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7-08 16:56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5年11月 | 查看:1151次
?
人物故事:
魏耀華,女,七十歲,賀蘭縣金貴鎮(zhèn)雄英村十六社人,祖籍江蘇沛縣。二十歲與丈夫結(jié)婚,與婆婆同住一屋,同鍋同桌吃飯,至今五十年,從未分開過。在五十年的共同生活中,她們經(jīng)歷了的太多太多,婆媳之間演繹了比母女還親的故事。
五十多年前,魏耀華和老伴石延明來到了原潘昶鄉(xiāng)潘西村,他們在這里插隊,安家落戶,成為了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由于老石文化水平高,知識面寬,于是在外縣的一個廠子做起了技術(shù)員,魏耀華在潘西小學(xué)做一名代課老師,在當(dāng)時的農(nóng)村也算是和和美美的一個小家了。后來,老婆婆來了,那個時候他們已經(jīng)有了兒子,老婆婆幫助他們照顧著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改革開放后,他們分到了土地,一邊工作,一邊操持著屬于自己的責(zé)任地。天有不測風(fēng)云,1987年的夏天,由于下雨,老婆婆在院子里摔斷胳膊,恰好孩子都不在家,老石在廠里,魏耀華看著婆婆痛苦的樣子,干著急沒有辦法。那個時候不像現(xiàn)在每個人都有電話。情急之下,魏耀華看到了家里的架子車,她只好用架子車將老婆婆拉上,一個人急急忙忙的向縣上醫(yī)院跑,最終檢查結(jié)果是粉碎性骨折。老人的病看好了,但暫時不能再為家里做事了,也就是這次老人出事使魏耀華放棄了在學(xué)校任教的工作,從此她真正成為了一名家庭主婦,一個又帶孩子,又種地的農(nóng)民。那個時候,她一個人要操持11畝責(zé)任地,要帶孩子,還要照顧病中的婆婆。為了家,為了孩子和老人,也為了老石能在外面安心的工作,她一個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擔(dān)。不幸總是接踵而來,兩年后的1989年,婆婆再一次摔倒了,這一次摔壞的是左腿股骨頭。沒有股骨頭人將無法站立,永遠成為一個廢人,當(dāng)時一個股骨頭進口的要8萬多元,國產(chǎn)的也3萬多元,面對擁有3個孩子和一次又一次出事的老婆婆,孝順的魏耀華沒有被困難嚇倒。她和老石商量著拿出辛苦積攢的1萬多元錢,又四處籌集到了1萬多元,為婆婆換上了人造股骨頭。婆婆能走了,但是1萬多元的外債壓在了魏耀華的身上。那個時候老石也從外縣回到了家里,為了讓家人過上寬裕的生活,老石又到賀蘭縣黃板紙廠上班,雖然離家近了,可老石也幫不上魏耀華什么忙。老石常年在蘭州為廠里跑銷售,歸貨款,每月也就130元錢的工資。而責(zé)任地一年下來的收入也就不到2000元,于是她在責(zé)任地里種菜,去渠邊溝邊挖苦苦菜,每逢金貴集市和縣城集市騎著自行車去賣,貼補家用。為了家,魏耀華包攬了廠里的衛(wèi)生,甚至干起了一般人都不愿意干的掏廁所的工作。不幸總是圍繞著這個家庭,病魔總是不放棄可憐的老婆婆。1992年當(dāng)魏耀華在江蘇老家陪伴病危的老父親時候,一紙電報傳到了魏耀華的手中:婆婆腦血管堵塞,制度昏迷。一邊是病危的父親,一邊是與自己朝夕相處了幾十年的多災(zāi)多難的婆婆。在父親和婆婆之間,魏耀華含著淚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婆婆,在接到電報的第二天,魏耀華滿懷著對病危父親的愧疚踏上了回寧夏的火車,日日夜夜陪伴著婆婆,一直到康復(fù)出院。2009年婆婆的右腿又骨折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幸,一次又一次的困難都沒有嚇倒魏耀華,這個時候三個兒女都已大學(xué)畢業(yè),也都各自成家,他們和魏耀華一起擔(dān)負起了對老人的責(zé)任,她依然治好了婆婆的病。
魏耀華的婆婆今年已是九十四歲的高齡,雙腿置換了人工股骨頭,左胳膊粉碎性骨折,右眼失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她的婆婆很好強,能吃能睡,除伴有高血壓病之外,依然紅光滿面,神智超常。魏耀華在和人聊天的時候,每當(dāng)談起老婆婆她會自信的告訴別人:“只要我們細心照顧,不出意外,婆婆活到百歲是沒有問題的”。相反,魏耀華的身體狀況很差,多年的操持家務(wù),教育孩子,婆婆一次次的動手術(shù),住院、護理使她的身體每況愈下。她耳膜穿孔、老慢支心臟病、大腦都有明顯不健康癥狀。每當(dāng)她犯病住院時,她的兒女們,特別是她的兩個兒媳婦,趴在病床前流著淚邊哭邊叫:“媽呀,你千萬不能出事,您要是出了事我爸爸、我奶奶怎么辦,我們?nèi)沂嗫谌瞬荒軟]有你”。有好幾次重病昏迷都是魏耀華的兒媳婦們流著淚,媽呀媽呀把她喚過來的。有時她和別人聊起家務(wù)事的時候,她會很自豪的說:“世上最好的兒媳讓我家娶來了”。
魏耀華對婆婆無微不至的照顧和親如母女的呵護,兩個兒媳婦不但看到了眼里,而且記在了心里。魏耀華為晚輩樹立了標桿,做出了表率。每逢周天或節(jié)假日回到家里,兒媳婦們不但特別尊重婆婆,搶著做家務(wù)活,而且像婆婆那樣細心的伺候奶奶。魏耀華的幾個親家和鄰居及好多的親朋好友當(dāng)著老太太的面不知一次的說過,“不說你家兒媳怎樣孝順婆婆,只看老太太平時穿戴這樣干凈,滿面紅光的面容,一百多斤的體重,就說明你們的家人在老人身上付出了多少艱辛,盡了多少孝道,近百歲的老人又是重度殘疾,如果離開人照顧,一天也不容易活,這確實是人間真情所在啊”。
每當(dāng)魏耀華聽到這些話,她都忍不住流淚。照顧老年人確實不容易,比照顧小孩還要難。生活中,既怕婆婆冷,又怕婆婆熱;又怕吃不好,還怕吃多了,一會拿她當(dāng)孩子,一會又拿她當(dāng)“領(lǐng)導(dǎo)”,時時處處必須用心去做才能照顧好老人。每當(dāng)提起婆婆幾次住院動手術(shù),那一幕幕就浮現(xiàn)在魏耀華的眼前:吃飯一天數(shù)次,都得讓人喂,大小便都在床上,都得及時清理。三天不解大便,魏耀華就開始著急了。有時藥物不起作用,她只好用手伸到肛門里往外挖。每次婆婆都感動的大哭不止,喊著她的名字,“魏華啊,我的好女兒,沒有你照顧我,我就活不成了”。每次和人談起她的婆婆,她都不覺得九十四高齡婆婆是累贅,反而覺得有老娘伴著都已七十歲的老倆是他們的福氣,覺得他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正如一句老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多年來,魏耀華一家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他們的精神世界特別富有:三個兒女在家庭多事的情況下依然完成了大學(xué)學(xué)業(yè),各自成家,工作順利,家庭美滿;自己孝順老人,兒女孝順他們,同時,兒女們也加倍的孝順奶奶,教子有方的美名傳遍賀蘭。魏耀華總認為經(jīng)常為老人洗澡、擦身,理發(fā)、修腳,推老人上街,這都是每個兒女應(yīng)該做的。對老人的孝敬,只是繼承了我們中國人的老傳統(tǒng)。是從父輩那里繼承過來的,人在做、天在看、兒孫在效仿。她還認為: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關(guān)心老人,孝敬老人是我們作為晚輩人的天職。
七十歲的媳婦魏耀華,五十年不離不棄照顧多災(zāi)多難婆婆的佳話在賀蘭縣廣為流傳。她的感人事跡不但感動了賀蘭,同時也感動了銀川。2014年3月,魏耀華被賀蘭縣評為“好媳婦”,9月被銀川市評為第二屆“孝老愛親”類“最美銀川人”。
如今的魏耀華老兩口,不但精心照顧著老婆婆,享受著天倫之樂,而且業(yè)余時間做起了社區(qū)志愿者,每天行走在社區(qū),維護著社區(qū)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小區(qū)治安,幫助著他們認為需要幫助的人,半年時間發(fā)現(xiàn)兩起傳銷人員并及時報告居委會。魏耀華,雖然年已七十,可她的精神、她的事跡永遠年輕,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xué)習(xí),去傳承。
來源:寧夏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