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06-14 22:01 | 來源:中國青年網 2016-06-09 07:55:00 | 查看:737次
情濃粽飄香,又到端午時。葦葉、艾草、菖蒲、香囊、粽子、黃酒、龍舟、汨羅江……這些不僅是端午時令關鍵詞,其背后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端午文化尤以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緬懷為甚,每年都寄托著黎民大眾的綿綿相思。作為政治家,他忠誠地輔佐楚懷王,力圖改革,實施“美政”,即便是屢遭貴族排擠毀謗、多次被流放,“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蓖瑫r,屈原又能深刻地體恤民情,身處逆境,還念念不忘勞苦大眾,“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边@樣一位忠君愛民的賢臣,終以特殊的方式辭別人間,但卻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愛國思想,他的報國壯志,他的強國夢想,留給后世無盡的敬仰和崇拜。他的故事也向人們證實了一個道理,愛國者必然為國人所愛,并為千古傳頌。
歷史將會永遠記住每一個愛國者,屈原、文天祥、戚繼光、林則徐、吉鴻昌、李大釗……乃至新中國時代為國家獻身的每一位改革家、創(chuàng)業(yè)者,都在人民的心中卻樹立起一座座豐碑。
自2008年起,端午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jié)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這不僅僅是為了順應民間習俗,不僅僅是為了禮贊屈原的英明,敘述屈原的故事,紀念屈原的品格,更是以歷史的情懷來張揚民族愛國精神?!?/p>
當一個傳統(tǒng)習俗成為全民文化、民族精神的化身,其中的韻味、精髓便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推而廣之,我們應當把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轉化為民族的精神財富,小長假、大長假不光是吃喝玩樂,不光是瘋狂消費,更應是心靈的滌蕩、精神的洗禮。元旦、春節(jié)、清明節(jié)、勞動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國慶,每一個節(jié)日都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寄托,每一個節(jié)日都是在繼承歷史,追思先人,歡慶豐收,傳承豐沛的價值觀念和淳樸的道德風尚。各種節(jié)日年復一年,代代相傳,不斷加深著各民族的凝聚力。
全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專注、快樂、祥和地過節(jié),是各個不同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現象。
在阿姆斯特丹的荷蘭海運博物館,每個星期天,這里都要舉行一次特殊的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通過切身體驗來學習荷蘭的歷史,培養(yǎng)擔當意識。講解員們一絲不茍地帶領孩子們重溫四百多年前荷蘭水手的生活狀況。今天,荷蘭的成年人經常向孩子們重復這樣一句話:“荷蘭之所以還是荷蘭,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照顧好了自己的生意。”這樣的節(jié)假日,讓孩子們的心靈厚植著老祖宗的精神,銘記自己的來歷,將個人與國家的命運牢牢地系在一起,這個民族就大有希望。荷蘭被人們稱為“地理上的侏儒,經濟上的巨人”。其中的人文動力功不可沒。
我們要建設全面小康,精神文明建設就不能落后。我們不僅要做“經濟上的巨人”,也要做“文化上的巨人”。用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民族的未來,在當下必須又迫切。
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的全民最大公約數,抓住每一個細節(jié),哪怕是吃粽子、過端午節(jié),都不忘愛國情懷,這不是所謂的政治說教,而是潛移默化的精神耕耘。(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蔡恩澤)
作者:蔡恩澤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