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5-08-27 13:52 |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5-08-26 06:3 | 查看:1484次
近日,達州3名曾在2013年因扶老人被訛詐為“撞倒”的孩子獲得5000元獎勵。3名孩子扶老人后被指肇事并遭索賠。同時,兩名辦理該案件的民警獲得了3000元錢的“攙扶老人獎正義獎”獎金。頒發(fā)獎金的民間公益組織中國好人網負責人談方認為,“給好人發(fā)獎就是讓好人做好事之后,不再受到委屈后,證明他們不‘傻’?!保?月24日 人民網)
自從達州小學生做好事被訛以來,“扶不扶”已然成為了社會的熱門話題,然而,這種關于倒地老人扶不扶的思考,不僅表現(xiàn)在茶余飯后的討論之中,更重要的是,在實際操作中,“扶不扶”也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從社會公眾對倒地老人扶不扶的聚焦程度來看,人情冷暖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正是這種變化,推動著我們社會的文明進程。扶不扶倒地老人,很大程度上,公眾考慮得更多的是敢不敢,而不是愿不愿意。各種做好人好事被訛錢的新聞曝出,做好人好事不一定有好報,反而會惹上一身麻煩。因此,有不少網友支招,如果要扶老人,必須有其它人員作證或者有視頻監(jiān)控的條件下再扶,否則做了好事都難以證明自己的清白。
但是我們需要謹記一點,幫助他人是一種高尚的美德。我相信,如果某人因為一次扶老人被訛而放棄今后的善舉,是不太可能的。筆者認為,這種扶老人的善舉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奉獻精神和無私的情懷,它來源于一個人的優(yōu)秀品格和高尚情操,因此,任何客觀因素都無法改變這種品格和情操。下一次如果再遇見,筆者相信他(她)還是會主動幫忙。
但是好是壞總得有一個標準,不能讓做好事的好人流汗又流淚,不僅得不到當事人的認可,還要被社會誤解。即便好人不介意這種誤解,但是社會介意,畢竟,做好事得到惡報是一種扭曲的、變形的價值觀,容易營造社會不良風氣。這個時候,“委屈獎”就是一個很好的杠桿,在努力平衡好人內心的迷茫和失望的同時,也平衡著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委屈獎”不是中國好人網獨創(chuàng)。在安徽蕪湖市路運管處,為了表達單位的慰問和人文關懷,褒獎工作人員執(zhí)法精神,該單位特設“委屈獎”?!拔劇弊鳛橐环N獎勵機制,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給委屈者頒發(fā)的獎勵,但是這個獎勵始終堅持的一條原則是,崇尚正義之舉。所以,“委屈獎”是社會價值觀中的一個正面角色,它扶起來的不僅是委屈者的正義感,更是整個社會的正確價值取向。
好人應該受到表彰,好事應該被提倡,只有將公眾個人的正義感扶起來,才能將社會的公平扶起來。“委屈獎”讓行善之人不再受委屈,彰顯的是人間情懷,體現(xiàn)的是社會溫情。社會上需要更多“委屈獎”這樣的正能量,來支持和鼓勵那些“受了委屈”的好人,讓更多人放心地去做好事。(李霖)
(責任編輯:曹子敏)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