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3-13 19:53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4-05-22 | 查看:1437次
一枚透澈晶瑩的眼角膜,輕薄、易碎,卻傳遞出愛的強大力量。在哈爾濱,這種力量正在每一個參與者的行動中提煉、升華,并物化為一座城市所有公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冰城角膜捐獻演繹“光明裂變”
一枚透澈晶瑩的眼角膜連接著兩個世界。一個是被捐獻者渴盼的多彩世界,一個是捐獻者構(gòu)筑的精神世界。
10年前,省眼庫剛剛告別眼角膜“零庫存”。那時,眼角膜移植手術(shù)患者因缺少供體,要排隊兩三年以上;如今,哈爾濱每年會有50對眼角膜入庫,眼角膜捐獻數(shù)量居全國大城市前列,患者只要等上一個月,就能通過角膜移植手術(shù)重見光明。
變化的背后是奉獻精神的浸潤、市民素質(zhì)的提升、城市文明的進步。
在哈爾濱,幾乎每一個捐獻眼角膜的故事,都在連鎖反應中演繹著“光明的裂變”。
善的風骨挺立。從捐獻遺體的“冰城好人”朱占華,到“留下雙眼看親人”的外地女孩魏維丹,兩則捐獻眼角膜的故事感動冰城
初夏,冰城丁香花最香最美的季節(jié)。感動,也一浪高過一浪地涌來——兩個捐獻眼角膜的故事讓許多人熱淚盈眶。
4月19日,61歲的“冰城好人”朱占華因癌癥離世。生前,他自掏腰包10多萬元,為農(nóng)村修路造橋;彌留之際,他吐露最后的心愿:捐出眼角膜和遺體。
“遺體就讓醫(yī)生研究用,角膜應該還可用,就當我再活一次。”朱占華說,“人總該有點信仰,有點精神。”
5月12日,24歲的江蘇女孩魏維丹在江北海員康復中心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盡管沒有一名親人在身邊,這個身世凄苦的女孩卻在生命最后的幾個月中享受到從未有過的幸福時光——在她癌癥擴散、被拋棄街頭時,是一群好心的冰城人救治收留了她。
“我要捐獻眼角膜,回報社會,留下眼睛,看這座城市的這些好人?!比ツ辏弥约翰痪糜谌耸赖奈壕S丹專程來到省眼庫,簽署了自愿捐獻眼角膜協(xié)議書。
他們的善舉比丁香花更美,感動著受幫助和幫助過他們的冰城人。
“留下我的一對眼角膜吧,既幫助別人,也讓我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世上……”5月13日,冰城的哥宋孝濱因病離世,按照他的遺愿,捐獻了一對眼角膜。
宋孝濱是飛宇出租車公司司機,去年查出腹腔間皮瘤,是一種罕見的癌癥。前段時間,朱占華離世前捐獻眼角膜和遺體的事跡,讓病床上的宋孝濱無比感動,同為司機,老宋對朱占華更多了一份敬意。于是,他和愛人商定,去世后也要捐獻眼角膜。
就在宋孝濱捐出眼角膜的同一天,魏維丹捐獻的兩枚眼角膜被成功移植給來自雙鴨山和五常的兩名眼病患者,他們是59歲的馬啟業(yè)和19歲的女孩小月。她答謝冰城人民大愛的心愿終于得以實現(xiàn)。
為了等待合適的眼角膜,小月已經(jīng)期盼了兩年多。得知給她捐獻眼角膜的魏維丹僅比自己大幾歲,小月說:“她太可敬了,我要用她留下的眼角膜,感受生活中更多的溫暖?!?/span>
魏維丹的善舉也感動了曾幫助過她的冰城市民,在她去世后,4名照顧過她的義工也都與省眼庫簽署了捐獻眼角膜協(xié)議書。
來自省眼庫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今年5月,他們收到的自愿捐獻眼角膜供體數(shù)創(chuàng)下紀錄,截至20日,已達10對,相當于去年一年供體數(shù)量的兩成。
愛的火種傳遞。從閻阿紅到張子麗,再到丁鳳芹,一枚透澈晶瑩的眼角膜連起三個人,讓兩位老人重獲光明。10年間,冰城眼角膜捐獻登記人數(shù)呈裂變式增長
9年間,一枚眼角膜連起三個素不相識的龍江人,讓兩位老人重獲光明。這不僅是中國眼科醫(yī)學史上的奇跡,更是冰城眼角膜捐獻活動蔚然成風的發(fā)展見證。
去年底,59歲的丁鳳芹老人走進哈醫(yī)大一院眼科醫(yī)院手術(shù)室,準備接受右眼眼角膜移植手術(shù)。進手術(shù)室前,老人一直難以抑制激動的情緒:“我太幸運了,沒想到這輩子還有機會重見光明。我要感謝為我捐眼角膜的人!”
此時的丁鳳芹還不知道,她獲捐的這枚眼角膜,是承載了閻阿紅、張子麗兩顆愛心的意義非凡的眼角膜。
2004年,阿城電視臺女記者閻阿紅病逝后,捐出了兩枚眼角膜,成為我省成功自愿捐獻眼角膜第一人,也打破了省眼庫成立6年來“零庫存”的尷尬。
閻阿紅的兩只眼角膜分別被移植給72歲的老人張子麗和22歲的大學生許國兵。對張子麗來說,這意味著她失明了40年的左眼重見光明。
2013年11月5日,81歲的張子麗靠著阿紅捐獻的眼角膜幸福地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9年。老人臨終前一再叮囑女兒:“捐出我的眼角膜!阿紅把光明留給了我,我也要把角膜留給需要的人!”
就這樣,失明多年的七臺河人丁鳳芹成為這枚眼角膜的第三任主人。這也是我國首例眼角膜的二次移植手術(shù)。
得知這枚眼角膜的傳奇“身世”后,丁鳳芹的女兒王金麗感動不已:“我母親能得到這么有意義的眼角膜真是幸運,我們一定會將這份愛心延續(xù)下去。”丁鳳芹和她的三個女兒都在手術(shù)后簽訂了捐獻眼角膜協(xié)議書。
9年前,閻阿紅的眼角膜曾讓張子麗老人再次看到親人,在阿紅精神的感召下,帶來了我省眼角膜捐獻的第一次高峰;9年后,張子麗老人再次捐出阿紅的眼角膜,二次移植手術(shù)的成功,又掀起一次眼角膜捐獻的高潮。
眼角膜捐獻者的日益增多演繹出“光明的裂變”。據(jù)省眼庫負責人介紹,張子麗老人捐出眼角膜不到一周時間,省眼庫就收到10枚自愿捐獻的眼角膜。10年前,我省登記的眼角膜捐獻者只有近千人,現(xiàn)在已增長至萬余人。當時,因缺少供體,患者要排隊兩三年才能做上角膜移植手術(shù);如今,哈爾濱每年會迎來50對眼角膜入庫,眼角膜捐獻數(shù)量居全國大城市前列,患者只要配型成功,等上一個月就能通過移植手術(shù)重見光明。
義的壯舉升華。從“讓我的眼睛再點亮一個世界”,到“用我的器官幫助更多的人”;從捐獻眼角膜,到捐獻遺體;從感動冰城,到感動中國;哈爾濱人的義舉已凝聚為一座城市的風尚
如果說,家鄉(xiāng)人閻阿紅的善行喚醒了冰城人古道熱腸的天性,那么,遠在他鄉(xiāng)的孫永海則用義舉彰顯了冰城人急難樂善的本色。
2011年12月,60歲的哈爾濱巴彥縣赴寧波務工人員孫永海,因遭遇意外不幸腦部受創(chuàng),腦功能嚴重衰竭。臨終前,他作了一個偉大的抉擇——自愿、無償捐獻出雙腎、肝臟和一對眼角膜。作為寧波首例器官捐獻者,哈爾濱人孫永海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寧波遺體捐獻陵園的紀念墻上。
“他走了,留下了3個臟器、2枚眼角膜,5位長期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將因此獲得新生;他沒有走,他的眼睛將繼續(xù)看世界,他的生命將因此得以延續(xù),寧波人將會記住他,他的義舉將如火炬般點燃寧波人從不缺少的愛心,更多的人將會像他一樣,在身后捐獻出自己的器官……”這是《寧波晚報》對孫永海義舉的不吝贊美。
孫永海的精神感動了甬城。短短幾天內(nèi),寧波市共有70余人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與此同時,遠在哈爾濱的家鄉(xiāng)人,也在孫永海精神的激勵下,紛紛簽下包括眼角膜在內(nèi)的遺體捐獻協(xié)議。
僅僅3年后,冰城人朱占華用自己的壯舉再一次復制了孫永海的感動。“人死無非就是一把灰,留給醫(yī)務人員做研究或許還有點用。女兒,這是爸爸最后的一個夢,你就為爸爸圓這個夢吧!”這是朱占華去世前說服女兒同意自己捐獻遺體的一番話。在朱占華去世兩天后,他的這一愿望終于達成,他的兩枚眼角膜移植給了54歲的王芳和51歲的王永發(fā)。
無論是冰城人朱占華、閻阿紅、孫永海,還是受到冰城精神感染的外來妹魏維丹,他們的義舉不僅傳承了哈爾濱人積極向善的品質(zhì)、勇于奉獻的基因,更是哈爾濱風尚在新的社會召喚下的一次集體展現(xiàn)。
“目前,能突破傳統(tǒng)觀念,勇于捐獻眼角膜和遺體的哈爾濱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可喜的現(xiàn)象?!惫t(yī)大一院眼科醫(yī)院院長劉平說,“雖然供體缺少的狀況短期內(nèi)還難以解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像獻血一樣,哈爾濱將在全國大城市中率先實現(xiàn)供體自給?!?/span>
“生命,因短暫和僅有一次而寶貴,然而,遺體捐獻者卻能戰(zhàn)勝短暫,使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讓自己的某些組織在別人的體內(nèi)存活,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續(xù)?!边@是哈醫(yī)大一名大學生在博客上的留言,幾天前,他剛剛簽署了遺體捐贈協(xié)議。
一枚透澈晶瑩的眼角膜,輕薄、易碎,卻傳遞出愛的強大力量。在哈爾濱,這種力量正在每一個參與者的行動中提煉、升華,并“物化”為一座城市所有公民共同的精神財富。這份財富使得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都體會到一種別樣的幸福與和諧。(姜雪松)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