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人人妻人人爽,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

感動!知識分子年終盤點(組圖)

發(fā)布時間:2020-12-29 14:40 |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9日 10版 | 查看:3478次

【編者按】2020年即將過去,時間的每一秒被原子鐘90多億赫茲的頻率劃分得如此精確、均勻又普通。但回望過去,歷史卻總是在不經意間散發(fā)著光輝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這光輝里鑲嵌著人們的記憶片段:有人在趕往新冠肺炎疫情最為嚴重地區(qū)的路上閉目思考,有人在實驗田邊展露成功的笑容,有人為千家萬戶帶來富裕的希望,有人收獲著從邊遠山區(qū)走出的眾多學子的祝?!?/p>

  他們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偉大奮斗中,用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為時間作上了標記,把感動的每一秒鐘染成金色,讓它們不再普通。

  2020年的中國,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即將開啟新的偉大征程。風云激蕩之中,更加需要知識分子充分釋放才華和能量,勇立潮頭、開拓創(chuàng)新。

  言有物、行有格,中國知識分子秉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與黨中央風雨同舟,攜手同行。

  今天,我們集納多個領域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代表在這一年里帶給我們的感動,以記者感言的形式重溫那些溫暖畫面。當今天成為昨天,昨天走進記憶,這份感動讓我們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

袁隆平:為了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袁隆平。資料圖片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此前的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實現(xiàn)了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

  這是袁隆平團隊在屢破超級稻單產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49公斤等世界紀錄后,再次刷新紀錄。

  今年90歲的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yōu)勢成功地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家,幾十年來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yè)科學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對手是饑餓,他贏了。

  數(shù)十年來,袁隆平獲得的各類榮譽數(shù)不勝數(shù)。他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十幾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糧食獎、沃爾夫農業(yè)獎,習近平總書記向他頒授“共和國勛章”,還有一顆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袁隆平畢生的夢想,就是消除饑餓。正如2004年《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中所說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

  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第二天,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召開新聞發(fā)布會,袁隆平又提出兩個新的短期“小目標”:一個是爭取早日實現(xiàn)雜交水稻雙季畝產2000公斤,一個是希望將目前實施的“三一工程”升級為“兩一工程”。

  用袁隆平的話說就是:三分地養(yǎng)活一個人變成兩分地養(yǎng)活一個人。又多了。

人物簡介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20年,袁隆平團隊再次刷新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紀錄。

(本報記者 龍軍)

鐘南山:敢醫(yī)敢言護蒼生

 
鐘南山。資料圖片

  臨危受命,白衣為甲。

  他逆行,閉目凝思;他冷靜,直言問題;他哽咽,眼淚盈眶;他答疑,給人希望。

  2020年,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zhàn)中,經歷過非典的人們又看到了爭分奪秒、馬不停蹄的他——鐘南山。

  一份疫情期間的日程表讓人淚目。疫情期間數(shù)個月來,行程滿滿:37場會議,8次全國重癥患者會診,10次與國際同行交流探討,5次新聞通氣會,11次接受媒體采訪。在這緊張的奔波中人們記住了他的一個個瞬間:在高鐵餐車上仰頭小憩;在鏡頭前,提醒民眾:“肯定是有‘人傳人’”“大家盡量不要去武漢”;在焦灼時刻,他鼓勁:“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他多次討論敲定診療指南的撰寫與修訂……

  抗疫時超長待機的堅毅,受勛時堅定有力的步履。難以置信,已84歲的他竟有如此的精神和狀態(tài)。17年過去了,只是,在他這里,時間仿佛走得特別慢,白發(fā)增加些許,其他一如往昔。敢醫(yī)敢言,勇于擔當,他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無數(shù)生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疫情之下,迎難而上,挺在一線。他改寫了人們對耄耋之人的定義,絕不是伴隨數(shù)字的增加,垂垂老矣;絕不是足不出戶,受人關照。他的研判,他的話語,讓人踏實,欽佩,又心疼。人們贊譽:他有院士的專業(yè),有戰(zhàn)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萬眾矚目的時刻,在人民大會堂,他平靜地說——

  “我叫鐘南山,我是一名胸肺科的醫(yī)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們醫(yī)務人員的初心。”

  國家的功臣,人民的英雄,學子的偶像。希望如他,在未來的某一天風暴襲來之時,能為自己、為家人、為朋友乃至人民遮風擋雨。

  走出暴風雨,每周出門診、會診、科研、帶研究生、健身,依舊是他的日常。人們期望,鐘老回家吃飯別太晚了,老伴一個人投籃的身影太孤單了。

人物簡介

  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tǒng)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主任,我國呼吸疾病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2020年獲頒“共和國勛章”。

 ?。ū緢笥浾?nbsp;靳曉燕 吳春燕)

張桂梅:改變農村貧困女孩們的命運

 
張桂梅。資料圖片

  每每看到云南省華坪縣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記者總忍不住落淚。她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她做的都是教書育人的平常事。

  記者多次采訪張桂梅,走近她身旁,跟隨她顫巍巍的腳步,看她查看每一間教室、宿舍;看她和每一個老師、學生談心;看她走過一條條山村小路去家訪……她在華坪女子高中12年來幾乎每天都在做的,看似普通平常,很多人卻并不容易做到,這些事經常擊中記者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眼淚就禁不住地掉下來。

  對于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而言,家訪是普通日常的工作。但張桂梅12年家訪了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余公里,全校每個學生及其家庭的情況她都了如指掌,這是普通老師、校長難以做到的。今年63歲的她帶著23種疾病,在同事攙扶下,依然跋山涉水家訪,就只為這樣的信念:不能讓一個孩子輟學!她的執(zhí)著,令人落淚。

  有人說華坪女子高中半軍事化管理太嚴苛,學生、老師們會受不了??蓪嶋H上老師學生們都能承受,因為他們知道,張桂梅才是全校最辛苦的人!最早起床,最晚睡覺。她對學校的嚴格管理不是靠威逼和處罰,而是靠自己帶頭做榜樣,是靠對同學們滿腔的愛!她每天都要手持手電筒反復檢查校園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插座,只是為了讓同學們有一個安全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每當同學們到餐廳、回宿舍,她都要守在打菜窗口、宿舍門前,用母親般慈愛的眼神看著孩子們成長。“張媽媽”的呵護,令人落淚。

  其實張桂梅是個老典型。20年前,張桂梅主動擔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救助孤兒;10多年前,張桂梅四處募捐、奔走呼吁創(chuàng)辦華坪免費女子高中時,她就已是被媒體聚焦的“名人”。20年后,她依然每天都奔波在孤兒院和女子高中之間,為改變孤兒和農村貧困女孩的命運而操勞。她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了不平凡的成就,這一份不變的初心,這一份20年的堅守,更讓人熱淚盈眶!

人物簡介

  張桂梅,云南麗江華坪縣女子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她先后幫助1804個貧困山區(qū)女孩圓了大學夢。2020年12月被授予“時代楷?!狈Q號。

    (本報記者 張勇)

黃會林:給逝去戰(zhàn)友們的深情信箋

 
黃會林。資料圖片

  2020年,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給記者帶來的感動和震撼是持續(xù)且多方面的。因為工作關系,我有幸在各種活動和采訪中多次見到她。在我的印象中,1934年出生的黃會林雖然已是耄耋之年,卻精神矍鑠,思維敏捷。每每談及年齡,她總是幽默地說自己是“80后”,我知道她指的是“80歲以后”,但她的狀態(tài)卻讓我這個名副其實的“80后”自愧不如。

  別看黃會林一副言笑晏晏、不疾不徐的樣子,其實她經歷過殘酷戰(zhàn)爭的生死考驗,曾經做過、現(xiàn)在仍然做著很多推動學術進步、教育革新、文化發(fā)展的大事——她報名參軍,成為志愿軍戰(zhàn)士,隨部隊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冒著槍林彈雨運送炮彈、抬傷員,在戰(zhàn)后部隊的總結評功會上被評為“人民功臣”;她編寫了中國話劇史理論研究專著,成為北國劇社的創(chuàng)辦者和引領者;她牽頭重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開辦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還成為中國高校第一位電影學博士生導師;她一手創(chuàng)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推動實施“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探索出一條依托高校、依托青年的對外人文交流之路……

  從千里沙場、三尺講臺到治學前沿,黃會林一直活躍著、奮斗著,成為學術界、文化界、影視界都響當當?shù)娜宋铩H缃癖驹撛诩液嵟獙O、安享晚年,她卻還在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事業(yè)鼓與呼。“一些年輕朋友不理解我為什么還在努力,這可能是如我一樣的一代人共有的使命感吧。那場戰(zhàn)爭之后,我的生命不再只屬于我自己,還屬于那些犧牲了的戰(zhàn)友們。我必須把屬于他們的那一份使命也擔起來?!苯衲戢@頒“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時,黃會林動情地說。是啊,這些成就和榮譽,正是她送給長眠于異國他鄉(xiāng)的逝去戰(zhàn)友們的一封封深情信箋。而在今年這樣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年份,我作為記者能有幸見證這位智者的人生收獲與感悟,了解她和她的戰(zhàn)友們的動人故事,也給我增添了很多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人生前進的動力。

人物簡介

  黃會林,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從戰(zhàn)場走向治學前沿,2020年獲頒“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

    (本報記者 李蕾)

劉秀榮:為祖國母親文化血脈造血輸血

 
劉秀榮。資料圖片

  她是《白蛇傳》里的白素貞,是巾幗不讓須眉的穆桂英,是千嬌百媚的醉酒楊貴妃,是情切切意深深戀霸王的虞姬……在戲里,她千姿百態(tài),“粉絲”無數(shù),她說“京劇是我一生的夢”,而今85歲了,這個夢讓滿頭白發(fā)的她依然前行在戲曲傳承道路上,拳拳赤子心猶在。

  2020年,中國戲曲學院迎來了70歲生日。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對他們傳承發(fā)展好戲曲藝術提出殷切期望。中國戲曲學院是劉秀榮的母校,從事京劇藝術75年的劉秀榮提起母校,提起京劇、戲曲,提起黨和國家對傳承戲曲的殷切期盼,依然如孩子般眼神純凈,語氣里滿是熱切:“實在是太感動,太高興了!在心里萬分感激!”

  “我們這代老演員是黨親手培養(yǎng)的,我們無比感謝黨、感謝時代?!眲⑿銟s說,學了100多出戲,當初,這些戲就是師傅交給自己的飯碗,多學一出,就相當于多往自己的碗里添一些飯;而今,這些戲,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多一個人會,多一個人了解和熱愛,就是為祖國母親的文化血脈造血、輸血。眼看自己的前輩、同輩里有人去世,他們手里的戲也就沒了傳人,劉秀榮說,得加快步伐,把自己會的戲全部傳給孩子們。

  疫情期間,這個耄耋老人也沒停下步伐,她戴好口罩,搭上飛機,去云南、去哈爾濱、去天津,為保存名家名段振興京劇藝術的京劇“像音像”工程錄制《白蛇傳》。疫情期間不能上課,劉秀榮就帶著學生在家里練習身段、唱腔?!皞鞒邪l(fā)展戲曲這一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優(yōu)秀戲曲人才,不負黨和國家的重托?!比缃?,這個舞臺上的耀眼之星談起自己的新夢想,目光灼灼,語氣從容堅定。

人物簡介

  劉秀榮,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致力于傳播戲曲文化。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劉秀榮在內的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

 ?。ū緢笥浾?nbsp;李晉榮)

曾慶存:成為一株綠竹

 
曾慶存。資料圖片

  這是一位愛寫詩的科學家。

  采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院士時,記者得到了兩本詩集:都是七言或五言之作,形式為舊體,但內容并不舊。如果沒有采訪,從這些詩歌里我們或許也能讀懂他的人生。

  “可憐桃李花開際,千里黃塵蔽日空”,這是他在寫風沙天氣?!皯僦S葉忽稀疏,樹動塵揚水不波”,這是他在寫初冬寒潮?!疤一▌傂v,楊穗又驚心”,這是他在寫春季天氣陰晴變化之快?!爸T葛佳談傳千古,東風今日始登壇。飛機撒藥沉云滴,土炮轟雹化雨幡”,這是他在寫人工降雨?!吧窦唢w千里外,紅星遙測五洲天。東西南北觀微細,晴雨風云在目前”,這是他在寫氣象衛(wèi)星……

  很明顯,這是一位極為關注氣象的“詩人”。這位自稱“非專業(yè)詩人”的科學家,在現(xiàn)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yè)的兩大領域——數(shù)值天氣預報和氣象衛(wèi)星遙感——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和基礎性的貢獻。

  為何寫詩?他說,這是一種“調劑”,因為“搞科學太累了”。

  不過,不管累還是苦,他都心甘情愿。因為國家需要氣象人才,他上大學時服從分配,學習氣象學。求學期間,“一場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麥凍死”,更堅定了他的選擇。

  如愿以償開始氣象科學研究后,他進入“安、專、迷”的狀態(tài)。安貧樂道,在幾平方米的房子里不分晝夜,完成80萬字的大氣動力學和數(shù)值天氣預報理論專著《數(shù)值天氣預報的數(shù)學物理基礎》;專心研究,被周圍同事稱作“曾景潤”;癡迷真理,“餓著肚子推公式”。

  他曾寫詩明志,“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如今碩果累累、榮譽滿滿,周圍人送來“登頂”的祝賀,但他斷然拒絕:“還沒有登上頂峰,只是在攀登的路上初步建立了一個營地”。

  他曾贈詩學生,“既蓄高峰志,勿擾世俗塵”。既是勸人,也是自勉。

  “獻綠山河不著花”,他寫詩稱羨家鄉(xiāng)的綠竹。他自己正在成為這樣一株綠竹。

人物簡介

  曾慶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憑借在現(xiàn)代大氣科學和氣象事業(yè)上的貢獻,2020年1月獲頒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本報記者 陳海波)

張禮:只要腦子還行,我就不會放下

 
張禮。資料圖片

  第一次采訪張禮教授,是2018年。走進清華園里那間堆滿了文獻資料的辦公室,得知年逾九旬的他仍堅持每周備課、上課、看文獻學習,記者忍不住驚嘆先生旺盛的學術活力和對講臺濃烈的愛。

  短短兩年后,張禮教授又給了我們一個更大的驚喜:他搞在線課堂、建微信群,和身處天南地北的學生在“云端”相會,讓艱深的物理理論像泉水一樣汩汩流淌,浸潤學子心田。

  驚喜,但并不意外。

  95歲,從教71年,玩轉在線課堂……當這幾個關鍵詞碰撞在一起,便已有了成為“網紅主播”的潛質。但在我看來,為先生贏得眾多感動的,并不在于他將在線教育的技術應用得多么嫻熟,而在于深深蘊藏在他從教71年來所講授的每一堂課中的為人為師之道。

  他的課堂時刻充滿了對學生的熱愛。從1946年以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從輔仁大學畢業(yè),1949年放棄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免費攻讀研究生的機會回北洋大學物理系任教,張禮就再沒離開過講臺?!拔蚁矚g物理”“我喜歡講課”,這是張禮總掛在口頭的兩句話。每當說起“喜歡”這兩個字的時候,他的聲調都會上揚,嘴角也會跟著上揚。

  他的課堂浸潤著對教育的敬畏?!皩W生有沒有好處”始終是張禮恪守的原則。他的學生胡嘉仲告訴記者,盡管這門課已經講了幾十年,但每次課前,張禮要用至少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備課,為了開設在線課堂,先生還主動找自己討論了不知多少回。更重要的是,張禮從不止步于把知識告訴學生,而是更重視把對于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科學精神傳授給學生,“自己知道1、2、3,就教給學生1、2、3,這不是一位好教師”。

  還記得第一次采訪時,我問張禮先生:“教了這么多年書,有想過退休的那一天嗎?”

  先生堅定地說:“除非有一天我的腦子糊涂了,看不懂東西了,那我不講課了,就養(yǎng)老了。只要腦子還行,我就不會放下!”

  教一輩子書,育一輩子人。張禮用71年的堅守生動地演繹了一位人民教師令人贊嘆的精彩人生,他是名副其實的“大先生”。

人物簡介

  張禮,物理學家,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今年春季學期,他開設“量子力學前沿選題”在線課堂,開啟了自己從教70余年“挑戰(zhàn)無極限”的“再出發(fā)”。

  (本報記者 鄧暉)

張金霞:為菇農們的幸福再干二十年

 
張金霞。資料圖片

  從事食用菌科研42年、產業(yè)扶貧33年、走遍40余個深度貧困縣、建立了“首席+團隊+縣主管干部+技術經濟明白人”聯(lián)合扶貧攻堅模式……一個又一個數(shù)字,繪成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的“扶貧地圖”。

  食用菌產業(yè)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形成的新興產業(yè),收益高、見效快,是農民的“錢袋子”。但是,食用菌天生“嬌貴”,生產技術要求高,需要按照微生物學的原理操作。一旦批量發(fā)生雜菌污染,就會顆粒無收。

  為了讓更多種菇人過上好日子,張金霞一頭扎進蘑菇的世界,一干就是42年。

  1987年,張金霞的蘑菇扶貧路,從武陵山區(qū)的湖南永順開始。從武陵山區(qū)到燕山—太行山區(qū),從秦巴山區(qū)到滇桂黔石漠化區(qū),33年來,張金霞帶著她的蘑菇走遍了我國40多個深度貧困縣,為億萬貧困戶帶來新的增收希望。

  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著食用菌的銷售和生產,給脫貧攻堅帶來嚴峻挑戰(zhàn)。她每天與扶貧縣和體系專家聯(lián)系,了解當?shù)靥鞖?、疫情、生產、銷售情況,提出疫情期間生產技術建議和生產原料的運輸裝卸安全準則,發(fā)往各扶貧縣和食用菌主產縣。為了讓蘑菇賣得更好,她撰寫各類食用菌的營養(yǎng)和保健要點,提供給銷售商。她更是抓住疫情防控安全期,先后6次到燕山-太行山區(qū)的河北省阜平縣、平泉市,秦巴山區(qū)的河南省汝陽縣、盧氏縣,湖北省鄖陽區(qū),為菌棒廠的菌種質量把關,為打造南水北調路上的綠色生產模式和特色品牌出謀劃策。

  幾十年如一日,張金霞為貧困縣制定產業(yè)規(guī)劃,促進產業(yè)因地制宜高效發(fā)展;她研發(fā)菌種生產技術,給貧困戶帶去優(yōu)質菌種;她關注市場需求,給偏遠山區(qū)送去市場信息;她提出優(yōu)質精品生產方向,提供提質增效技術措施。

  面對繁重的科研工作,她初心不變,矢志不渝。她的時間表里沒有節(jié)假日,沒有周末,沒有8小時工作制,每次出差都是白天工作,夜間趕路。

  平泉是她在扶貧中距離北京最近的市,從辦公室到長途汽車站,再乘車到平泉要8小時。為了節(jié)約時間和經費,她一直拼車往返。當?shù)囟啻翁岢雠蓪\嚱铀?,可她每次都婉言謝絕。她說,自己出身農家,在農村長大,不能丟掉農民樸素、實在、厚道、勤儉的本色。

  面對這樣一位扎根泥土、扎根“三農”的科學家,菇農們深感幸運、幸福、滿足,人們稱她為“說實話、接地氣、干實事的科學家”。

  看到農民致富的笑容,張金霞更是樂在其中。如今已65歲的她說,自己還要在蘑菇的世界繼續(xù)深耕,為菇農們的幸福生活再干二十年。

人物簡介

  張金霞,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因貢獻突出獲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chuàng)新獎。

 ?。ū緢笥浾?nbsp;李慧)

黃璐琦:白衣作戰(zhàn)袍 臨危見忠膽

 
黃璐琦。資料圖片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臨危受命,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yī)醫(yī)療隊奔赴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最兇險地帶……在黃璐琦駐守武漢期間,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國有難,召必至,戰(zhàn)必勝。在武漢期間,黃璐琦率隊累計收治患者158人,危重型治愈出院率88%,同時參與救治了千余例普通型輕型患者,形成了一套中醫(yī)藥診療方案,獲得了一個新冠肺炎中藥新藥臨床試驗批件。

  “到達武漢后,看到街頭空曠無人,來往的只有急馳的救護車,那時我們就知道,自己已經踏上了戰(zhàn)場,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睍r至今日,黃璐琦的話語依然在記者耳畔回響。“白衣作戰(zhàn)袍,臨危見忠膽”,誠非虛言。

  在戰(zhàn)疫第一線亮劍,黃璐琦等中醫(yī)藥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亮麗答卷。然而,社會上仍有人對中醫(yī)中藥持不信任態(tài)度,甚至有新冠肺炎患者被中醫(yī)治好后還聲稱自己是“中醫(yī)黑”。對此,黃璐琦虛懷若谷,他說:“古人云:人而無責,于世何益。大疫當前,醫(yī)務人員必須是中流砥柱。”

  醫(yī)者父母心,是中醫(yī)藥人傳承千年的職業(yè)操守。在中醫(yī)藥領域浸淫多年,黃璐琦依然保持著赤子之心,他說:“醫(yī)學不是簡單的科學,而是有著溫度、需要‘共情’的人學,需要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不能只見病不見人?!?/p>

  中醫(y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幾千年來與中華民族血脈共存。2020這一役,黃璐琦等中醫(yī)藥人再次展現(xiàn)了心貼心的“中醫(yī)溫度”,書寫了新時代的“大醫(yī)精誠”。

人物簡介

  黃璐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院長,疫情期間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yī)醫(yī)療隊奔赴武漢金銀潭醫(yī)院,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ū緢笥浾?nbsp;羅旭)

吳晨:交出“80后”的抗疫答卷

 
吳晨。資料圖片

  她,是一名“80后”,也是一名入黨快20年的老黨員。

  她,是“弱女子”,可當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時,第一時間報名前往武漢。

  她叫吳晨,是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長聘教授、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研究員,一名優(yōu)秀的臨床和科研工作者,曾因繪制出中國人食管癌的遺傳學圖譜,為腫瘤高危人群早期篩查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jù),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獎項。

  今年抗疫期間,她又多了一個稱號——“吳隊”。2月4日一早,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選派吳晨作為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移動P3檢測隊隊長,帶領20多位隊友將P3車開到武漢,增援檢測力量。

  這一去,便是60天。而這一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移動P3檢測隊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核酸提取質量接近100%,檢出率穩(wěn)定在99%以上。高質量的檢測結果,為東西湖方艙醫(yī)院創(chuàng)造了“零回頭”的佳績。

  這一行的經歷,遠不能用60這個數(shù)字概括。這60天,給吳晨的“思考和成長遠遠超出預期”。一流科學家去做統(tǒng)籌協(xié)調而非純技術性工作,從事腫瘤這種高精尖研究的醫(yī)者去疫區(qū)直面?zhèn)魅静。厥鈺r期,吳晨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上驳氖?,抗疫歸來時,檢測隊所有隊員毫發(fā)未損,這也是她最看重的“成績”。

  今年,因在抗疫期間的突出表現(xiàn),她又增添了兩項沉甸甸的榮譽——“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但在吳晨看來,“這些榮譽有前線的一半,就有后方的一半;每一份榮譽都屬于移動P3檢測隊的所有隊員”。

  當疫情襲來,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吳晨用智慧開路,與死神搶奪生命。當國家遭遇危機時,作為一名青年人,吳晨以勇氣鑄魂,為國家攻堅克難。

  “面對疫情,我們義無反顧?!眳浅窟@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人物簡介

  吳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因在抗疫期間的突出表現(xiàn),獲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

  (本報記者 晉浩天)

用戶名: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如果看不清驗證碼,請點擊驗證碼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