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人人妻人人爽,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

廣西殘疾教師阮文憑:用拐杖撐起一座學校(圖)

發(fā)布時間:2009-02-22 08:00 | 來源:中國教育網(wǎng) 2007年03月25日 | 查看:11205次

——記廣西凌云縣下甲鄉(xiāng)弄懷小學殘疾教師阮文憑

阮文憑在給瑤族孩子們上音樂課。周仁興 攝

  他憑著對教育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的恒心和堅強的毅力,付出比正常人多幾倍的艱辛,把一所停辦4年之久的山區(qū)學校辦得紅紅火火。

  他日復一日地拄著雙拐,在大石山區(qū)的羊腸小道上一步一步地慢慢挪動,走東屯,串西寨,挨家挨戶動員孩子入學,為“兩基”達標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用拐杖撐起了一座學校,讓瑤民兒童共享一片藍天。

  他,就是廣西凌云縣下甲鄉(xiāng)河洲村弄懷小學殘疾教師阮文憑。

  為了“普九”進瑤山

  阮文憑自小多災多難,剛出生不久,他就患上了小兒麻痹癥,現(xiàn)在只能靠拐杖行走。1985年時,父親因一場大病導致雙目失明,喪失了勞動能力。1989年,母親上山勞動跌下山崖離他而去,使這個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1994年,阮文憑初中畢業(yè)考取了四川省一所中專,但卻因家境貧寒而放棄了深造的機會。當年9月,他受聘到下甲鄉(xiāng)隴鳳村長洞小學當起了每月只有70元的代課教師。

  弄懷小學,坐落在大石山區(qū)的高山頂上。那里不通車,又缺水,辦學條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當時,當?shù)匚ㄒ灰幻幾褰處熞虿∪ナ懒?,先后調(diào)了幾位教師進山,都因條件艱苦而離開了。學校因此停辦了4年,幾十名適齡兒童只好上山放牛、砍柴。

  這一情況,成了下甲鄉(xiāng)教委辦(現(xiàn)中心校)領導們的一塊心病,他們意識到,如果不恢復弄懷小學,將會拖全鄉(xiāng)“普九”的后腿,于是他們決定挑一名能吃苦、有事業(yè)心的教師進山復學。

  鄉(xiāng)教辦領導先后物色了好幾個人選,一提起到弄懷小學任教,一個個都搖頭退避三舍。于是,鄉(xiāng)教辦領導便看中了剛從教一年的代課教師阮文憑,讓他到弄懷小學任教。阮文憑二話不說,一口答應了。

  1995年9月1日這天,阮文憑帶著實現(xiàn)“普九”目標的歷史重任和鄉(xiāng)領導的信任,拄著雙拐一步一步地爬上了瑤山。

  當他好不容易爬到學校,眼前的弄懷小學卻是滿目凄涼:一間干打壘的教室,墻壁處處裂縫,屋頂如篩子般透亮,地面坑坑洼洼,青苔、雜草叢生,門窗已全被人拆走……這種狀況,怎么能辦好學呢?

  “有老師來了,娃們又可以讀書了!”阮文憑的到來,使瑤民們充滿了希望,紛紛跑來看他。當看到他是拄著雙拐的殘疾人時,瑤民們又失望地搖著頭走了,對阮文憑的教學能力產(chǎn)生了懷疑。

  破爛的學校,家長們的冷落,使阮文憑的心都涼了。他產(chǎn)生了打道回府的念頭,但當他看到那些衣衫襤褸,在山上放牛放羊的孩子們時,他的心又熱了:這里太需要老師了,如果能早一年恢復學校,就會少一代文盲。于是,他鐵下心來,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把知識傳給孩子,把文明播種在這里。

  爬行在勸學路上

  開學后,阮文憑一邊發(fā)動群眾維修校舍,一邊挨家挨戶動員學生入學。

  每天一早,他就拄著拐杖,艱難地爬行在學校通往各屯的羊腸小道上。遇到陡峭的地方,他就手腳并用,趴在地上往上爬。

  瑤民們居住得比較分散,有的在這個山腳,有的在那個山頂,屯與屯之間距離也較遠,有的相隔幾里路。

  有時,阮文憑好不容易爬到一個村寨,有的家長卻做工去了,有的家長和小孩聽到狗叫聲,見一個一瘸一拐的殘疾人到來,便躲進自家屋里,從門縫里瞅著這位陌生人,不愿讓他進屋,他只好又轉(zhuǎn)到第二個村屯去動員。凡沒找到的學生和家長,他會反復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動員孩子入學為止。

  阮文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他走到村民王宗全家時,恰好王宗全在家,他喜出望外地進了屋,深情地對王宗全說:“大叔,送孩子上學吧?!?

  王宗全說,學校都停辦4年了,孩子和老師都一般高了,不好意思去呀!

  阮文憑說,這沒關系呀,學文化要緊呀。沒有文化,到外面打工別人都不要呀。

  通過交談,他還從王宗全的口中得知,不少家長擔心老師是個殘疾人:“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還能教好小孩嗎?”

  于是,阮文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教好學生,用實際工作能力和教學質(zhì)量來打消家長們的顧慮。

  經(jīng)他苦口婆心的勸說,王宗全、王功順等5位家長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將5位10至13歲的“大學生”送到了學校。從此,停辦了4年之久的弄懷小學又傳來了讀書聲。

  從此,阮文憑白天教這5個孩子,晚上繼續(xù)登門動員其他兒童入學。

  在阮文憑反復動員和實際行動的感召下,原先不愿送小孩來上學的家長把孩子送來了,學生一個學期比一個學期多起來,從5個增加到18個、28個、35個、69個?,F(xiàn)在在校生已達84人,入學率達到了100%。

  用微薄之力辦村小學

  剛開始復學時,教室破破爛爛,無課桌椅。阮文憑計劃要逐步改變這種狀況,辦一所像樣的學校來。

  首先,他發(fā)動家長解決自家小孩的課桌,發(fā)動群眾搶修危房,將屋頂蓋好,重新安上新的門窗。教室里的地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有個叫王自勇的同學不小心摔了一跤跌破了嘴唇。傷在學生身上,疼在他的心里,他決心一定要把地面平整好。

  于是,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買水泥,帶領學生到幾里外的地方找沙子,一簸箕一簸箕地抬回來。山民們被他辦學的精神感動了,主動地來幫工,將教室鋪上了水泥地。

  從此,孩子們在平坦舒適的教室里上課,再也沒有發(fā)生摔倒的事故。阮文憑看到學生每天歡歡喜喜上學,平平安安回家,心中十分欣慰。

  在阮文憑的努力下,弄懷小學雖然復學了,但學校除了那間舊教室外,卻沒有任何教學設備、體育器材。

  有一天,他拿來乒乓球和籃球,問學生是什么?學生說是球。他兩手捧起籃球問:“這個是什么球?”學生說是大球。他放下籃球,又拿起乒乓球問:“這個又是什么球?”學生答是小球。

  這一答案震撼了阮文憑的心靈。于是,他決定把體育、音樂課開起來,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沒有器材,他就自己買。他作了個計劃,決定每月從工資中省下30元,用于添置體育器材和設備。

  經(jīng)過半年的省吃儉用,他攢了100多元錢,買回了鋼筋、水泥,又帶學生到外村找來沙子,自己動手做了一個乒乓球臺。

  從此,學生課余時間不但可以玩球了,而且還學會了乒乓球的規(guī)則和技巧。學生到外校參加比賽,還拿了名次回來。

  弄懷小學坐落在高山上,飲用水十分困難。2003年,阮文憑將困難反映到鄉(xiāng)政府,鄉(xiāng)政府撥給學校4噸水泥。阮文憑發(fā)動群眾打石頭、獻工獻料,建起了88立方米的水柜,結(jié)束了學生帶水到校的歷史。

  瑤族山區(qū)的孩子不懂漢語,更不會講普通話,而當時的阮文憑也不會講瑤話。為盡快適應教學,他刻苦向瑤民們學講瑤話,學會了就采用“雙語”教學。

  山區(qū)條件有限,不少教學點難以開設圖、音、體、美等課程。但阮文憑卻克服重重困難,想方設法把這些副科課都開齊了。

  就拿體育課來說,他因下肢殘疾,站起來直打哆嗦,十分吃力,但他仍以堅強的毅力教學生做廣播體操。他先買來廣播體操圖解,進行分析研究,對著圖學做分解動作,然后培訓幾個“小助手”,再由“小助手”去教全體同學。他在一旁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有不規(guī)范的動作和姿勢,就進行講解和糾正,就這樣解決了因殘疾無法領操的難題。

  現(xiàn)在,每天早晨,學生們都會按時在鮮紅的國旗下列隊做早操,動作非常整齊和規(guī)范。

  難舍真情扎根瑤山

  2005年,阮文憑經(jīng)過考試轉(zhuǎn)為公辦教師。到瑤山十多年來,阮文憑不但認真教學,對學生也是關懷備至。學生羅冬燕病了,他拄著拐杖半扶半背地把她送到附近隴鳳村的衛(wèi)生室,用自己的錢為她買藥、打針。當家長匆匆趕來時,羅冬燕的病情已明顯好轉(zhuǎn)。家長激動地說:“把娃娃交給阮老師,我們放心!”

  平時,他還用自己的錢買了治感冒、發(fā)燒止痛、止血等藥品,以備學生小病急用。

  韋金龍、韋桂修、韋金剛等學生家庭困難,他就主動找來衣服給他們穿。

  冬天,學生們穿衣服很少,怕他們凍著,阮文憑就生火給他們?nèi)∨?;夏天,怕學生們喝生水會生病,他就煮開水給他們喝。

  學生羅美林的父親去世后,母親改嫁,家里生活非常困難,阮文憑免收她的書雜費,還買作業(yè)本給她,有時還留她一起吃飯,像待自己的親妹妹一樣。

  瑤民們是淳樸厚道的,你對他好一尺,他會對你好一丈。阮文憑的努力和付出,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瑤民,他們都稱贊阮老師是好人。

  現(xiàn)在,不管學校有什么工作要做,只要喊一聲,群眾就會來幫忙。阮文憑腿腳不方便,每逢圩日,瑤民們都會主動到學校問他需要代辦什么事、買什么東西。每到收獲季節(jié),瑤民們總會把玉米、瓜菜、水果偷偷地放到他的廚房里。

  阮文憑作出了成績,他的教學水平與聲譽一天比一天高,令人刮目相看。

  1998年,他原任教學校的領導很想要他回去,那所學校離他家不到20米。在家門口工作,既能照顧雙目失明的父親,又可以減少生活上的開支,他何嘗不想回去啊!

  然而,當他看到學校四周親手種的樹苗已抽枝長芽,看著那些原來調(diào)皮的學生已聽話許多,再看看“小助手”得意的樣子,想起瑤民們建校時的場面,他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

  后來,為了照顧雙目失明的父親,他把父親接到了學校,這對同是殘疾人的父子從此相依為命,以校為家,安居樂業(yè)。(記者 周祖臣)

  《中國教育報》2007年3月25日第1版

(責任編輯:吳芳)

用戶名: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如果看不清驗證碼,請點擊驗證碼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