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02-04 21:56 | 來源:遼寧日報 2021年02月03日 11版 | 查看:1052次
?
2021年1月29日,本溪社火表演隊部分隊員會集到呂春景家中切磋技藝并在院中合影(前排左起鄒祥玖、劉晶,二排左起張志義、呂春景、楊和清、安文貴,后排左起劉太玉、黃鳳艷)。
本溪社火已成為當?shù)嘏e辦重大活動時的表演項目。
更多精彩 掃碼觀看
本報記者 叢煥宇 文并攝
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zhèn)同江峪村,一直活躍著一個表演武社火技藝的家族。76歲的呂春景從小跟隨父親呂松林刻苦學藝,成為本溪社火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國家級傳承人。
如今,為了讓本溪社火薪火相傳,呂春景不僅教兒孫們學習,也把一個個絕活毫無保留地傳給了全村人。
何謂本溪社火?
本溪社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主要流傳在本溪一帶。它屬于武技類,也稱“武社火”“武秧歌”。社火演出主要在春節(jié)和元宵節(jié)期間。
本溪社火類似于京劇中的武打戲,它充分利用長矛、大刀、雙錘等十八般兵器,顯示“武”的力量。另外,本溪社火通過動作來展示故事情節(jié),故事中的人物身份、性格用臉譜來表現(xiàn),如黑臉的張飛、紅臉的關羽等。
2008年6月,本溪社火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1月29日,雪后初晴。一大早,記者來到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zhèn)同江峪村,只見本溪社火表演隊的隊員們?nèi)齼蓛蓵絽未壕袄先思抑小V?,表演隊領隊楊和清已打過招呼,要趁著冬閑,把隊員們召集到一起,讓經(jīng)驗豐富的呂春景老人給指點指點。
楊和清今年69歲,是本溪社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市級傳承人,曾師從呂春景的父親呂松林學習社火表演。盡管社火隊員之間沒有搞過論資排輩,但他總親切地尊稱本溪社火國家級傳承人呂春景為師兄。
隊員安文貴、張志義今年都已65歲,也踏著積雪趕到呂春景家中,二人同是呂松林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這四位老人,是目前本溪社火的主心骨和定盤星。
社火表演隊的主角楊建峰有事沒能趕來,其父楊和清代為請假,待回去后再給他“補課”。呂春景的外孫子劉太玉近水樓臺,比任何人來得都早。
37歲的劉晶是表演隊里為數(shù)不多的女角,她的兒子、表演隊最年輕隊員鄒祥玖寸步不離地跟在她左右。小市鎮(zhèn)文化站站長黃鳳艷笑著說:“這小家伙比他媽還癡迷社火呢?!?/p>
就這樣,一鋪火炕,十來個人,在歡聲笑語中切磋社火,在情懷與癡迷中堅守傳承。
“本溪社火能在同江峪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呂松林老人功不可沒。”多年研究本溪社火的黃鳳艷,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她說,上世紀初,社火表演只有在本溪市明山區(qū)臥龍鎮(zhèn)三家子村才能見到。起初由節(jié)日和迎神賽會上表演的雜戲、雜耍發(fā)端,“演社火,給神看”,后來逐漸演變成為春節(jié)、元宵節(jié)期間“祛瘟壓邪,納富求祥”的重要民俗活動、娛樂項目。
那個年代,農(nóng)村娛樂項目本來就少,比扭秧歌更有表演性和觀賞性的社火,無疑成了高端藝術。無論哪里有社火表演,十里八村的鄉(xiāng)親都會跑去觀看。
社火演員個個身懷絕技,上場時,臉上濃墨重彩,全身披掛整齊,在鑼鼓镲的節(jié)奏中舞動刀槍棍棒,用動作講述故事,每一出每一折都是彩兒。那時演員都沒有演出酬勞,最高禮遇就是能在村民家里吃派飯。輪到哪家管飯,主人都會傾其所有準備最好的伙食,用最質樸、最火熱的誠意回報社火演員的辛勞。
年輕時的呂松林癡迷社火,每年都去看表演。他不光看熱鬧,更留心看門道,邊看邊學,努力把一招一式記在心里,回來后再一遍遍反復練習。遇到弄不懂的地方,他就跑到三家子,繼續(xù)偷藝。
“三家子社火是家傳不外傳,所以我父親沒法拜師學藝,但他硬是憑著聰明和熱愛,在三家子村偷偷學成后,把這門技藝帶回了同江峪?!眳未壕罢f。
上世紀40年代,呂松林成立了同江峪第一支社火隊。鼎盛時期,社火隊里“裝身子”(有服裝扮相)的演員就有近20人,還有一支30多人的秧歌隊。當年的拿手節(jié)目主要有三出戲——《對松關》《三英戰(zhàn)呂布》和《長坂坡》。
“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極度匱乏的年代,社火作為農(nóng)村一年中最盛大的狂歡、最奢侈的節(jié)目,投入和付出都很多。我父親作為社火隊領隊,既要培訓隊員,又要準備演出必備的行頭、樂器,正月里常常忙得腳打后腦勺。我父親還親自上場演出,扮演的是呂布和趙子龍,那真是人見人夸?!被貞浧鹜?,呂春景提高了嗓門,兩眼放光。
同江峪的社火后來居上,比三家子的社火還要火。鄰村紛紛發(fā)出邀請,呂松林就帶著隊員挨村演出,差不多把方圓幾十公里的村子都跑遍了。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走路全靠腿,表演隊員經(jīng)常天不亮就出發(fā),翻山越嶺,到了村里,一裝扮上就開演,但大伙兒毫無怨言,人人樂在其中。
從那時起,呂松林給本溪社火定下規(guī)矩,只要答應給人家演社火,就必須誠實守信,爬冰臥雪也在所不辭。
呂春景:兒時學藝堅守一生
從小耳濡目染,呂春景對社火越來越著迷。9歲那年,他正式跟父親學藝。1961年正月,17歲的呂春景第一次跟著父親登場演出,在《對松關》里演小將秦英?!澳菚r年輕,精力旺,體力好,扮相、動作、身段、手法,樣樣都不含糊。到了第二年,我就接過父親的槍,演起了父親最擅長演的趙子龍?!?呂春景說。
楊和清接過話茬,“春景師兄在《長坂坡》中扮演孤膽趙云,在《虎牢關》里扮演無敵呂布,他扮相英俊,技藝高超,刀、棍、槍等兵器樣樣精通?!?/p>
呂春景記得,父親對演出質量要求極高,為此定下了較為嚴格的規(guī)矩:表演時順場、對場、收場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可懈??;武打動作套路要多,內(nèi)容要豐富,疾而不亂,快而有序,一招一式要精準純熟;每個動作起至何處,落在哪方均有明確要求。
為了追求表演形象逼真,呂松林甚至要求隊員用的道具都是真家伙?!皹岊^、刀片都是實打實的鐵家伙,演員對打,兵器相接,都冒火星子。如果學藝不精,登場表演時,極容易受傷?!眳未壕罢f。
2003年,84歲的呂松林在彌留之際,對守在病床前的呂春景和楊和清等人留下囑托:“社火是老輩人傳承下來的技藝,只要群眾喜歡看,就要好好演下去。要記住,任何時候,本溪社火都不能搞只能家傳拒不外傳那一套舊俗,誰熱愛社火,就教誰本事?!?/p>
父親的囑托,呂春景至今仍銘記在心。隨著年齡的增大,他無法再登場表演,就把隊伍交給了楊和清負責,但他還是常跟著表演隊奔走,或給隊員做指導,或做些其他幕后工作。
在呂春景、楊和清等人的堅守和努力下,本溪社火表演隊隊員一度多達60人。近些年,本溪社火在老戲碼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新曲目,并在扮相方面下足了功夫,不僅使故事中的一馬三槍等打斗場面、故事細節(jié)得以保鮮,而且使表演帶來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黃鳳艷告訴記者,本溪社火表演過程中,雖然沒有一句語言介紹和唱段,但通過有故事、有情節(jié)的表演,仍然能讓觀眾看得明明白白,叫好連連。
上世紀60年代初,本溪社火被打上了“四舊”標簽,從此停演近20年。那段難熬的日子,沒法登場的社火隊員,只要有機會聚在一起,都不免追憶曾經(jīng)的激情歲月?!皬堉怯拢氵€記得不?當年你演關公,那大刀耍得多帶勁兒,砍在我的槍上,震得手直發(fā)麻?!眳未壕罢f?!澳愕臉屗5蔑L雨不透,也沒饒過我?!睆堉怯禄貞?。
時間到了1986年,呂松林和徒弟們終于迎來了再次登場表演社火的機會。這一年正月,他們精心排練好節(jié)目,走村串戶去表演,讓久違的藝術再次煥發(fā)活力,綻放光彩。
即便如此,隨著表演者年齡的增大,社火表演中一些帶有危險性的精彩動作還是被取消了,過去用的鐵槍頭、大刀片也不得不換成了塑料制品。更讓這些老藝人擔憂的是,社火銷聲匿跡近20年,后備人才出現(xiàn)嚴重斷檔,要想把社火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最現(xiàn)實、最迫切的就是盡快彌補傳承缺口,因為一項技藝的傳承,最需要的就是人。
楊和清告訴記者,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有的甚至全家都搬到了城里住,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來幾天。社火隊雖然名義上有20多人,但聚齊很難,所以表演時最多能演三套,有時候湊齊演兩套的人都不容易。呂春景、楊和清雖然面向全村收徒,但能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這事只能是出于熱愛,不能強求,民間藝術,本來就沒有什么約束力?!睏詈颓甯锌?。
為了將社火傳承下去,呂春景、楊和清想盡了辦法,還排演了新節(jié)目《穆柯寨》。每逢有演出,他們就給在外地的隊員打電話,召集大家回來,可多數(shù)情況是文奇武不齊。“眼看著社火表演后繼無人,我們真是著急。春景師兄的兒子工作太忙,沒辦法更沒精力傳承社火,我就逼著兒子楊建峰學,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成了社火表演隊的頂梁柱。”楊和清說。而對呂春景而言,外孫子劉太玉熱愛社火表演,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心中的缺憾。
2006年,本溪社火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08年,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此后,本溪市及本溪縣不斷加大保護傳承力度,在“非遺宣傳日”及重要場合,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為本溪社火提供展演舞臺。在同江峪村,也漸漸出現(xiàn)了對本溪社火感興趣甚至著迷的新生力量,大家為了深愛的藝術,像一家人一樣抱團聚力,傾情傳承這一傳統(tǒng)技藝。
“這些年也有人找過我們,想讓社火傳出去。我們認為要保持本溪社火的原汁原味,目前最好還是在同江峪村內(nèi)傳承,暫時不打破老輩的規(guī)矩,等到時機成熟了,再讓本溪社火走出大山,走得更遠?!眳未壕罢f。
補記
母子同臺獻藝
本溪社火表演隊里,常有一對母子同臺登場。母親劉晶扮演穆桂英,她頭戴雉雞翎,身著女硬靠(京劇服裝之一),手持大刀,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威風八面。兒子鄒祥玖則扮演遼將,盔明甲亮,雙锏生風,快如閃電。每當觀眾喝彩時,母子倆的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樣甜。
楊和清告訴記者,早些年,本溪社火是不招女性的,如角色有需要,一律男扮女裝。近些年,隨著觀念轉變,逐漸接納了幾名女性隊員加入,劉晶是其中表現(xiàn)最積極、熱情最高的“勞?!?。只要有演出,一個電話打過去,她肯定參加,絕無二話。
劉晶和社火結緣,與她嫁到同江峪的姻緣不無關系。在此之前,她雖然看過社火表演,但從未想到有一天自己會披掛上陣。直到嫁到同江峪村,隨著與社火表演者接觸越來越多,她漸漸愛上了社火,并成了鐵桿社火迷。2007年,她下定決心學習社火表演,拜楊和清的弟弟楊和禮(已去世)為師,如愿加入社火表演隊。
“啥叫癡迷啊,啥叫如癡如醉啊,說的就是我啊。對社火,我是愛到骨子里了,那熟悉的鑼鼓聲,那大開大合的場面,美得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p>
劉晶對社火的癡迷與熱愛,不經(jīng)意間也影響了兒子鄒祥玖。別看他今年只有17歲,平時不多言不多語,可一聊到社火這個話題,就打開了他的話匣子,而且講得頭頭是道。
鄒祥玖告訴記者,受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看社火表演,總希望媽媽帶他進表演隊看彩排。等到讀書識字后,每當見到媽媽和其他隊員排練演出時,他就在一旁仔細觀察,并用心用筆認真記錄。再后來,他學會了上網(wǎng)查資料,就經(jīng)常有意識地收集社火表演知識和技能,以及服飾、道具搭配方面的內(nèi)容,想盡各種辦法充實自己。
14歲那年,因為對社火表演著迷,鄒祥玖便央求媽媽要加入表演隊??紤]到孩子還小,怕影響學業(yè),劉晶一開始沒有答應,但她架不住兒子天天軟磨硬泡,最后只好點頭讓他試試。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鄒祥玖加入表演隊后,一門心思扎進社火表演中,居然放棄了學業(yè)。一年后,經(jīng)過反復做思想工作,鄒祥玖才暫時收心,回到學校繼續(xù)上學,但他心里仍念念不忘社火,只要一放假,就主動請求師傅們教他技藝,只要有上場機會,就盡可能不錯過。
“本溪社火是百年民俗,是同江峪人的驕傲。堅守傳承,是每一個熱愛社火人的責任和使命。我現(xiàn)在一方面抓緊學習文化知識,一方面積累社火表演經(jīng)驗,將來,我要把社火表演的所有本事學到手,為弘揚民俗文化作貢獻。”鄒祥玖認真地說。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