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4-22 20:52 |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22日 16版 | 查看:979次
?
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1911—2013)
《唯有書香留歲痕》侯仁之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北平歷史地理》 侯仁之著
這本《唯有書香留歲痕》是繼三卷侯仁之文集(即《歷史地理學的視野》《北京城的生命印記》和《我從燕京大學來》)之后的第四卷,仍由侯先生女兒侯馥興精心編輯。從內(nèi)容上看,前三卷大致按照專題編排,此第四卷則將前三卷中遺漏的、不易歸類的以及散見于報刊上的長短文匯總,每一門類按歲月排序,故稱“留歲痕”。這前后四卷合起來,堪稱“侯仁之全集”。
本卷所含雖然是散篇,卻仍有些意義十分重要的文章,尤其是若想了解侯仁之先生治學背后的人生軌跡,這些文章是要必讀的。
本卷的首篇是劇本《基甸救國》?;榫葒?,是基督教文化中著名的英雄勵志故事,在基督教文化家庭,母親一般都會給孩子講這個故事。侯仁之正是出生并成長在這樣的家庭里。那么,侯仁之為什么要寫這個劇本?是為了悼念母親!母親去世較早,少年侯仁之極度悲傷,于是奮筆將母親告知的故事編為劇本,期待著一種有聲的呼喊?!肮适聛碓从凇杜f約圣經(jīng)》,抒發(fā)的卻是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比珓∽詈笈_詞是這樣的,基甸帶領眾人高呼:“被俘虜?shù)慕K于得釋放了!被壓迫的終于得自由了!”“釋放”即解放,解放與自由正是侯仁之少年時代社會上的進步思想主題。這種懷念與勵志合一的悼念母親的特殊方式,表達出侯仁之踐行母親教誨的決心。母親對于少年侯仁之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人都看到,他晚年病床之側(cè),端放著母親的大幅照片。
經(jīng)過青年時期的經(jīng)歷與思考,侯仁之從基督教文化中脫穎而出,進入了更廣闊的思想領域,而其中服務社會的志向日漸成熟,且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力行實踐。侯仁之從事的事業(yè)是學術,學術對于人生意味著什么?在《給天津工商學院畢業(yè)班學生的臨別贈言》(1944年)中,侯仁之將自己的信念傳達給了他當時所從教的大學畢業(yè)的同學。他說,一個青年學者“尤不應以個人的豐衣美食為滿足,他應該抓住一件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這件工作就是他的事業(yè),就是他生活的重心。為這件工作,他可以忍饑,可以耐寒,可以吃苦,可以受折磨;而忍饑耐寒吃苦受折磨的結(jié)果,卻愈發(fā)使他覺得自己工作之可貴、可愛,可以寄托性命。這就是所謂‘獻身’,這就是中國讀書人所最重視的堅忍不拔的‘士節(jié)’。一個青年能在30歲以前抓住了他值得獻身的事業(yè),努力培養(yǎng)他的士節(jié),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國家和社會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這些中肯贈言,即使對今天的大學畢業(yè)生,仍具有實實在在的幫助。毫無疑問,侯仁之所言,也是“己之所欲”。
正是這種克服一切困難堅守事業(yè)的精神,支撐侯仁之在日本憲兵監(jiān)獄中仍然心系學術,這就是“獄中腹稿”,即收入本卷的《北京的地理背景》。這是關于北京歷史地理研究核心思路的首篇手稿,構(gòu)思于獄中,謄寫于出獄之后。所謂“獄中”,指1941年底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侯仁之及其他幾位燕京大學師生被日本憲兵抓捕關押。獄中環(huán)境是惡劣的,但侯仁之在與日本憲兵冒死周旋之余,仍堅守學術,憑多年的心得,整理出一份思路。北京歷史地理研究,是侯仁之逐步開拓出來的全新領域,在中國現(xiàn)代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創(chuàng)新與范式建立上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份“獄中腹稿”中,侯仁之明確指出了傳統(tǒng)地理敘事對于北京地理特點的描述“未免太簡單了”,侯仁之要的,是現(xiàn)代地理學的解釋。這正是從傳統(tǒng)輿地學到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轉(zhuǎn)化的關鍵點之一。關于北京的研究,他指出,要“把北京局部的地理地位,放在全部相關的地理地位的關系上來加以分析,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北京地理地位的重要性。這個觀點就是現(xiàn)代地理學研究上所謂‘地理區(qū)域’的一個基本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侯仁之在城市研究中,提出了“地理區(qū)域”的概念,這個概念包括一個重要的預設內(nèi)涵,即城市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屬于一個完整的區(qū)域體系。這正是侯仁之城市歷史地理學范式的基本點之一。在“獄中腹稿”中,已經(jīng)展開討論了幾項重要的現(xiàn)代地理學議題:自然地理的分析、人文地理的分析、歷史的印證、城址與水道的關系、近郊水道的開發(fā)。盡管這篇文稿未能及時完善發(fā)表,而僅存手稿,但它在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術史中的地位不應被忽略。
抗戰(zhàn)形勢嚴重干擾了侯仁之的學術計劃??箲?zhàn)勝利后,1946年夏秋之際,侯仁之按照老師洪業(yè)教授多年前的建議,赴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留學,師從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達比。侯仁之到利物浦不久,讀到1945年達比教授從劍橋大學轉(zhuǎn)到利物浦大學就任時的演講稿,“覺耳目清新,非同凡響矣”,于是立即將其譯成中文,寄回國內(nèi),發(fā)表在《益世報》(1947年3月18日)上,這就是收入本卷的《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在這篇演講中,達比評論了利物浦大學地理學研究的特點,“即在于區(qū)域地理與一種強健的從歷史入手進行研究的結(jié)合”。作為歷史地理學者,達比專門強調(diào)了對地理問題做歷史考察的重要性。他說:“今日我們所見到的地理景觀,乃是舊日遺產(chǎn)累積的表現(xiàn)。假如地理學家的目的在于描述一個區(qū)域的特征,那么除非他相當明了這些特征的由來,否則他就沒有希望可以做到這一點,只是對于自然或經(jīng)濟的事實,加以經(jīng)驗中的敘述是不夠的?!边_比簡明清晰的總結(jié),正契合了侯仁之多年學術追求實踐的體會,在這一點上,侯仁之與沒有多少研究經(jīng)驗的年輕留學生不同,他能夠迅速抓住達比演講的最亮點,引入自己的思想,并有深切的領悟。
學界公認的是,侯仁之為中國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其代表性論述是《“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1950年)與《歷史地理學芻議》(1962年)。但全面看起來,侯仁之發(fā)表在《益世報》上的那篇譯文,是他第一次以最正規(guī)的學術語言,觸及了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理論問題,首次自覺、直接地傳達了西方歷史地理學的前沿思想。只是,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國內(nèi),政治形勢激變,學界紛攘,人們尚無暇認真顧及這類理論問題。
侯仁之對于思想理論問題是敏感的、重視的,但他絕不是理論的空談者。他扎實的地理學實踐是人人皆知的,而這種實踐精神同樣開拓出學術的新天地。這一點以他的中國西北沙區(qū)歷史地理研究為代表。本卷刊載的《積極參加改造沙漠的偉大事業(yè)》(在1958年10月底國務院于呼和浩特組織召開的“西北六省區(qū)治沙規(guī)劃會議”上的發(fā)言),可以說是侯仁之開展沙區(qū)(漠)歷史地理研究的第一篇宣言。沙區(qū)歷史地理研究,兼具國家環(huán)境治理的社會服務與學術前沿開拓的雙重意義。從1960年開始,侯仁之多次深入西北沙漠及干旱地區(qū),運用歷史地理學的方法,揭示出多個地區(qū)沙漠形成的歷史原因和演化規(guī)律,為治沙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值得提及的是,在沙漠地區(qū)歷史地理考察研究中,侯仁之有意邀請考古學家同行,開辟出一條田野考察的新方法。許多人在文物考古類雜志上讀到侯仁之與考古學家俞偉超聯(lián)合署名的歷史地理研究論文,頓覺十分新穎。這種跨學科、關注環(huán)境變化的研究,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其廣闊前景已經(jīng)得到了隨后學術發(fā)展的充分證明。
在“文革”后,侯仁之不顧年老體力的衰減,仍然赴西北考察。在本卷所收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文中,侯仁之表達了自己的心情:“1978年春出席全國科學大會之后,我又先后兩次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西北沙漠考察隊的活動,再赴沙區(qū),直到1990年9月,就要80歲了,我還有幸參加了全國政協(xié)組織的‘西北防護林’觀察團,寫出了最后一篇關于沙漠地區(qū)的論文?!?/p>
80歲,已是耄耋之年,此時的侯仁之先生常用“老牛自知黃昏晚”一句,表達自己雖然“人到晚年,不敢稍自懈怠”的心情。“老牛自知黃昏晚,不待揚鞭自奮蹄”,原意出自臧克家的《老黃?!吩姡扔魅穗m老,其志不衰的精神。本卷中的一篇《老牛自知黃昏晚》,是侯仁之先生米壽之年(1999年)手術出院有感所寫,表達的是重返工作的興奮。這里,讀者可以對應文集首篇的《基甸救國》,兩篇跨越70年,但所呈現(xiàn)的一種人文品質(zhì)則遙相呼應,這里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侯仁之先生內(nèi)心的一種人生動力,其歷經(jīng)數(shù)十載,百般曲折,卻一以貫之。
以上所述,只是文集中的數(shù)篇而已。讀這一卷中的文章,會更加走近侯仁之,走近他的人生歲月。侯仁之常常寫一些飽含情感的散文,它們或許不算理性的學術正論,但文字之間心境直現(xiàn),突顯了歲月的痕跡,有些更是他學術生涯的節(jié)點。如果把侯仁之文集的前后四卷合觀,人生、歲月、事業(yè)、社會,乃是一個融合起來的整體,相互印證,彼此解說,便又增重了這套書籍的價值。
?。ㄗ髡撸禾茣苑?,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
(編者注:原文標題為《治學背后的人生軌跡 ——侯仁之學術生涯回望》)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