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09-19 09:16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16-08-29 06版 | 查看:1325次
新華社記者楊思琪
身高1米80、體重80公斤,肌肉線條分明,皮膚黝黑泛光,眼神中透著鷹一般的機警——在哈爾濱市斯大林公園附近散步,你常常能看見鄭志強矯健的身影。
今年47歲的鄭志強是哈爾濱鐵路局供電段的一名值班員,隨著一張他救人上岸后用毛巾擦干身體的照片在網(wǎng)上流傳,他作為“義務救生員”35年勇救11人的戰(zhàn)績吸引了很多網(wǎng)民“為英雄點贊”,還有人稱他為“水神菩薩”。
時刻做好救人準備
每年夏天,緊鄰著中央大街、防洪紀念塔的松花江斯大林公園段都是最熱鬧的地段。不少游客來江邊游泳戲水,險情時常發(fā)生,這讓老鄭特意選此地“駐扎”。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多年在江邊待命的他有個“職業(yè)病”,就是除了到單位上班,從來不帶手機?!耙坏┯星闆r,貴重的手表、手機都來不及存放,怕耽誤救人?!编嵵緩姇r刻準備著“輕裝上崗”。
35年來,11次救人,就是11樁歷險。回憶起第一次救人的場景,他語氣里的平靜,讓人覺得“救人”就是他的本分和天職。
1981年3月,初春的冰城依然嚴寒。12歲的鄭志強和4個同學到哈鐵水電段正陽河泵站附近玩耍。隨著“咔咔”幾聲巨響,在冰面斷裂的瞬間,同學吳海濤掉進了離岸邊十多米的冰窟窿里。
小伙伴們一時驚慌失措,大眼瞪小眼。唯獨鄭志強立刻趴在冰面上,牢牢抓住同學的手,使盡渾身的勁兒把他往上拽,冰水和寒氣很快浸透了他的全身。
“其實那時冰面下的水流非常急,如果同學被沖走,我也會掉下去,尤其到后來我沒什么力氣了,真的挺危險的!”盡管說起來有點后怕,但就是憑著那股“一個也不能少”的“傻氣”,他開始了“江上救人之旅”。
除了意外落水的、游泳遇險的,老鄭還救過殉情輕生的。2015年6月,一個姑娘和男朋友分手之后想不開來跳江。老鄭把她救上岸后耐心勸說:“別鉆牛角尖,沒有過不去的坎兒?!?br/>
想通了的姑娘不禁哭了起來。望著把自己從死亡線拉回來的老鄭,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袄相嵕热?救了人生命,也救了人的心?!崩相嵍嗄甑暮糜褩畛奢W說。
再多心酸苦難依然堅守
和泳池不同,風大、水涼、障礙物多,是在江里游泳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按髽虻紫露逊e著很多鋼筋、鐵架、碎石,橋墩下也容易形成江水回流。一旦被卷進江里的水泥管,就會喪命。遇到水溫很低時,小腿容易抽筋,只能咬著牙忍忍、撐撐。”老鄭說。
江水情況的復雜讓老鄭的妻子一直放心不下,她經(jīng)常為安全問題和老鄭“談話”。可“倔”老鄭一直由著自己的性子。
網(wǎng)友“什么名都重”很好奇:“救人這事,光膽大是不行的,還得有經(jīng)驗和技巧,即使再會游泳的人也不一定像他一樣,老鄭是怎么做到的?”
鄭志強告訴記者:“雙腳直立著地,雙手往上托水”是他多年來摸索出來的游法?!半m然比蛙泳速度慢,但可以保證安全,更方便救人,也能讓家里人少些擔心?!?br/>
指著江面上耀眼的反光處,老鄭告訴記者,那底下是個深溝。在水里“摸爬滾打”這些年,哪里水急、哪里水深、哪里藏著旋渦、哪里容易打浪,老鄭都像對自家物件一樣了如指掌。
技能可以提高,家人的擔心可以化解,最讓老鄭感到不是滋味的是來自被救人的誤解和埋怨。
一次,一個年輕男子為了給女朋友到江底摸蛤蜊,不顧老鄭勸說貿(mào)然下水。本不會游泳的他在距離岸邊十余米處遇險。在被老鄭救上岸后更是不滿老鄭“在水里抓他、打他”。
“因為水里有旋渦,在救助過程中都不可避免要拖拽,有時花大力氣才能拖動。不過這也提醒我,怎樣救才是更科學地救?!崩相嵳f。
“救人只是舉手之勞”
“家里叔叔和父親水性都好,從六七歲開始,叔叔就把自行車胎綁在我身上,把我放在江里學。”話音未落,游泳“世家”出身的老鄭就麻溜兒地在水里扎了個猛子。
除了“好基因”,老鄭還有“好家教”。早在10歲那年,鄭志強就親眼看見了父親跳到江里救落水的孩子,那幅濕漉漉的畫面他一直記在心里,父親多年的言傳身教對他一直是種激勵。
從18歲到22歲,4年的軍旅生活讓他“吃苦受累都不怕”。在軍隊入黨的他,更明白了一名黨員的奉獻與擔當。
老鄭救過的落水者里,有人要重金感謝,他不要;有人有抱怨,他仍不動搖?!拔抑皇莻€平凡的人,救落水的人也只是舉手之勞?!睒銓嵉睦相嵵t虛地說。
其實,老鄭不僅挽回了被救者的性命,更把友愛互助的精神傳遞給了越來越多的人。在老鄭的帶動下,他周圍“游泳圈”的朋友也開始參與救人行動了。老朋友楊成軼、江邊的張叔、賣蛤蜊的山東小哥兒,都開玩笑地表示“要一起推動義務救人常態(tài)化”。據(jù)新華社哈爾濱8月28日電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