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4-21 00:47 |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3-03-04 17:54 | 查看:2418次
陳亞林,貴州黔西南人。男,回族,1963年2月出生;1981年3月參加工作,從事群眾文化宣傳工作。1987年7月,參加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至今,從事文物管理、保護、宣傳、研究工作。在長期生活磨練和基層工作中的歷練,不僅養(yǎng)成自強不息、勇挑重擔,正視現(xiàn)實,戰(zhàn)勝挫折的精神;而且也學會了做人,擁有一顆真誠而善良的心。在從事宣傳文化工作31年來,始終以“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為人生信條,從每件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用心做好文化事業(yè),用責任關注民生。
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認認真真學習
他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從認真學習開始,多年來,他始終堅持自學,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黨的科學發(fā)展觀理論。他堅信,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必須要用以上精神和理論武裝自己、豐富自己,思想上和時代精神保持一致,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通過學習和不斷的工作實踐,他的工作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采寫的各種新聞圖片和文字稿件多次在《貴州日報》、《黔西南日報》等刊物上發(fā)表,成為晴隆縣宣傳報道的中堅力量。作為從事文物工作的專業(yè)人士來說,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嚴格的,對家鄉(xiāng)的歷史、風土人情知道了解的,要求做到精、準、細致,不了解的就虛心向健在的老同志請教,請教不到的,就去查閱歷史檔案,由于他的孜孜不倦,對本縣的歷史做到了然于胸,如數家珍,成為了解晴隆歷史的專家之一。他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對這塊神圣的熱土有了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后,他懷揣一顆真摯而樸實的心一心扎進了家鄉(xiāng)的宣傳報道工作中。他總是相機不離身,一抹陽光,一處風景,都會讓他感動,本著禮敬的心按下自己的快門。通過多年的積累,只要需要什么圖片,不管什么類型的,都會想到他,找到他后常常不會失望,他成了晴隆縣人人知道的圖片活檔案。
熱衷文物事業(yè),默默耕耘
他熱衷文物事業(yè),默默耕耘。文物是國家、民族的寶貴財富,文物干部則是文物事業(yè)的寶貴財富。1987年7月,積極參加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在縣境內的普查工作中,初步統(tǒng)計普查具有一定價值的文物點80余處。最終審定納入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為35處,后報經縣人民政府審批公布,著名的晴隆“24道拐”抗戰(zhàn)公路遺址就是其中之一。
在日常的文物保護工作中,保護、利用好一處歷史古跡,以用來開發(fā)旅游,也可以用來開發(fā)特色“農家樂”。通過旅游和“農家樂”活動,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通過保護文物,可以提高市民、村民的文化與審美欣賞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需要,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種具體的模式。比如,要保護一段古城墻,或者一座古建筑,不但要說清楚它是文物,還要說清楚它已經是城市或者鄉(xiāng)村的一道景觀,它已經是一座城市或者某個鄉(xiāng)村的文化地標了。用好文物資源,是保護好文物資源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
在實際工作中,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不在乎你實現(xiàn)了什么,創(chuàng)造了什么,在乎你是否有目標的工作與生活;不在乎你走了多遠,在乎你是否不斷地在向前邁步。1999年完成《晴隆縣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檔案”》工作資料;2002年完成《晴隆縣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規(guī)劃編寫》工作資料;2004年5月至2005年2月,獨自完成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zhàn)公路,所有申報材料(14個卷宗)的工作,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8月,獨自完成晴隆縣紀念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8.15”系列活動之一的《晴隆抗戰(zhàn)歷史圖片展》工作,協(xié)助中央電視臺康輝一行,采訪拍攝“24道拐”相關抗戰(zhàn)歷史和見證老人。
2002年4月至2006年12月,獨自開始考察走訪與晴隆抗戰(zhàn)相關的歷史事件和歷史見證人。多次邀請重慶史迪威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牟之先教授、大學學者到晴隆考察調研抗戰(zhàn)歷史,尋訪歷史見證人(或掌握線索的人)50多名,抗戰(zhàn)歷史遺物10余件;編寫調研資料40余份,研究晴隆抗戰(zhàn)歷史方面論文5篇,行程數千公里。2005年初,我與鄧茜(當時在校讀書)合著的《24道拐——歷史的彎道》一書,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2年10月,代表晴隆縣參加在重慶舉行的“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學術研討會”會議。會議期間,向出席本次會議的領導、專家、學者展示晴隆“24道拐”及其相關抗戰(zhàn)歷史資料,受到一致好評,并經多位專家推介加入中國“二戰(zhàn)”史研究會會員,至2005年9月,發(fā)表學術論文2篇(其中一篇“24道拐”初議為合著)。
2007年至今,參加、協(xié)助相關部門不斷完善文物管理、保護、宣傳等工作,為宣傳晴隆,宣傳“24道拐”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協(xié)助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香港鳳凰衛(wèi)視、中國體育報、當代貴州、貴州電視臺、廣東電視臺、臺灣三立電視臺、中國國家地理、新浪網、騰訊網、華奧星空、汽車與運動雜志、中國汽車畫報、向導雜志、貴州商報、貴州都市報、黔西南日報、黔西南州電視臺等中央、省、州數十家媒體編輯記者,在晴隆進行采訪拍攝工作,為晴隆縣的對外宣傳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多年來,在完成本職工作之余,積極協(xié)助縣委宣傳部辦好《今日晴隆》、《二十四道拐》、《貴州·晴隆》、等刊物、畫冊出版編輯和資料提供。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根據當地民族文化的特點不斷地深入邊遠村寨,考查、走訪、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資料。其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民族民間文化和精神能得到傳承和弘揚,繼續(xù)流傳下來。他的勞動與付出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高度好評:
1988年被貴州省文化廳授予《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05年晴隆縣委、縣政府評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系列活動先進個人;
2008年被新華社貴州分社、州委宣傳部授予《新華網》貴州頻道網群建設先進個人;
2008年榮獲中共黔西南州委、州政府2007年度“黔西南新聞宣傳獎”;
2008年獲中共晴隆縣委表彰“榮獲2007年度優(yōu)秀通訊員”一等獎;
2012年被晴隆縣文學藝術界推薦位晴隆縣攝影協(xié)會主席。
陳亞林同志雖然取得了多項榮譽,但是在晴隆街頭,仍然會看到他背著相機,仍然是那樣風塵仆仆,仍然會從他疲倦的笑容中看到工作的樂趣,他仍然在堅守他的人生信條:路在腳下,不走,永遠到不了終點……。
來源:貴州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