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4-13 20:01 |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1-12-28 15:58 | 查看:2009次
渴了,喝一口自帶的涼水;累了,在路邊坐幾分鐘,一位個不高、臉黝黑、穿紅養(yǎng)路服的人,或清掃路面拋灑物;或用殘疾的雙手掏橋面通水洞;或清理公路水溝周圍的雜草、生活垃圾,一輛破自行車橋頭一靠,有時打開“廣宗縣公路站黨員便民服務箱”為群眾補胎,……在該縣邢清路上,途經此處的人不論嚴寒酷暑,不論刮風下雨,經常能看到這些場景,他就是縣公路站孫莊公路養(yǎng)護中心養(yǎng)路工王新昌。
王新昌1984年到內蒙古當兵服役,在中蒙邊界一待就是四年,冰天雪地的軍營生活也給他的身體帶來很大傷害,一次執(zhí)行任務時遭遇的暴風雪使他嚴重凍傷,雖經緊急搶救,也給他帶來終身的殘疾,一雙手指被截去,原本響亮的嗓音變得暗啞,被定為八級傷殘(三等乙級)。復員時組織上照顧他準備將他分到清閑的單位,但是他執(zhí)意要求到最艱苦的一線去工作。于是在部隊曾三次被授予嘉獎、一次被評為優(yōu)秀黨員的他于1988年1月來到廣宗縣公路管理站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養(yǎng)路工。自當上養(yǎng)路工后,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地重復著枯燥的公路養(yǎng)護工作,細心地呵護著自己管養(yǎng)的路段,就象公路上一顆不起眼的砂石,平凡、樸實,默默無聞,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公路養(yǎng)護事業(yè)。
養(yǎng)路工作是一項最苦最累的體力活,晴天是灰塵滿面,夏天是蚊蟲叮咬渾身是汗,雨天無遮無擋,冬天寒風刺骨,一年到頭臉朝公路背朝天,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容易的。王新昌為把工作做得更好,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堅持在9個小時以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是這樣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眾所周知,養(yǎng)路工作比較苦、比較累,比如每年小修挖補都在夏季,天氣酷熱難當。但王新昌每年都主動參加小修工程,他說我業(yè)務熟,年輕,正是出力的時候,但他又對瀝青過敏,每年挖補時一接觸到瀝青,他的手、胳膊都紅腫疼痛,每次領導讓他到后勤工作時,他都說沒事,就這樣忍著疼痛、頂著暑熱堅守在一線,直到挖補工作結束。
王新昌上路準時、工作守時、干活踏實,邢清線老漳河橋和相莊橋屬于比較難養(yǎng)護的橋梁,一個是長130多米的大橋,一個位于縣城北環(huán)過村街道上,由于車流量大、行人多、村民亂拋生活垃圾,導致橋面、橋下極易出現臟亂差現象,誰也不愿管護這兩座橋,誰管護這兩座橋也不長久,此時又是王新昌同志挺身而出,主動承攬這兩座橋的管護任務,一干就是六年多,每天他都早早的來到橋上,清掃橋面、清理垃圾、疏通泄水孔,僅一座老漳河橋的清掃、疏通工作就需要一上午,有時遇到雨天被過往車輛濺起的泥土淤積到泄水孔中,他就用手掏、用手挖,保證橋面排水通暢。在今年迎接全國公路檢查工作中,他更是起早貪黑,忘我工作,每天都早早的來到路上,清掃橋面,打掃路面,整修路基,使自己所管護的責任段常年保持標準化、樣板化、規(guī)范化。
2008年6月17日下午,正在炎熱天氣下工作的王新昌,聽到不遠處“咣”的一聲,他趕快扭過身看到不遠處一輛小車撞倒樹上,他趕快跑過去發(fā)現里面的兩個人滿臉是血,被卡在車里,其中一個已經昏迷,他一面打電話報警、一面聯系救護車,然后用鐵锨撬開扭曲的車門,把車里的人救了出來,送上了救護車。事后傷者到單位感謝來時大家才知道這件事,像這樣的好人好事他在路上做了很多。王新昌家中四口人,所有生活開支都靠他一人,微薄的工資有時連孩子的學費都交不上。就是這樣,他還是經常拿錢幫助別人,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博愛一日捐、縣局開展的扶危救困等捐款場合都會出現的他的身影,本村的孤寡老人、貧困家庭他也經常看望,當年一些和他參軍的人有經商發(fā)了財,有干個體掙了錢,戰(zhàn)友們紛紛勸說讓他離開公路,去經商,做買賣,資金、銷路都由戰(zhàn)友們解決。可他只認一個理,那就是做合格的養(yǎng)路人,他所管護的路段常年以路貌最好、路況最好、領導的檢查評價最好得到大家的一致稱贊。
王新昌同志從1988年從走上養(yǎng)路工人崗位那天起,他就把情、把心、把魂都系在了公路上,也把自己的命運和公路養(yǎng)護事業(yè)聯系在了一起,由于成績突出,他自1998年以來,連續(xù)被邢臺市公路處評為“模范養(yǎng)路工”和“先進工作者”,今年被市處推薦為“十佳養(yǎng)路工”。邢臺電視臺、《河北日報》也在重要位置報道了他的事跡。
來源:河北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