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4-11 16:19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3-02-05 19:18 | 查看:2558次
2009年端午節(jié),一群來自都市里的青年人成立了一個志愿者團體——“愛心背包”,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約在一起,自駕車到?jīng)錾街莸母事蹇h、巴中市的南江縣、阿壩州的阿壩縣求吉瑪鄉(xiāng)、四洼鄉(xiāng)等貧困山村去,車進不去的地方就背包徒步進去,給那里的孩子和堅守在第一線的教師送去學習和生活用品。而這個“愛心背包”志愿者團體的主要發(fā)起人之一就是西華大學教師楊曉龍。
一言一行,譜寫出感動世人的篇章
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楊曉龍認識了同樣熱心公益事業(yè)的李星宇,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合力為甘洛縣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籌集愛心物資。自“愛心背包”成立至今,他們已經(jīng)多次走訪捐助了涼山州甘洛縣的平壩鄉(xiāng)中心校、新民村、巴洛村、三十戶村、磨子溝村、俄洛村、尼覺村、麻風村、瑤廠村、五村,冕寧縣二村溝小學,巴中市南江縣的九嶺村、茶園村、郎坪村和新立中心校、阿壩州阿壩縣的求吉瑪鄉(xiāng)、四洼鄉(xiāng)中心校等17所貧困山村的學校,一共籌集了155490元的教學物資,包括130套課桌和椅子、5個籃球架、5張大黑板,捐贈新舊衣物14500余件,課外書籍1300余本,學習用品3100余件,鞋襪帽子手套1700余雙,兒童床72張。
傳遞希望、播下愛的種子
楊曉龍是西華大學的一名教師,他平時不僅要上班、上課,還要處理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捐助的物資。每次出行回來,他都會把所去學校的情況以及活動照片及時地發(fā)到網(wǎng)上,很多人也由此認識了那些大山深處的孩子,并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楊曉龍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給大學生們講述貧困山區(qū)的基礎教育現(xiàn)狀,激發(fā)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心。在楊曉龍的影響下,他的很多學生也積極參加到了“愛心背包”的活動中,他們利用暑假到那里支教,讓大山里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關(guān)于團隊的定位,楊老師認為愛心活動不僅僅是物資的贈送,更重要的是要和孩子們進行交流,并通過這樣的交流,讓孩子們感受到在大山外面有很多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在關(guān)心他們的成長,讓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這些來自千里之外的愛。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讓這種愛生根、發(fā)芽、結(jié)果,并傳播開去。捐贈的物資也越來越豐富,除了學習用品,還有個人衛(wèi)生用品,如毛巾、香皂、牙膏、牙刷、指甲刀等等,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孩子們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這幾年他們常去的幾個村子,孩子們有了較大的變化,臉洗得越來越干凈,衣服穿得也越來越干凈,精神面貌也有很大變化。前段時間,孩子們寫出了自己的心愿,有些長大后想當醫(yī)生,好給鄉(xiāng)親們看病,還有孩子要當農(nóng)民,要種很多很多土豆,賣了錢后去幫助更貧困的孩子?。?!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楊老師說他們的團隊所做的事兒,其實就是微公益,所謂微公益,就是指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兒著手的公益行為,強調(diào)全民參與,量力而行,以積少成多的方式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其特點是大眾性、常態(tài)化。微公益與其說是一種公益事業(yè),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眼下,熱愛微公益的人越來越多,學者們驚呼:中國慈善業(yè)面臨拐點,慈善事業(yè)不再只是政府或少數(shù)富人的事情,草根也能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兒做起,憑借力所能及的付出,助人悅己。慈善,不再只是催人淚下的募集資金,也可以是快樂的、健康的;慈善,不再只是少數(shù)人付出很多,而是每個人都付出一點點;慈善,不再只是道德要求,而是文明社會的一種生活習慣、一種人格休養(yǎng)。慈善,正在平民化。雖然他們所做的事兒很小,力量很微薄,但做了總比不做的好。與其對時政夸夸其談地指手劃腳,不如踏踏實實地做一點兒力所能及的事兒。
“愛心背包”,幸福溫暖了大山深處,現(xiàn)在,“愛心背包”的成員已經(jīng)由最初的13位發(fā)展到了現(xiàn)在的224位,包括來自重慶、廣州、上海、江蘇、北京、福建、湖南、河南等地的成員。就像楊老師說的一樣:“慈善不是催人淚下,而是快樂。慈善不是一個人付出很多,而是多數(shù)人付出一點?!蔽覀冇欣碛上嘈艜性絹碓蕉嗟南瘛皭坌谋嘲?這樣的草根公益組織共同撐起公益事業(yè)的一片藍天。
來源:四川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