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7-10 20:14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5年12月 | 查看:1091次
人物故事:
無論是元和街道李山前村周邊,還是與之毗鄰的石塘鎮(zhèn)小順、麻廠等村的十里八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們,還是云和縣城南山小區(qū)的鄰居們,凡提起畬家大嫂藍香梅,均無不稱贊她是“天底下難找的好媳婦,最勤快的當家人”。
未入家門先為媳盡孝
現(xiàn)年八十多歲的陳雁王老人可謂命運多舛,老人原本有四個兒子,大兒子15歲那年,擔柴到城里賣。在過橋時,不慎連人帶柴跌入剛發(fā)過大水的滾滾溪流中。雖經(jīng)好心人奮力搶救,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嚴重的風濕病,醫(yī)治了好多錢,也干不了重體力活。二兒子也是在15歲那年,在水庫游泳,因搶救13歲的同村小伙伴而英勇獻身。這一連串的打擊,使身子骨原本硬朗吃苦耐勞的陳雁王垮了下來。也就是在小兒子陳序宗15歲那年,初中剛畢業(yè),父親陳雁王忽然得了急性敗血癥住院搶救。隨后,母親也得了氣管炎、脊椎骨增生、心臟病、膽結(jié)石等慢性病,終年靠藥物維持。突如其來的厄運逼迫陳序宗也忽然成了家里的頂梁柱。
1985年,陳序宗的勤勞和孝心深深打動了善解人意、且是初中畢業(yè)的畬族姑娘藍香梅。從此,兩心相印造就了一對相濡以沫的畬漢姻緣。
訂親后的第一天,藍香梅就不顧家人的反對,先看過陳序宗的家,然后急匆匆地趕到縣人民醫(yī)院陳雁王病床前,相認這位未來的公公,并決定留下日夜守候照顧久病的公公。她催促陳序宗趕快回去,別耽誤了干活。藍香梅很快進入角色,每天給老人端屎倒尿,不熟悉的人都以為藍香梅是陳雁王的親生女兒,誰也沒料到悉心照顧老人的是他未過門的媳婦。
1986年結(jié)婚后,每天一大早,藍香梅總是全家第一個起床,做好早飯,再為兩老準備一盆熱水,盛好飯,擺好筷子,侍候倆老人就餐后才出門干活。不論再忙再累,她每頓飯第一碗總是盛給公婆;做飯總是依著老人的口味,燒得軟爛可口。夏天,她堅持每天給老人洗澡;冬天,怕老人凍著,她在老人房間里生上爐子,買來電熱毯。公婆身體不好,她還專門買來補品為老人每天熬制,親自喂老人服下。
再窮也要服侍好公公婆婆
藍香梅結(jié)婚20多年,家里一分錢也拿不出的日子已經(jīng)不是一次兩次了。即使一貧如洗,她也要盡量滿足老人的需要,寧愿苦了自己的孩子也不怠慢公婆。自己兩個孩子每天都盼著買糖果,但是藍香梅每次買來糖果總是第一個給公公。在藍香梅常年的悉心照顧下,陳雁王老倆口身體逐漸好起來,如今,還能經(jīng)常外出散步游玩了。
這些年里,藍香梅悉心照顧著全家上下四代九口人,而從無怨言。要給公婆看病,更不能餓了小姑小叔們,還要照顧自己的兩個兒子,生活的壓力如磐石般沉重地壓在藍香梅肩上。為了撐起這個家,勤勞樸實的藍香梅夫妻倆起早貪黑、沒日沒夜的干活。不只白天干活,就連夜里都抓緊時間干活補貼家用。白天,藍香梅要照顧一大家子人,還得干活養(yǎng)家,忙得沒有一點空閑,于是,每天晚上,等全家老小都睡下之后,藍香梅還會打起手電,探著夜路來到田里勞作。
夫婦倆一起下田插秧、割稻,上山打柴、種旱糧,一道做香菇、種木耳,栽楊梅、種雪梨,還一同背木頭、鋸木料……拼死拼活為了這個家,甚至家務(wù)事也不分內(nèi)外,誰有空誰先干。陳序宗還購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跑運輸,全家老少四代八九口人全憑夫妻兩雙手撐著。
藍香梅結(jié)婚20多年,也當了20多年的孝順媳婦和賢慧兄嫂。藍香梅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顧行動不便的公公婆婆和患精神疾病的小叔,扶助三個小姑成長。很多時候,丈夫不在家,她每天忙完地里的農(nóng)活后,還要回家給老人端茶倒水、洗衣做飯,忙碌幾個孩子的飲食起居,還得時常得照顧小姑小叔,很是辛苦。有人還說“你嫁給你丈夫,卻要照顧他一家老小六七口人,你冤不冤啊。” 對此,藍香梅不以為然,她說“既然嫁給他,那照顧家人就是我分內(nèi)的事,沒有什么冤不冤,一個家和睦是最重要的事,我伺候老人,只是做了天下兒女最應(yīng)該做的事情?!?nbsp;
藍香梅的努力換取了值得讓她驕傲的回報,她扶助三個小姑長大直至出嫁,還送兩個兒子念完高中、考上了大學。但面對村坊鄰里的交口稱贊,藍香梅她總是說:“這是份內(nèi)的事。”
“畬家孝女”藍香梅勤儉持家、吃苦耐勞、嚴守孝道、擔當重任,經(jīng)受著人們難以想象的艱難和困苦,用誠心、愛心和孝心譜寫了一曲畬漢相親、尊老扶幼、孝老愛親的動人贊歌,樹立了一座平凡而又不凡的道德豐碑。
來源:浙江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