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08-19 22:04 | 來源:新華網 2017年8月16日 | 查看:7329次
新華社鄭州8月16日電
新華社記者劉雅鳴、雙瑞
一彎蛾眉月掛在墨藍的天空。河南蘭考的老農魏善民摸黑就起來了,電動三輪車馱著掃帚、簸箕,駛往1公里外的焦桐。46年來,這條路他走過無數(shù)遍。
今天尤顯特殊——8月16日,焦裕祿的生日。如果他還活著,整整95歲了。
斯人已逝,泡桐長綠。54年前,焦裕祿親手種下的一株小麻稈,如今已是華蓋如云。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這棵樹始終矗立在那里,帶給人們一片綠蔭,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親切地稱它“焦桐”。
睹樹思人。“要是焦書記還活著,看見它現(xiàn)在仨人都合抱不過來,不知道得多高興?!毕裢R粯?,比焦裕祿小整整20歲的魏善民,拿著掃帚,輕輕地清掃,再把落葉歸攏,不時抬眼望向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這棵樹”。焦桐54歲,他和他的父親兩代人持續(xù)守護焦桐54年。
焦桐,活在魏善民心中,活在百姓心中。
焦桐:生命奇跡的背后
焦裕祿有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肩披外套、雙手叉腰、側頭目視遠方,背后斜伸出一片桐樹葉。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就是他親手栽下的焦桐。
“他很高興地說,咱春天栽的泡桐苗都活了,十年后會變成一片林海。”時任蘭考縣委辦公室通訊干事的劉俊生還能回憶起當時的神態(tài),那是1963年9月,焦裕祿下鄉(xiāng)查看春天栽的泡桐。
照片是劉俊生偷拍的。他經常隨焦裕祿下鄉(xiāng),給群眾拍了上千張照片,給焦裕祿拍的只有4張,其中3張都是偷拍的。“我一想拍他,他就擺擺手說‘鏡頭要多對準群眾’。”劉俊生說,從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足可見焦裕祿的為民情懷。
當時蘭考風沙肆虐,沙子一起就打死一片莊稼,一畝地收不到40斤麥子。剛調任蘭考縣委書記幾個月,焦裕祿就帶人種泡桐樹。泡桐是華北平原上最常見的樹種,成活率高、生長快、材質好,特別適應蘭考的鹽堿風沙地。
“有時候他拿樹苗我刨坑,有時候我拿樹苗他刨坑,搭檔得很好?!?0歲剛出頭的魏善民和焦裕祿分在了一組,這份特別的經歷,使他對焦桐懷有深深的感情。
在風沙最大的胡集大隊,50畝生態(tài)林迅速栽起來了。路邊還扔了一棵樹苗,大家都沒在意。通常泡桐苗的長度約3米,這棵苗只有2米,短了一大截。焦裕祿把樹苗撿起來,刨個坑種上了。
“他說這棵苗個子低,但是根好,如果長起來了,比其他樹長得還快,扔了可惜。”魏善民感覺,焦裕祿的話仿佛還回響在耳邊,就是這棵小苗已經長成5米粗、26.4米高的焦桐了。
泡桐對土壤不挑剔,好種、易活、長得快,3年成檁、5年成梁,生命周期短,還不和農作物爭奪水、光、溫、氣和養(yǎng)分。但泡桐全身是寶:根,防風固沙;軀干,用作板材;枝杈,粉碎后做膠合板,花和葉子還是一道風景……說起泡桐,已經80多歲的老林業(yè)局局長李仙海如數(shù)家珍。
由樹及人,這種以短暫的生命奉獻自己全部的泡桐精神,不正是焦裕祿精神的真實寫照嗎?
泡桐是一種生長比較快,但壽命相對較短的樹種。通常情況下,一棵泡桐十來年就能成材,樹齡三四十年已屬罕見,而焦桐今年已經54歲了,相當于一名百歲老人。如此高齡,卻依然枝葉繁茂,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
請教林業(yè)專家,也對此連連稱奇。“無法解釋、堪稱奇跡”的背后,其實是普通百姓的力量。多年來,正是他們,守護了這一樹澄碧。
“樹是充滿靈性的,我們只能說,眼前這棵焦桐樹是焦裕祿的化身,代表焦裕祿不朽的精神?!?/span>這是當?shù)匾晃恍麄鞲刹康母形颉?/span>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