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7-07 21:33 | 來源:大河網 2018年07月07日08:41 | 查看:23030次
找到親人埋身之地的烈士家屬前往祭奠新疆巴音郭楞日報記者汪濤供圖
18位河南籍烈士長眠的烈士陵園新疆巴音郭楞日報記者汪濤供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見習記者李帥
開欄的話
3封抗戰(zhàn)家書,三門峽義馬市72歲的陳延章的家人珍藏了80載。如今這些家書成了“家寶”,記錄著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其實,每個家庭都經歷過激情燃燒的歲月?;蛟S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或許是在和平建設時期,前輩們留下了一個個堅實的足跡?;蛟S你曾聽過爺爺奶奶講他們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故事,或許你曾收到過父母在他們奮斗的城市寄來的明信片或信件,一張合影、一枚勛章、一張獎狀、一封家書……這些老物件的背后,不僅有屬于家庭的回憶,更有精忠報國的情懷。
我們這里有展示的舞臺,你有那些激情歲月的故事嗎?歡迎聯(lián)系大河報記者,把你的先輩、家人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經歷的精彩故事,分享給眾多讀者。我們的電話:0371-96211、0371-65795600。
上個世紀70年代前后,20歲左右的他們,作為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投身于新疆地區(qū)的鐵路修建工作。但由于當時的修建環(huán)境非常艱苦,有很多年輕的戰(zhàn)士獻出寶貴的生命;再加上條件困難,基本是犧牲在哪里就葬在哪里。只給家屬發(fā)了一張烈士證,甚至有很多烈士家屬不知道自己的親人葬身何處。如今,40多年過去了,新疆《巴音郭楞日報》記者汪濤通過本報熱線0371-96211,與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聯(lián)系,希望幫助長眠于邊疆的18名河南籍烈士尋找親屬。
200多公里南疆鐵路線上,幾乎每公里都有一名戰(zhàn)士犧牲
“7年前,幾位驢友在巴音郭楞郊外發(fā)現(xiàn)了6塊烈士墓碑,但由于年代久遠,墓碑上字跡也已風化無法辨認,我曾試圖尋找這六位烈士的信息,但最終遺憾無果?!蓖魸f,在他尋找六位烈士的相關情況時,他發(fā)現(xiàn)距離庫爾勒市四五十公里外的和靜縣境內一個山谷中,有許多這樣的烈士墓。這些烈士墓零星散落被安葬在鐵路兩側,而這條鐵路則是連接內地到新疆,途經和靜縣。
汪濤說,據他了解,上世紀70年代以前,新疆的交通條件十分艱苦,與內地連接的鐵路只有一條蘭新線,南北疆均沒有鐵路,出行、運輸只能靠汽車、馬車、驢車以及牦牛和駱駝,嚴重阻礙當地經濟發(fā)展,影響西北邊防的建設和鞏固。為解決新疆境內鐵路交通問題,197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進入新疆,承擔起了修建南疆鐵路的任務。但在修建這條鐵路線時,有200多名戰(zhàn)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由于條件困難,基本是戰(zhàn)士犧牲在哪里就葬在哪里。這些犧牲的戰(zhàn)士大多都很年輕,有很多是十八九歲。
“在跨越了天山南北的200多公里南疆鐵路線上,幾乎每公里都有一名戰(zhàn)士犧牲。尤其是和靜縣內的巴倫臺山谷,地勢特別險峻,幾乎全是隧道和橋梁?!蓖魸f。巴倫臺山谷及周邊高山缺氧、終年冰雪。有一名老兵曾告訴他,修建鐵路時,因無處取土,機械兵們便駕駛推土機爬上幾百米高的陡峭高山削山填谷,但因巖體松動大量滾石落下,有6名戰(zhàn)士當場犧牲。那段鐵路幾乎是用鮮血、生命鋪成的,每公里都有戰(zhàn)士犧牲,每公里都有戰(zhàn)士安睡的墓地。
40多年風雨,仍有許多烈士親屬沒找到
從1974年開始動工,到1999年12月全線通車,修建南疆鐵路的解放軍戰(zhàn)士可謂是用鮮血和生命,鑄造出這條跨天山、穿沙漠的奇跡工程。為了能讓這些烈士能夠有一個安息之地,當地政府部門于和靜縣5公里外新修建了一個烈士陵園,并于2013年7月11日至8月11日,將分散于和靜縣境內的12處零散烈士墓遷移至烈士陵園內。
“如今,40多年過去了,仍有100多位烈士的親屬還沒有找到;其中有18位是河南籍的,他們有的是修建鐵路時犧牲的,還有一些是在支援新疆建設中犧牲的。”汪濤說,上世紀70年代,新疆和靜縣交通非常不便,鐵路也在修建中,通訊也不發(fā)達,戰(zhàn)士們犧牲就地安葬后,部隊上只能輾轉通知家人,犧牲戰(zhàn)士的家人不能及時去接親人回家,甚至很多家屬不知親人埋在哪里。
汪濤說,隨著交通條件的更加便利,有很多烈士親屬來尋找烈士的埋葬地點。幾年來,和靜縣民政局也在全國各大網站發(fā)布消息,尋找203位烈士的親友和家人,并成功找到近50位烈士的家人或親友;再加上連日來各地媒體的報道,有不少人已與他們聯(lián)系,他們也正在核實相關信息,但其中18位河南籍烈士仍沒有其親友和家人的音訊。
18位河南籍烈士的親友和家人,你們在哪兒?
以下,是汪濤根據烈士墓碑上信息及當地資料所查詢到的18名河南籍烈士,如果您是其中烈士的親屬、戰(zhàn)友,希望您看到報道后,能與本報熱線聯(lián)系,熱線電話0371-96211。
付貴吉男,漢,原步兵四師十團一營一連副班長,河南省林縣河南公社肖街大隊人,黨員,1970年2月犧牲。
劉長河男,漢,原陸軍四師十團三營八連戰(zhàn)士,河南省魯山縣宋莊公社牛蘭莊人,1966年12月31日犧牲。
郭明虎男,漢,原陸軍四師十團后勤處保管員,河南省林縣小店公社桂林大隊人,黨員,1970年6月犧牲。
王東喜男,漢,原陸軍四師十團特務連連長,河南省林縣人,黨員,1976年5月31日犧牲。
申志武男,漢,原陸軍四師十團特務連戰(zhàn)士,1949年10月10日出生,1973年1月14日犧牲。
陸春才男,漢,原89133部隊10分隊戰(zhàn)士,河南省陜縣人,犧牲時間不詳。
生治卿男,漢,原新疆軍區(qū)第104部隊,河南省宜陽縣韓城公社西關大隊人,1968年7月15日犧牲。
李登云男,漢,原27師80團三營戰(zhàn)士,河南省鄭州市,犧牲時間不詳。
王成恩男,漢,原36143部隊戰(zhàn)士,河南省拓城縣小吳公社人,1962年7月出生,1984年6月犧牲。
朱貴權男,漢,河南省西平縣人和公社,1937出生,1979年4月4日犧牲。
馬水秀女,漢,原新疆農二師筑路大隊七中隊,河南省長葛縣揚賽鄉(xiāng)太平店村人,犧牲時間不詳。
張順男,漢,原新疆農二師筑路大隊七中隊青退隊工人,河南省長葛縣增福廟鄉(xiāng)小田莊村,犧牲時間不詳。
程海金男,漢,原新疆農二師筑路大隊七中隊青退隊工人,河南省臨疑(?)縣二甲鄉(xiāng)高宗寨村人,犧牲時間不詳。
毛出恒男,漢,原新疆農二師筑路大隊11中隊排長,河南省圣川縣人,犧牲時間不詳。
張鳳強男,漢,原8926部隊59分隊戰(zhàn)士,河南省鄭州市人,1956年出生,1976年3月入伍,1980年2月犧牲。
張國甫男,漢,原89326部隊戰(zhàn)士,河南省禹縣人,1973年1月入伍,黨員,1977年6月12日犧牲。
張銀善男,漢,原89326部隊戰(zhàn)士,河南省汱陽縣人,1977年1月入伍,1977年4月18日病故。
陳守忠男,漢,原89326部隊戰(zhàn)士,河南省杞縣,1959年出生,1977年1月入伍,1979年3月6日犧牲。
注:以上信息是從新疆當地民政部門獲取的原始信息,或許存在筆誤,如有知情者請聯(lián)系我們,經過核實后再進行更改。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第1樓 河南省安陽市2018-07-08 10:04:31 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