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5-11-02 11:26 | 來源:華商網(wǎng) 2007-08-23 02:05:59 | 查看:1779次
漫畫/王啟峰
編者按:去年8月,湖北省襄樊市19位女企業(yè)家與22名貧困大學生結(jié)成幫扶對子,但因部分受助大學生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電話、寫信,也沒有感謝的話,讓資助者感到寒心,因此今年8月中旬,資助方宣布:5名貧困大學生被取消繼續(xù)受助的資格。貧困,大學生,企業(yè)家,慈善,不感恩,取消資助……一連串的關鍵詞注定裹挾著慈善真諦、道德層面、社會責任、弱者心理,再次刺激公眾的耳舌,從而風生水起。喋喋不休的爭論從來都是某種觀念接近實質(zhì)正義的必由之路,我們也期望刊發(fā)的各方觀點給更多讀者以理性寬泛的思考啟示,從而在道德、慈善、責任等理念方面實現(xiàn)某種程度的共識。
不懂感恩將喪失受恩
鄧也
人生在世,誰沒遇到過困難,誰沒有接受過別人的無私幫助?受到別人的恩惠要懂得感恩,是做人基本的原則,5名受助大學生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然而,他們的沉默不僅讓捐助者寒心,還給愛心助學事業(yè)蒙上了一層陰影,自己也失去了受助的機會。
道一聲 “謝謝”真的有這么難嗎?我想首先應該弄清楚,社會愛心捐助雖然是在政府的倡導和支持下進行的,但并不是一種政府的行政行為,因此不要認為是國家理所當然的扶貧措施。
愛心捐助活動的組織者一般都是社會慈善人士,資金來源也都來自社會的公益募捐。從出發(fā)點和實際效果來說,愛心捐助者的捐助是一種毫無私利的社會義舉。雖然他們并不期待受助學生對自己有什么回報,但這種缺乏應有回應的捐助結(jié)果,已經(jīng)或多或少地挫傷了他們的公益熱情。
我國自古就有“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說法。從道德角度來講,受助者也有責任對恩人道一聲感謝。捐助者也是普通人,他們?yōu)樨毨W生慷慨解囊的一腔熱血,卻換來冷漠的杳無音信,這何嘗不是對他們自尊心的一種傷害?
如果每個人不珍惜自己感恩的機會,那么就很可能再難有感恩的機會,因為已經(jīng)沒有人愿意為你施恩,就像那5名受助大學生一樣。
沒感恩并非就是“白眼狼”
王佳
我們?nèi)粽娴牧私獯髮W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的心態(tài),就知道沒有道謝的受助生,并非個個都是“白眼狼”。筆者是一名在校大學生,身邊就有幾位這樣的貧困同學。他們接受了他人資助,似乎也并未刻意向資助者表達謝意。不過,他們卻從未放棄任何一絲回饋社會的機會。不論是去敬老院慰問老人,到護城河邊打掃衛(wèi)生,還是義務上街做交通協(xié)管員,他們都義無反顧地沖在最前面,絕對是最積極的人。
筆者以為,一些受助的貧困大學生之所以沒有說一聲 “謝謝”,并非真的缺乏一顆感恩的心,或者沒有陽光的心態(tài),可能更多的還是源于一種對自身回饋能力的 “愧疚”,他們覺得僅用一句“謝謝”來表達感激,顯得太無力、太微弱,完全比不上做點實事來的實在。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事實上,很多貧困家庭出身的孩子,都要遠比其他同齡人成熟,做事也要踏實得多。這使得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更愿意做實事,而不是喊空話。
所以,受助貧困生究竟感恩與否,還是不要只看嘴上功夫吧??纯此麄兡昧松瓶钪?,有沒有更加認真地學習,是否也曾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他人,是否為社會做了些什么——— 這遠比追問和反思受助生有沒有對資助者表達感恩有意義得多。
運動式資助方式弱化感恩
劉太福
我們經(jīng)常見到貧困大學生接受資助的鏡頭和畫面:那些接受資助的大學生手捧一個大大的紅包,上面大大地寫著接受資助的數(shù)額,而他們的形象也在媒體的閃光燈和攝像機面前不斷地被突出、放大。此時,有多少人能夠考慮到他們的感受呢?恐怕他們此時早就認為自己手中拿著的紅包是他們理所應當?shù)玫降牧?,因為這些資助的錢并不是白白得到的,而是已經(jīng)為此付出了很多。為了得到資助,這些大學生需要配合各類采訪;需要在各種公開場合中,面對各式各樣的人物,或者是領導,或者是企業(yè)老板,表達出自己的感激之情。他們一再地被拋到公眾的視野之中,可以說,為了接受資助,他們付出了體力的勞頓、精神的煎熬,付出了不得不拋頭露面被人談論來談論去的代價。這樣的付出,還能夠讓他們認為接受資助需要感恩嗎?他們的感恩已經(jīng)表達得夠多了,恐怕他們早已為此感到審美疲勞了。而這種審美疲勞也會讓他們認為他們的付出與接受資助是一種等價交換,資助是他們應該得到的,而不再需要更多的感恩。
感恩的心不是沒有邊界的。在筆者看來,正是這樣一種資助方式,讓一些大學生失去了感恩的心。在這樣的資助活動中,作為主辦方的領導或者企業(yè)家已經(jīng)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如宣傳,如名譽,如影響等等,他們還需要什么呢?如果再需要他人的感恩之心,就只能說是苛求了。所以,喚醒一些貧困生的感恩之心,首先應該改變這樣一種運動式的資助方式。
慈善最高境界:但求付出不求感恩
孫立忠
蒲松齡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边@話在今天看來,或許有可探討之處,某些攙雜其他動機的為善,對整個社會而言,還是有益的,給予一定的褒揚也未為不可。但毫無疑問,“無心為善”——— 不是懷著某種動機的為善是更高的境界,也更令人贊賞。
從情理上來說,無論是出于感恩,還是出于禮貌,受助者表達一下感謝也是應該的。然而,不口頭或書面表示感謝、感激就是“無情”嗎?就要為此感到“寒心”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或許有些人不善于表達,或許還有人覺得表達的時機未到,如此而已,而且還要考慮到貧困生因生活窘迫而通常具有較強的自卑情結(jié),甚至“極度自尊”,他們更習慣于將感激埋藏在內(nèi)心深處,那么,其不將感謝的話語傾吐,也實在有可以理解之處,而不應動輒責之為缺乏感恩意識。
資助貧困者只應將自己定位于道德資源的啟動者,通過自己的慈善之舉啟動道德資源,讓道德資源開始燃燒,放出光與熱,照亮和溫暖他人,并讓其在感動、互愛中薪火相傳,就像詩人聞一多所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因資助別人,于是自己就有一種道德優(yōu)越感,期望對方有合乎自己期望的表現(xiàn),這種期望無疑給受助者一種精神壓力,有違慈善的本義。作為慈善救助,就應設身處地地為受助者著想,充分考慮對方目前的境遇,顧及對方的尊嚴和感受,不為其增加心理上的負擔,讓人感覺如沐春風。無論是獲得諾貝爾獎的慈善大家特蕾莎嬤嬤,還是國外很多職業(yè)慈善機構(gòu),他們給予弱者諸多幫助的時候,從來就沒有想到過什么回報,甚至不留任何名姓,因為在他們看來,所謂愛心、慈善,更多的是一種付出,是一種自身道德的滿足,和回報感恩無關。事實上,很多普通百姓不留姓名捐款資助貧困生,也正是慈善最高境界的體現(xiàn)??墒牵@種“但求付出,不求感恩”的真正的慈善者還太少太少。
網(wǎng)友評論
廣東手機用戶:我是一名資助者。什么叫感恩?我們要對方感什么恩?笑話,連最起碼的文明禮節(jié)都不懂,請問你寒心不?
鞍山網(wǎng)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睙嵝木柚呐笥?,當你捐助時,一定內(nèi)心洋溢著快樂,這就是給你的回報,你已經(jīng)得到了。“謝謝”沒有表達,不表示受助者內(nèi)心沒有感激,還是寬容他們的自尊吧!
天津網(wǎng)友:捐款就是為了讓人謝謝,那跟舊社會的“我花了錢,來,給大爺笑一個”有什么分別?
湖南懷化網(wǎng)友:看看深圳的叢飛,資助了那么多人,他死后,又有幾個有良心的去看他了?竟然還有人說叢飛資助她,是對她有目的的!可恥,可悲?。?/span>
zhaozhengzx:看到這則新聞我很痛心!因為我也是一個農(nóng)村出來的孩子,今年剛剛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感恩有很多方式,寫信、電話問候、默記在心等等。我出生在鄂西北一個貧困家庭,在我上學生涯中,我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我的親戚、我的老師,還有朋友……說實話,我從來沒有忘記他們,我甚至連他們給我的錢一分一角都記得清清楚楚,幾年來我從沒有忘記……這么久沒聯(lián)系,因為我想以一個“有出息”的樣子站在他們面前,我相信這樣他們會感到更加欣慰。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