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02-28 18:05 | 來源:科技日報 2021年02月23日 第03版 | 查看:824次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qū)嵙曈浾?nbsp;代小佩 劉蓉蓉
記者 寇 勇 滕繼濮
“晚霞映紅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難忘的歌。唱的是咱長征源,當年送走我的紅軍哥哥喲,紅軍哥哥?!?月21日,江西贛州于都河畔,舉行了一場新春歌友會。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碑下,人們唱著紅色歌曲,揮舞著五星紅旗。
87年前,同樣在于都河畔,一支8.6萬人的大軍在4天4夜里陸續(xù)渡河,踏上了震驚世界的遠征。
一條長河與一群勇士的革命突圍
1934年10月7日,中央紅軍接到一份絕密情報,10月下旬,國民黨將對中央紅軍實施“鐵桶計劃”——以瑞金為最終目標,形成以瑞金為中心、半徑150公里的包圍圈,一舉殲滅中央紅軍。
隨著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在贛南失去立足之地,原本就打算在1934年深秋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而現(xiàn)在,“鐵桶計劃”逼近,紅軍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不得不提前。
經(jīng)過深思熟慮,中央把于都縣作為戰(zhàn)略轉(zhuǎn)移前的紅軍主力集結(jié)地。
隨后,中央紅軍主力各部從其他地區(qū)趕來于都河岸集結(jié),一面休整補充,一面做突圍轉(zhuǎn)移前的最后準備。
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第一步是邁過水面寬600多米的于都河。當時,于都河沒有橋,將士只能通過浮橋、擺渡或涉水過河。
“為了支援紅軍渡河,于都縣人民將家中幾乎所有門板、木料都捐出來搭浮橋,有老人甚至把自己的壽棺也捐了出來?!敝醒爰t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副館長鐘敏告訴記者。
最終,大大小小800多條船只覆蓋在河面,軍民在60里長河段架起5座浮橋。為避免敵機偵察暴露目標,紅軍和于都群眾每天下午架浮橋,等紅軍順利夜渡后,凌晨再把橋拆除,將浮板分散隱藏在岸邊,不留任何痕跡。
車轔轔,馬蕭蕭,殘陽的殷紅潑灑在于都河上。大軍出發(fā)前,于都河邊數(shù)以萬計的男女老少來到渡口為紅軍送行。
時任毛澤東警衛(wèi)員吳吉清回憶,父老鄉(xiāng)親送來草鞋、斗笠、雨傘,還往戰(zhàn)士懷里塞吃的,有的站在河邊深情唱著歌:“送紅軍到江邊,江上穿呀穿梭忙。千軍萬馬渡江去,十萬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紅軍啊,紅軍,革命成功早還鄉(xiāng)。”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8.6萬人的大軍分別從于都縣城東門等8個渡口出發(fā),在夜色中跨過于都河,向著光明迤邐而去,踏上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漫漫征途。
一條河,就此與一個民族息息相關(guān)。一群人,從此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一次遠征和一個民族的精神坐標
紅軍各部渡過于都河后,殲滅駐守信豐古陂、新田、安息和安遠版石等地的敵軍,很快突破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陸定一有詩贊曰:“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于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p>
在這場歷經(jīng)兩年的征途中,紅軍行經(jīng)15個省份、翻越20多座高山、渡過30多條河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在重兵追堵下,這支隊伍平均每天急行軍50公里以上,平均3天就遭遇一次激烈戰(zhàn)斗。
跋山涉水、歷盡艱險,從于都河畔出發(fā)的那支長征隊伍最后走到了陜北,走向了新生,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新局面。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這場“無與倫比的史詩般遠征”,匯成改變歷史的滾滾洪流,標注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坐標。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的一面墻上,80雙草鞋組成了一幅特別的中國地圖,紀念那支腳踏草鞋英勇遠征的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
《于都河》詩篇寫道:萬里長征第一步的腳印,就此成了中國革命不變的方陣;萬里長征第一步的身影,就此成了中華民族永恒的隊形。
如今,長征渡口,河水悠悠,時光靜好;于都河上,大橋飛架,道路通達。靜靜流淌了數(shù)千年的于都河,鐫刻著革命豪情,鑄就了歷史豐碑,匯聚成前行偉力。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