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人人妻人人爽,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

譚杰華:用愛演繹積極人生(圖)

發(fā)布時間:2018-04-19 22:41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4-01-23 15:01 | 查看:1325次

  譚杰華,是江門市鶴山桂林社區(qū)居民,面對身體的殘疾以及家庭的種種不幸,他沒有悲觀放棄人生,不僅獨力支撐起殘缺的家庭,還力所能及、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幫助他人,用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去影響身邊的人,用愛來書寫自己身殘志堅,樂觀自信的人生篇章。譚杰華的事跡已深深的影響著當(dāng)?shù)氐娜罕?,并正通過“道德講堂”,新聞媒體的報道宣傳,為江門大地傳播著正能量,成為市民心中的道德楷模,大家學(xué)習(xí)的對象。

  用愛和堅強守護身邊人

  譚杰華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雙腿肌肉萎縮,不能像常人一樣行走,但對生命的熱愛,讓他忍受著身體的疼痛,一次又一次奮力的學(xué)著邁步,終于他學(xué)會了走路,盡管依然是一撅一拐的艱難前行,但始終面帶笑容的他讓旁人感受到他的堅強。他自小就樹立大志,要改寫人生。

  譚杰華曾經(jīng)有一個溫馨的家庭,有體貼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然而,好境不長。兒子——德仔幾個月大的時候,一次發(fā)高燒沒有來得及看醫(yī)生,導(dǎo)致腦癱,從此只能躺在床上度日,長大后又得了自閉癥。可能是因為受不了生活的艱苦,譚伯的妻子離他而去,只剩譚伯一人拖著行動不便的腿獨自在外為生活奔波,在家還要照顧癱瘓兒子的飲食起居,這對殘疾父子相依為命。幾年前,譚伯用20多年來辛苦攢下的一點積蓄為兒子做了一次手術(shù)。術(shù)后,德仔能夠下床走路了,雖然還走不穩(wěn),但也能為譚伯分擔(dān)一部分家務(wù)。

  譚杰華的人生經(jīng)歷注定不是一帆風(fēng)順的,但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他都以關(guān)心他人為己任。1971年開始,初中畢業(yè)的譚杰華就進了鶴山煙絲廠做零工。1976年,鶴山煙絲廠轉(zhuǎn)型,譚杰華離開了煙絲廠,開始自學(xué)電器知識,并在沙坪街道辦的幫助下,取得一間鋪位的使用權(quán)。于是他就與一位老知青合伙開了一間電器維修店,這一做就是20年。在這期間,他不但繼續(xù)學(xué)習(xí)維修知識,用精湛的技術(shù)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wù),而且還主動為殘疾人、五保戶以及獨居老人提供免費維修服務(wù)。那時的他常說,“我自己也是殘疾的,正是在政府的幫助下我才能有這樣一個鋪面,做一點小維修,我很感謝。他們(殘疾人、五保戶、獨居老人)都是需要幫助的,我愿意盡我的能力去幫助他們,哪怕是看望一下我覺得也很滿足?!?/span>

  1991年因為城市發(fā)展的需要,譚杰華的維修鋪位被收回,但是他依然堅持關(guān)心和幫助左鄰右里。1997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譚伯在路邊開辦了一個電話亭,繼續(xù)做起了小生意,后來因市政建設(shè)需要,譚伯的公用電話亭被迫拆遷,但他并沒有閑著,2006年后他又在沙坪街道桂北村的小巷中擺了一個水果攤,專賣香蕉。

  待智障少年如親生兒

  兒子的不幸經(jīng)歷令譚杰華一直都在自責(zé),所以每逢見到一些有缺陷的少年兒童,他都會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

  2004年,他收養(yǎng)了一名智障少年。這位叫阿亮的少年是他兒子的同班同學(xué),同是殘疾人。2004年阿亮的父母離異,法院把他判給了父親,但他父親丟下他不管,獨自一人到廣州打工,并在廣州重組了家庭,媽媽也不知所蹤。一天,阿亮來到譚杰華家里,哭著說:“伯伯,我肚子很餓啊,我爸爸不要我了。”好心的譚杰華特意為阿亮弄了吃的。吃飽后,阿亮并沒有走的意思,他對譚杰華說:“我喜歡伯伯,我要住在這里?!北M管譚杰華靠賣香蕉為生,每月才掙200元,加上政府給他的300元低保金,父子二人僅能勉強維持生活,但他依然義不容辭地收留了阿亮。于是,這個特殊的家庭又多了一位成員。譚杰華對待阿亮像自己兒子一樣,不但為他喂飯,甚至洗澡,更用僅有的收入為他添置新衣,用心去照顧他。

  2007年4月,阿亮主動要求回在農(nóng)村的爺爺那里居住,譚杰華才依依不舍地踩著三輪車一直送他到古勞的鄉(xiāng)下。

  待獨居老人如親爹娘

  譚杰華居住在沙坪街道桂北村一個三居室的房子里,那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每月只收5元的房租。譚伯說,他們享受這項照顧已經(jīng)17年了,政府總是在他困難的時候及時出現(xiàn),在他開設(shè)電話亭之前,是他們一家生活最困難的時期,然而政府沒有拋棄他們,而是給他提供了低保救助。因此,當(dāng)他因為開設(shè)電話亭有了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時,他主動向政府提出不再接受低保救助,要把機會留給比他更困難的人。后來,電話亭拆了,政府又及時恢復(fù)了譚伯的低保救助,并在民政局、工商局、居委會等部門協(xié)調(diào)下特別批準(zhǔn)譚伯在桂北村居民區(qū)內(nèi)擺了一個水果攤,不收取任何稅收。所以譚杰華立意時時處處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比他更需要幫助的人,作為對政府、對社會的回報。

  自從搬進解困樓,譚杰華就自告奮勇地當(dāng)起了"樓長",義務(wù)為街坊鄰里奔走辦事。鄰居辦低保證、計生證,房屋續(xù)租、申請房租減免、水電費減免等事項,都是譚杰華在義務(wù)為大家跑腿。譚杰華一瘸一拐的身影,經(jīng)常在居委會、民政、房產(chǎn)等部門出現(xiàn),各部門不但主動為他提供協(xié)助,還因應(yīng)他的身體狀況提供了綠色辦事通道,盡量簡化辦事手續(xù)。在譚杰華的手上,保管著這棟解困房3、4戶人家的鎖匙,都是鄰居交給他的,方便他隨時照顧他們,這就是鄰居對他高度信任的明證。

  90歲的獨居老人王莉嫦就住在譚杰華樓下,她無兒無女,并患有嚴(yán)重的白內(nèi)障,行動不便。譚杰華就主動承擔(dān)了照顧王婆婆的義務(wù),每天,譚杰華為王婆婆買菜、做飯、倒屎倒尿,像對親娘一樣伺候她。每天早上起來,他首先就幫王婆婆洗衣服、倒痰盂,然后買菜做飯。安頓好王婆婆的午飯后,譚杰華才出去賣香蕉;下午4時回來,他又忙著先為王婆婆做晚飯。王婆婆常常感激地說:“華叔是個大好人,如果沒有他,我的晚景就凄涼了?!本瓦@樣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譚杰華照顧了王婆婆15個年頭,直至2008年初王婆婆終老。

  待朋友如親手足

  43歲的黎生,是譚杰華同學(xué)的弟弟,30多歲就得了糖尿病,無法工作,家財耗盡,妻子埋怨,痛不欲生。知道這個情況后,譚杰華馬上找到他,與他做了知心朋友,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開解他,鼓勵他樹立對抗疾病的勇氣,重拾生活的信心。譚杰華為黎生寫申請,通過沙坪鎮(zhèn)政府找到市慈善會,使其獲得5000元資助,現(xiàn)在,黎生有空沒空都經(jīng)常找譚杰華拉家常。

  據(jù)越塘村馮女士介紹,她丈夫也是殘疾人,他們一家平日里在經(jīng)濟上、生活上經(jīng)常得到譚伯的幫助。附近鄰居也都說譚伯平時樂于助人,經(jīng)常幫忙搬些東西、免費修理家電等等,就連譚伯?dāng)[的這個水果攤賣的香蕉,也比外面賣的便宜許多。

很多人都說,譚杰華確實是好人,在他身上看到了高尚的品格。譚杰華用實際行動實踐著他的道德觀,那就是助人為樂。不因為自己的不幸而怨天尤人,不斷奮斗擺脫困境,達觀善良,知足常樂,愛澤他人,譚杰華就是這樣生活著。

  傳遞愛的感化力

  譚杰華不僅用行動去幫助身邊人,更借助道德講堂的宣德平臺,用自己的事跡去教育和感染身邊人,積極傳播道德正能量?,F(xiàn)在,他已受聘為鶴山道德講堂總堂的宣講員,并在鶴山的多個社區(qū)講堂、學(xué)校講堂、企業(yè)講堂開講,與聽眾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表達了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心。

  目前,他的事跡已被拍攝成為人物事跡專題,在江門電視臺播放,收到很好的社會反響。鶴山文化館以他的事跡為原型,組織編演了小品《做我鐘意做的事》,成為多場群眾文藝表演中的必選節(jié)目,深受群眾歡迎。2013年12月31日,鶴山舉辦了道德講堂宣講員選拔賽,其中一位選手以《用愛演繹生命》為題,深情地講述了譚杰華的事跡,獲得現(xiàn)場觀眾的廣泛認(rèn)同,一舉奪得由現(xiàn)場觀眾投票選出的“最受歡迎宣講員”的稱號。

  來源:廣東文明辦

用戶名: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如果看不清驗證碼,請點擊驗證碼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