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01-11 13:54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8年12月 | 查看:1177次
人物故事:
杜西有,1953年3月生,河南省中牟縣劉集鎮(zhèn)人,中牟縣劉集鎮(zhèn)敬老院院長。
2009年7月,從劉集鎮(zhèn)鎮(zhèn)政府退休僅一年的杜西有服從組織的安排,走上了劉集鎮(zhèn)敬老院院長的崗位。那時的敬老院南面還是一片荒地,面對雜草叢生的荒地和大多數(sh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杜西有沒有退卻,撲下身子,甩開膀子干了起來,別人問他為何如此熱情,他說:自己從生下來就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是鄉(xiāng)親們的關(guān)照才有自己的今天,自己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干工作的,一定不辜負黨委政府的厚望,照顧好每一位院民,讓他們在敬老院安度晚年。
周圍的群眾都說,敬老院那些五保老人的穿著比有些兒女雙全的老人穿的都干凈整齊。有人跟杜西有開玩笑,你把敬老院院長這個工作干到極致了,讓后來者怎么超越啊。
周到細心,無微不至
敬老院一共有26名老人,最大的90多歲,老人中幾乎一半以上有各種各樣的殘疾,耳聾的、眼睛失明的、呆傻的、高血壓的,還有的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入院老人平時都是單人獨戶、親情缺失、性格孤僻,杜西有就在心里默想,只有做到“熱心、細心、耐心、貼心”,才能真正把這份工作做好。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杜西有把每一位孤老都當作自己的親人,他既當院長,又當醫(yī)生,還要當護理員,在每一位老人身上,他都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為了讓這些老人過得開心,杜西有盡自己最大努力去滿足他們的要求,做他們的孝順“兒子”。
俗話說:“老換小,老小孩,人老了就跟小孩子似的?!彼麑Σ煌瑢ο蟛扇〔煌慕涣鞣绞?,對聽不清的用筆交談,對又聾又啞又不識字的用手勢交談,對那些脾氣暴躁的老人就三番五次耐心細致談,這里住的每位老人的身體狀況和性格喜好,杜西有都了如指掌。90多歲的老人潘桂香,眼睛失明,脾氣有點怪。應(yīng)老人要求,每天三頓飯都是杜西有為她把飯端到眼前,老人疑心重,每次吃飯都要求杜西有把門鎖上才吃,雖然是“多此一舉”,杜西有仍然順著老人的意愿,吃飯前把門鎖上吃完飯再把門打開,日復(fù)一日,從不厭煩。院里有一位叫李山妮的老人,因為過于肥胖,5尺多的腰圍,買最大號的衣服也穿不了,杜西有就專門為老人買來布料,讓自己的老伴為她量身定做衣褲。已經(jīng)去世的李合發(fā)老人生前喜歡讓杜西有為他剪腳指甲,按揉腿腳,看著老人滿足享受的神情,杜西有覺得再累也值。
老人們大都年事已高,杜院長買來血壓儀、血糖儀,定期為老人檢查血壓血糖。院里的一位老人說,杜院長心細手巧,啥都會干。其實,這和杜西有的生活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他從小喪母,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干。老人的衣服破了,他會補;老人們誰有個頭疼發(fā)熱的小病,他悉心照料,非常專業(yè),他辦公室備著常用藥,隨時都會派上用場。有一次,李山妞老人因為肥胖,大腿根部發(fā)紅糜爛,他拿出自備的“黃藥面”敷了兩三次就痊愈了。對于牙口不好的老人,吃飯時他把骨頭剔掉喂老人食用。像這樣的例子,連杜西有自己也記不清有多少次。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杜西有的日記本有一頁記錄一串名字:李紅乾、張雙喜、蘆秀枝、朱長富、李小三、趙老壯、姚振華、李合發(fā)。他說這是他親手送走的老人,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有一串刻骨銘心的記憶,他們中最小的52歲,最大的91歲。提起剛?cè)ナ啦痪玫睦詈习l(fā)老人杜西有滿面憂傷,眼里含著淚花,他把敬老院里的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他們離世時自己總是忍不住流淚。從杜西有管理敬老院開始,他便給自己立了一個規(guī)矩:每逢有老人去世,他都要參加葬禮,送上一個花圈,送老人最后一程。
平時再臟再累的活杜西有從來都不怕,他不怕給老人端屎倒尿時的臟,也不怕日夜照看老人的累,唯一怕的是院里的老人生病。看到老人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生活,杜西有比什么都高興,一旦看到老人受到病痛的折磨,他就感覺無比的心疼。為此,他得空便鉆研醫(yī)學、護理及養(yǎng)生有關(guān)常識,現(xiàn)在都成半個醫(yī)生了。
有一次,院里的一位聾啞老人上廁所不慎跌倒導致眉骨骨折,杜西有趕緊將他送到了醫(yī)院??稍豪镞€有其他老人需要照顧,杜西有不能在醫(yī)院日夜陪著他,村干部就聯(lián)系老人的近親屬在醫(yī)院暫時照料。僅僅過了三四天,老人在醫(yī)院住不下去了,強烈要求回敬老院。就這樣,杜西有把他接回了院里,定時給他換藥,按時喂他服藥,一日三餐,換洗衣物,在他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照料下,老人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康復(fù)了。有時院里住的老人的侄子、侄女想把老人接回去,老人們都不愿意回去,覺得在敬老院住著最舒服。
9年來,杜西有堅持和老人們同吃同住。每年的春節(jié)他都堅持陪伴老人,陪老人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放鞭炮迎新年,大年初一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門向各位老人拜年,自從到敬老院工作以來,他就沒有和家人過一個像樣的除夕。為了這些老人,杜西有放棄了子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連老伴也經(jīng)常過來幫他洗洗涮涮,他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老人及老人家屬的一致認可。
勤勞節(jié)儉,不圖名利
每天天還不亮杜西有就會起床,獨自一人將面積2000平方的大院子、廁所打掃一遍,把馬桶倒掉,快到飯點的時候他又負責將老人叫起,幫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洗漱、打開水。他還在敬老院南面空地上開辟了一塊菜地,這樣保證老人隨時能夠吃到最新鮮最生態(tài)的綠色蔬菜。
杜西有和老人同吃同住,老人們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他一清二楚。有的老人挑食,為了避免浪費,杜西有就主動把老人不喜歡吃的飯菜挑到自己的碗里,不肯浪費一點一滴的糧食。有人看著杜院長一人照顧這么多老人,就問起為啥不向黨委政府多申請人手幫忙,杜西有卻誠懇地解釋道,多一個人就要多開一個人的工資,自己一個人可以干。
盡管杜西有自己對物質(zhì)的要求很低,但是他總想方設(shè)法為老人們創(chuàng)造舒適優(yōu)美的生活環(huán)境。2017年杜西有積極向黨委、政府建議改造提升敬老院基礎(chǔ)設(shè)施。在鎮(zhèn)黨委、政府的關(guān)心支持下,如今的敬老院配套提升工程已近尾聲,廚房升級改造完成,水沖式廁所投入使用,中心花園即將竣工,生活設(shè)施一應(yīng)俱全,每個房間都安裝了液晶電視,還為每位老人配備了床頭柜、小椅子、暖瓶等日用品。
敬老愛老、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杜西有將這一美德詮釋得淋漓盡致,用自己的愛心和行動踐行著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宗旨,在群眾中樹立了孝老愛老的榜樣。
來源:河南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