工投產,來自草原的綠色動能點亮了京城的萬家燈火。張北工程不僅能夠滿足冬奧會的100%清潔供電需求,還將每年向北京輸送225億度清潔電力,相當于北京年用電量的十分之一。
“柔性直流電網技術可以控制電能靈活轉向,適應新能源的波動,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睒凡ㄕf,張北工程采用我國原創(chuàng)、世界領先的柔性直流電網新技術,把過去不可控的風能變?yōu)榭煽貎?yōu)質電能?!肮こ虅?chuàng)造了12項世界第一,提出了破解新能源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世界級難題的中國方案?!?/p>
12項沉甸甸的世界第一,凝聚著科研人員克服重重困難、戰(zhàn)勝層層挑戰(zhàn)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靈活可靠消納新能源,首先碰到的難題是要研制確保電網安全的新設備、新技術?!爸绷麟娋W設計的難點在于要應對不經常發(fā)生的嚴重故障,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找到能確保電網安全的速效救心丸?!眻F隊技術骨干李探博士說。
李探一畢業(yè),就和團隊一頭扎入柔性直流電網的資料堆,從查公式、編程序開始,一晃就是5年。研發(fā)之初,由于相關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都處于完全空白狀態(tài),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團隊只能從零開始。然而正是這張白紙,給年輕的科研人員們提供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廣闊舞臺。
不設權威、自由發(fā)揮、鼓勵原創(chuàng)是團隊組建時確定的工作原則。從“半橋式換流閥+直流斷路器”到“全橋式換流閥”,他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從“交流耗能裝置”到“直流耗能裝置”,他們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經歷了數月“白加黑”“5+2”的鏖戰(zhàn),終于實現了“首臺套”直流斷路器和交流耗能裝置的重大技術突破。
張北工程的聯調試驗需要依賴于新能源和柔性直流電網的真實模型,這兩個高度復雜的系統(tǒng),單獨拿出來進行建模已經困難重重,進行聯合測試更是從未有過先例。
400多面控制屏柜,通過上萬根線纜連接起來,將新能源和四座換流站組合在一起,建立起反映電網真實特性的超大規(guī)模仿真系統(tǒng)。僅啟動一次,就要花費數小時。
“這只是邁出了平臺構建的第一步。”實驗室負責人厲璇介紹,“在資源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還要準確刻畫復雜系統(tǒng)的快速變化特性,這是更加關鍵的一步。”
幾十個新能源場站,四端柔性直流電網,包含了數十萬元件,上萬根光纖,對系統(tǒng)的實時運算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為了實現實時運算,如此龐大的系統(tǒng)在每個毫秒都要進行幾十億次仿真計算,這儼然是一個超級計算系統(tǒng),超算能力對系統(tǒng)配置提出了不可能達到的要求。
為了實現實時運算目標,必須另辟蹊徑?!皩⑾到y(tǒng)和元件進行有效簡化后,我們所提出的多項等值技術將仿真速度提升了近60%,完全達到工程精度?!眳栬f。在對模型進行逐步等值的過程中,科研人員們經歷了種種坎坷和失敗,一個錯誤的脈沖信號,一個程序的細微漏洞,一個設置不合理的參數,都容易導致系統(tǒng)報錯或失穩(wěn)奔潰。
一遍又一遍的檢查設備,一次又一次的核對接線是團隊每天的日常工作,一條通道調試不通就從頭再來。
在團隊齊心協力下,終于建立起世界首個大規(guī)模新能源柔直并網硬件在環(huán)實時仿真試驗系統(tǒng)。
跨越千里,電力天路從規(guī)劃變成現實
青海是我國清潔能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新能源發(fā)電量已經超過青海省全省用電負荷,亟需將大量富余的清潔電力送到上千公里之外的中東部負荷中心,變資源優(yōu)勢為經濟優(yōu)勢。
特高壓直流技術成熟、成本較低,在大容量遠距離電能輸送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因此,青海的新能源必須通過特高壓直流技術進行遠距離大規(guī)模消納。然而,傳統(tǒng)特高壓直流猶如高速列車,運載量大、一站直達,而始發(fā)站的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就像自由出行的游客,何時出行、多少人出行均具有隨機性。因此,對傳統(tǒng)特高壓技術升級改造才能更好實現對新能源的高效送出。
“能否將匯集新能源的系統(tǒng)電壓控制穩(wěn)定是工程設計的關鍵點?!表椖控撠熑吮R亞軍向記者介紹。多年來,國網經研院直流技術攻關團隊提出的“升級版”特高壓技術,涵蓋了多項穩(wěn)定系統(tǒng)電壓的獨門絕技,這些措施在專門輸送新能源的青?!幽希ㄇ嘣ィ?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中得到成功應用,實現了成果轉化,極大提升了特高壓直流對新能源送出的適應性。
換流站連接著縱橫千里的直流輸電線路,仿佛人體的心臟,是直流輸電工程最重要的能源轉換樞紐,交流和直流的變換就在這里完成。青海換流站海拔達29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高壓換流站,空氣稀薄,設備也會缺氧,耐受高電壓的能力大幅下降。
“我們對直流系統(tǒng)的過電壓水平進行了上百次迭代仿真校核,優(yōu)化了高海拔下均壓電極設計,有效縮短了設備間的空氣間隙,確保設備運行萬無一失,根本上消除了設備的高原反應,保證了高原換流站的運行性能與平原保持一致。”盧亞軍說。
考驗接踵而來。
由于風光能源不穩(wěn)定,功率波動大,電網對變壓器的電壓調節(jié)能力要求較以往工程更高。分接開關是變壓器執(zhí)行電壓調節(jié)功能的最核心裝備,其設計一直是制約國產化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如何提高分接開關的運行可靠性,是擺在團隊面前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
科研團隊深入研究了各種技術措施可能性,提出了幾十種技術方案,推導了上百頁分析算稿,經過反復研究論證仿真,確定了通過有效降低分接開關動作次數提高系統(tǒng)可靠性的技術方案,最終實現分接開關動作次數減少90%,顯著提高了設備使用壽命,保障了工程的順利投運和安全運行。同時,研究成果也在所有已投運的特高壓工程中推廣應用。
2020年12月30日,青豫工程正式投入商業(yè)運行,來自青藏高原的可再生能源跨越千里,點亮中原。
“電力天路在我們手里從規(guī)劃變成現實,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路、光明之路和清潔之路?!睒凡ㄕf。
?。ū緢笥浾?nbsp;蔡侗辰)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