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9-03 15:19 | 來源:科技日報 2020年09月03日 第05版 | 查看:1194次
留聲機
陳思雅
8月27日,我國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他開拓了我國腐蝕電化學領域,取得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多次圓滿完成國防生產建設科研任務,出版了《腐蝕電化學原理》等專著。
回顧成長經歷,曹楚南曾在《院士自述》中寫道:“其實,治學要用笨功夫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只是我對于這個道理,是通過學習中的成功與失敗和工作中的摸索,比較晚才切身領悟到的?!?/p>
在浙江大學科協(xié)成立時,他還曾說:“科學本身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活動是有國界的,希望你們都能在愛國的基礎上從事科學研究?!?/p>
腐蝕學科的拓荒者
1930年8月,曹楚南出生于江蘇省常熟縣沙洲區(qū)合興鄉(xiāng)中興鎮(zhèn)(現屬張家港市)一書香門第家庭。曹楚南有5個兄弟,全部考入大學,在當地傳為佳話。
1948年,即將迎來高三統(tǒng)考的曹楚南突然患上了急性闌尾炎,術后身體虛弱的他想過要放棄統(tǒng)考。在班上兩個同學極力勸阻下,他打消了這個念頭,忍著病痛堅持返回了學校,參加了上海幾所大學的招考,最終被同濟大學化學系錄取,成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本科畢業(yè)生。
1952年曹楚南大學畢業(yè)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腐蝕科學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沒有先進設備,更找不到相關書籍、資料。于是,他憑借著過硬的外文功底,與人合作連續(xù)翻譯了3本國外腐蝕學科的著作,后又自己單獨翻譯了兩本著作,為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末,曹楚南擔任關于鋁合金陽極氧化的研究課題的實際負責人。有一次他從國外對于這一課題的研究結論中發(fā)現了一種隱秘的新規(guī)律,于是便開始一個人躲在實驗室里夜以繼日地演算。一連幾個星期下來,瘦了一大圈的他終于證實了自己的觀點,得出的動力學理論方程式讓我國的腐蝕電化學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更為鋁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工藝提供了理論基礎。
多項科研成果得到廣泛應用
20世紀60年代,四川輸出含硫天然氣的管道,因腐蝕而泄漏爆炸。1966年,曹楚南參加四川威遠含硫氣田井下設備的防護研究,并來到山區(qū)的威遠氣田,吃住在工棚中,每天花兩個小時走40多里山路,來往于試驗井。
經過4個多月的艱苦工作,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緩蝕劑的“后效”概念及增強后效的途徑,解決了因硫化氫腐蝕造成的有關斷裂和氣井爆炸的實際問題。后來,該成果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曹楚南在科研期間總是不斷提出新的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和觀點,推動腐蝕電化學理論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他的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于生產與實踐,減少了國家財產的損失。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艦艇使用的是國產鋼材,局部腐蝕嚴重。艦艇下水不到2年就腐蝕穿孔,需要大修,造船不如船爛的速度快。
后來,我國對發(fā)展海洋用鋼研究近10年,試驗的鋼種達300余種,但一直得不到結論,被人稱為“十年徘徊”。
1973年5月,曹楚南和科研組的同志深入到海軍中,研究低合金鋼在海水中的局部腐蝕問題。運用快速評比低合金鋼耐局部腐蝕性能的實驗方法,找到鋼耐局部腐蝕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根據研究結論,改產別的耐局部腐蝕性能好的鋼種,解決了國產艦艇耐海水腐蝕的問題。
提出完整的腐蝕電化學理論體系
20世紀90年代,三峽工程動工前,迫切需要相關的科學數據,其中包括金屬材料在當地腐蝕情況的數據。
此時曹楚南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材料在我國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的腐蝕數據積累及規(guī)律性研究”。他回憶起20世紀60年代我國曾一次性地在全國30多個地點埋下了金屬和非金屬材料試樣,其中一個試驗點就在三斗坪。
曹楚南會同有關部門,發(fā)動了許多老科學工作者共同來回憶埋試樣的確切地點,還出動了工兵用探雷儀器來回尋找。最后,在三斗坪的一片桔樹林,找到了深埋的金屬試樣和混凝土試樣。
有了這個試樣,金屬在當地環(huán)境下受腐蝕的情況,就有了可測的數據。為三峽工程動工提供了可靠的數據。
1985年,經過不斷的整理、擴充,他的專著《腐蝕電化學原理》問世。這本書首次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腐蝕電化學理論體系。迄今為止,它仍是國內外唯一論述有關金屬腐蝕過程的電化學理論體系專著。
1987年前后,曹楚南參與組建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年后,作為唯一亞洲學者,他受邀出席在法國召開的第一屆國際電化學阻抗譜學術會議,并發(fā)表“電化學阻抗譜(EIS)研究”,在國際同行中引起轟動。
他畢生從事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在鋼鐵表面磷化處理、鋁合金和鎂合金的陽極氧化處理、腐蝕實驗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緩蝕劑、不可逆電極過程的電化學阻抗譜理論及其應用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
他還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腐蝕電化學的專家,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39名,博士47名,博士后8名。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