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8-24 17:29 |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8年7月 | 查看:1549次
人物故事:
個人簡介:
王暢,女,漢族,中共黨員,1981年生,國網四川電力(成都都江堰)黨員服務隊隊長。
事跡簡介:
王暢作為“5?12”汶川特大地震廢墟中的幸存者,2008年以來,她始終懷揣著感恩的心,用真心和真情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收養(yǎng)了地震中的孤兒冷卓,并視如己出;她走進社區(qū)、敬老院,看望幫扶孤寡、空巢老人,老人們都把她當做“貼心女兒”;2016年2月,她主動加入都江堰市扶貧互助協(xié)會,立足專業(yè)基礎,協(xié)助貧困戶邱勇軍脫貧致富。十年來,她走進山區(qū)、社區(qū)、景區(qū)、學校、敬老院等地,來到孤寡及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貧困家庭身邊,組織并參與用電咨詢解答、安全隱患排查整治、關愛幫扶、捐資助學27162次;發(fā)起組織成立“冷卓愛心基金”,為163名聾啞及智障兒童、150余名留守兒童及100余名地震殘疾兒童募集善款41萬余元。先后榮獲“第九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個人獎”、“四川省優(yōu)秀志愿者”、國網“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一位古羅馬的哲人曾說:“一個人最需要的是一只肯去拉人一把的手。”生活中總有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有時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點關懷、一只援手、一顆愛心,往往就能成為他們走出困境、繼續(xù)前行的力量。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當天,王暢在一片廢墟下被營救出。地震發(fā)生后,社會各界的一些素不相識的好心人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向災區(qū)獻血、捐資、送物,她備受感動,對“愛心”兩字有了新的認識:愛心是一泓出現(xiàn)在沙漠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看到生活希望!
“社會各界人士傳遞的‘愛’的力量讓我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F(xiàn)在我站起來了,我也要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2008年9月22日,身體健康情況基本恢復的王暢這樣說道。
從此,她便走上了以“愛”之名公益助人之路。
地震遺孤眼中的“愛心媽媽”
冷卓,是國網都江堰市供電公司“5.12”地震遇難員工王春艷的遺孤。父母雙亡的冷卓整日淚流滿面,沉默寡言。王暢得知這一情況后,為了幫助他走出失去親人的陰霾,順利完成學業(yè),她主動承擔起了照顧遺孤冷卓的責任。
剛開始,冷卓常常一個人不停地哭泣,不跟任何人說話。面對冷卓的封閉和排斥,王暢感到非常難過。回到家中,她和家人商量:把冷卓接到家里住下,讓他和自己的小孩、家人一起生活,給他一個溫暖的家,讓他感受更多親人般的關心關愛。
就這樣,冷卓被接到了王暢的家中,和家里的孩子一起生活、一起成長,家里的每一位成員也都待他如自己的家人。王暢像“母親”一樣照顧著冷卓,自己孩子有的生活、學習用品冷卓也同樣有一份;冷卓的成績進步了,“爸爸”就如滿足他的心愿帶他去逛公園、上書店;空余時間,“哥哥”就帶他一起去登山、游泳、踢足球;步入寒冬,“婆婆”就親手給冷卓織毛衣、做棉鞋......溫馨和睦的家中總是充滿著“愛”和“歡笑”。
漸漸的,冷卓也走出了失去雙親的陰霾,變得越來越陽光,越來越開朗,也經常在學習之余和王暢一起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盡力去幫助他人。問及冷卓幫助他人背后的原因,冷卓這樣說道:“謝謝‘媽媽’和家人,讓我在愛里成長,讓我活得有依靠、不孤獨,讓我不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挫折都有勇敢向前的底氣,所以,我想把這種‘愛’的力量傳遞給更多的人?!?/p>
孤寡老人眼中的“貼心女兒”
每逢節(jié)假日,王暢總會抽出時間,走進社區(qū)、敬老院,看望幫扶孤寡、空巢老人,送去親人般的真情關愛。
代婆婆是居住在都江堰市解放小區(qū)的一名87歲高齡孤寡老人,雙目失明已有20多年,生活條件十分困難。2014年8月,王暢通過走訪,來到了代婆婆的家里,為她送去了冬天的衣物用品??紤]代婆婆雙目失明生活不便,她就帶領公司女子黨服隊隊員們常常去幫代婆婆換洗衣物、打掃衛(wèi)生、買菜做飯,每年除夕之夜,為代婆婆包餃子、陪伴吃“團圓飯”,讓婆婆感動不已。
代婆婆常說“雖然我的兒子走了,但是王暢和她的同事們卻像女兒一樣走進了我的生活?!?/p>
王暢則是十分感慨:“雖然代婆婆雙目失明,但是眼眶里還是有淚水在打轉,那一刻,自己的內心十分感動,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
在各社區(qū)、敬老院,把王暢當成“女兒”的老人太多了。因為王暢對待他們有個特點:不厭事小、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