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人人妻人人爽,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

用66年把冷板凳坐熱(圖)

發(fā)布時間:2018-01-03 20:5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年01月03日 10 版 | 查看:2117次

方漢奇

  91歲的方漢奇被稱為“新聞學熊貓”。2014年雖然在中國人民大學辦了退休手續(xù),但他在新聞史研究和教育上從未退場,他還在帶博士生,最近正在改學生30萬字的博士論文。

  作為新中國資歷最深、教齡最長的新聞史學家之一,他帶的學生大多已成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新聞學院的教授和學科帶頭人,輩分年輕的學子見到他得喊一聲“祖師爺”。

  最近,方漢奇獲得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這是個人文社科領域分量很重的獎,也是他獲得過的獎金最多的一個獎,100萬元人民幣。剛領完獎,他馬上給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現(xiàn)任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陳昌鳳發(fā)了條微信,“昌鳳,我要捐款”。

  捐款的時候發(fā)生了一個插曲。銀行工作人員誤以為方漢奇被詐騙,呵退身邊陪同的人,單獨問他“你兒子知道嗎”,“轉(zhuǎn)這么多錢我要和你孩子確認下”。最后是陪同人員出示當時的新聞和視頻才解了圍。

  他要把這100萬元全部捐給中國新聞史學會,用來提高學會授獎的額度和促進新聞史研究。

  “在方先生的印象里,我們一直都很窮”,陳昌鳳說。新聞史學會沒有撥款,會費5年一交,每人20元,不夠請一位秘書。上世紀80年代申請建學會的時候沒有錢,辦公經(jīng)費、辦公場所和電話都是借用方漢奇的。這個全國唯一的新聞學一級學會,和中國新聞史研究,就像方漢奇一手帶大的孩子,他總想著它們能“體面”些。

  現(xiàn)在方漢奇把家當作辦公室,“早上7點上班,晚上11點下班”。書房里是幾十年來一本本累積的幾千本書。墻的三面都是書架,與天花板齊高,但還是不夠裝,于是擺了雙層。陳昌鳳是他的學生,有次去他家找書,他先拿起望遠鏡迅速定位書的位置,隨后搬來扶梯矯健地爬上去拿到頂層的書,“就像一個出色的將軍在調(diào)動他的千軍萬馬”。

  隨著年紀的增長,方漢奇的腿早已爬不了梯子了。身高不足1米6的他坐在書桌前的椅子上,越坐越往后陷,被書遮得只剩下一個小點。

  當初因為“屁股坐得住”,他畢業(yè)后被時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的系主任馬蔭良從蘇州帶到上海,在上海新聞圖書館做舊報史料的整理工作。方漢奇本來想當一名記者,而在那個特殊年代,他的政治背景不能過關。

  工作前他請假回香港探親,有人擔心他不回來。據(jù)他的學生在文章中回憶,方漢奇說“我堅決信守諾言,師生情誼,君子風義,有非今人所能理解的”。

  1953年他被調(diào)到北京大學講中國新聞史,1958年去了人民大學。在一次和時任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的會面中,吳玉章叮囑他“新聞史很重要”,“要好好講”。這一講就是近70年。

  方漢奇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回憶,剛到北京大學上課時沒有一本系統(tǒng)的新聞史教材,很多報刊報人沒有被研究,“無米下炊,只有靠水來湊”。他通過學生們的表情知道他們聽得不滿意,一個星期心里都不痛快。

  于是他便自己“找米下鍋”。他一邊先講古代新聞史,另一邊在假期往各大圖書館、資料室里鉆,準備近代新聞史。他編寫的《中國近代報刊史》被評價為“近30年新聞史學研究的奠基之作”,訂正了前人錯誤200多處。

  在方漢奇眼里,老師講不好課是該打板子的。事先寫好講稿,一個課時4000字左右,年代數(shù)字人名地名都要認真核實,他要求自己在課堂上處于“最佳競技場狀態(tài)”,做大量的儲備,“不至于一點被突破,造成全線崩潰”。

  陳昌鳳回憶起老師上課的場景,“史海鉤沉的能力令人拍案叫絕”。說到梁啟超,講其為蔣百里作序,后序文竟變成《清代學術概論》一書,反過來請蔣百里作序。學生在底下笑作一團,他依然一臉冷峻地說著蔣百里的故事,說蔣因故自殺未遂住進醫(yī)院,與護士戀愛,后育有一女便是錢學森的夫人,學生們?nèi)嫉纱罅搜劬Α!捌鋵嵥谡n上講的只是大海里的一瓢水”,方漢奇的大腦就像一個容量巨大的硬盤,甚至歷史上哪篇文章出自哪家報館,門牌號是多少都儲存在他的大腦里。后來他開的課,學生來遲了往往都要擠到窗戶邊站著聽。

  新聞史是新聞學院較冷的一門,在方漢奇80壽辰時,有學者感慨,方漢奇一坐就是55年的冷板凳。如今,這個冷板凳,他已經(jīng)坐了66年了。

  他組織編寫的《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中國新聞事業(yè)編年史》等書籍被譽為國內(nèi)新聞史最權威的教材。

  方漢奇原名方漢遷,他的爺爺希望他能和司馬遷一樣嚴謹治學。幼時他舉家南遷,在廣東話里“漢遷”與“漢奸”諧音,他受不了小朋友的嘲笑便改名。方漢奇的一生志趣確實與司馬遷相符,人生經(jīng)歷也如司馬遷一樣起起伏伏。

  他年輕的時候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對方告訴他只能活到64歲?;畹浇裉欤猿笆恰皟e幸”。僥幸在文革中活了下來,僥幸安心做了幾十年研究。

  這個在文革中“掏過人民大學每一個廁所”,“掄5斤大錘要掄1000多下”,蹲過牛棚做過伙夫的學者已經(jīng)不計較這些往事了,他唯一計較的是他的研究。他對自己50年代寫的論文多數(shù)都不滿意,文章契合了政治環(huán)境,學術價值卻大打折扣。

  之后,他冒著一定的風險在新聞史領域開始做“撥亂反正的工作”。為了確定報人邵飄萍的共產(chǎn)黨員身份,1982年方漢奇幾經(jīng)周轉(zhuǎn)找到無錫的一個農(nóng)村,尋到邵飄萍的另一位夫人祝文秀,拿到了一批珍貴的照片和書信。方漢奇拿著20倍的放大鏡看照片背景里的書,發(fā)現(xiàn)包括《資本論大綱》、《世界大革命史》、《社會主義論》等書籍,墻上還掛著馬克思的照片。后來他四訪曾是北京地區(qū)黨組織負責人的羅章龍,經(jīng)過多方驗證,1986年他寫下《邵飄萍是共產(chǎn)黨員》一文。同年邵飄萍的家鄉(xiāng)浙江金華市承認邵飄萍的黨籍,并豎紀念碑,碑上的字是方漢奇題的?!叭绻皇欠较壬埏h萍現(xiàn)在的歷史地位不會那么高?!标惒P說。

  還有諸如摘掉《大公報》“小罵大幫忙”的帽子,“《大公報》替國民黨說過話,也替共產(chǎn)黨說過話”。有學生稱方漢奇就像福爾摩斯判案,方漢奇則說“應該有一份史料說一份話”,“替他們講兩句公道話是我們新聞史研究者應該做的”。

  他寫文章稱:“學術問題利于爭鳴,過早下結論反而沒有好處?!?/p>

  雖然現(xiàn)今方漢奇已經(jīng)不上課了,但有些東西還是一代一代傳下來。陳昌鳳在新聞史課上開設了“新聞地理”的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們走出去實地走訪報館等遺址。

  一次有學生告訴方漢奇自己要退休了,他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學生都被人叫“奶奶”了。但他對自己的年紀似乎并不敏感,他自稱“90”后,對新事物十分好奇。

  90年代他開始學上網(wǎng),方漢奇讓學生把操作手冊寫在本子上,用“一指禪”學會了五筆輸入法。2010年他發(fā)了第一條微博,底下有學生評論“祖師爺,我們是同一天開通微博的”。有學生抱怨“我還在看你的《傳播史》,太厚了”,他逗趣地回道“讓您受累了”。開通微博的第一天他的粉絲就達12000多。

  前幾年,他在微博上很活躍,他很氣憤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說“其心可誅,其行可惡?!眻罂け徊饡r,他很心痛這一城市風景線消失了。當疆獨在昆明制造惡行暴亂事件,他希望在媒體上公示全部死難者的姓名,以表示對他們生命的悼念和尊重。

  微博里,91歲的他有時像個“憤老”,看不慣的事情他總會批評兩句。他說教授也是人,生氣了也會罵人,但是學學魯迅和章太炎罵人的藝術。

  后來他盯上了微信,一天他在日記中寫道“昌鳳建了一個(微信)群”。他也注冊了微信,昵稱叫coco,是兒子家寵物狗的名字。他還使用表情包,有次點錯了,把笑臉點成哭臉,惹得群里的學生哈哈大笑。師門聚會時,他也會掏出自拍桿和學生自拍一張。

  雖然方漢奇并不像個傳統(tǒng)的91歲的老人,但很多時候,陳昌鳳心里都“咯噔”一下,“老師老了”。

  得知妻子病危的時候,正在吃飯的方漢奇突然抬頭,一下子淚流滿面。他和妻子感情很深,出門會給她買冰淇淋,從醫(yī)院出來會悄悄在她額頭上留一個吻,有時也會孩子氣地向她討著多吃兩口蛋糕。方漢奇有糖尿病,都是妻子管著他。

  陳昌鳳發(fā)現(xiàn),師母去世后,很多以前由師母說的話變成了方漢奇說。他也會絮叨“誰誰誰搬家了”“誰誰誰家的孩子還沒有找到男朋友”。手上的力氣也越來越小,他擰不開瓶蓋了。

  最明顯的是,他也開始忘事了。有次約了9點開會,學生們左等右等沒來,著急趕到他家,他還坐在書房里。這是以前時間觀念極強的他絕對不可能出現(xiàn)的事。有訪客來,聊了一個多小時在門口道別,他又把人家叫回來,一邊往書房走一邊咕囔“我記一下你的名字,客人來了卻不知道叫什么多不好意思啊”。對方又一次說出姓名,他拿出記事簿準備記,才發(fā)現(xiàn)早先已經(jīng)記下了。

  即使如此,他從來沒想過停止工作。他的兒女在國外,妻子去世后,家里便剩下他一個人。他不想找一個住家的保姆,想著保姆怕無聊可能要看電視,會影響他工作。他“舍不得浪費一點時間”,在醫(yī)院,學生推著他去做檢查,他的書還扣在肚皮上。家里的廁所也放著書,他可以見縫插針地看一會兒。

  這個91歲的老人節(jié)儉了一輩子,最大的花銷是買書。陳昌鳳回憶師母在的時候,連開燈都有講究,規(guī)定幾點之后才能開。如今在人大校園里還時常能看到方漢奇端著碗去食堂打飯的身影。

  除了這100萬元,方漢奇之前把凝結了他多年心血的十萬張學術卡片也送人了,收藏的大量的珍貴的舊報刊也捐給了學校。以前有人給他寫信討教問題,他得知對方生活艱苦,還會把郵票夾在回信里,再包上一點錢。

  這次轉(zhuǎn)賬的過程中,銀行工作人員多次湊在他耳邊大聲地強調(diào)“錢捐了就回不來了”。滿頭白發(fā)的方漢奇一直堅定地點頭,“知道?!?/p>

實習生 袁文幻

用戶名: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如果看不清驗證碼,請點擊驗證碼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