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03-09 16:39 | 來源:北京晨報 2012年3月8日 第A30版 | 查看:1200次
攙扶老人獎更大的意義是對好人好事的經(jīng)濟扶助,避免好人流血又流淚。這種扶助免除的是后顧之憂,是對好人最有力的支撐。
據(jù)《羊城晚報》報道,首屆“攙扶老人獎”近日揭曉,設(shè)立委屈獎(獎金5000元)、勇敢獎、正義獎(獎金3000元)、責任獎(獎金1000元)四個獎項,總計頒出獎金16.3萬元?!澳暇┡碛畎浮敝械呐碛瞰@得委屈獎,另外還獲頒特別獎獎金2萬元。
近年,受到南京彭宇案判決的影響,人們曾經(jīng)毫不猶豫伸出的扶助之手遲疑甚至退縮了,因為擔心遭遇“倒打一耙”時,無法證明“不是我撞的”而不得不承擔沉重的責任。因此,有人評價說,攙扶老人獎是在呼喚良知。這種評價不錯,但是不夠準確。
其實,當今時代人們并不缺少良知,而且隨著獲取信息渠道的增多,公眾對世事都有自己的清晰判斷。令好人退縮的并非良知泯滅,而是可能付出的經(jīng)濟代價和時間成本。如果有前車之鑒,更多的人無疑會選擇冷漠相對。所以,攙扶老人獎更大的意義是對好人好事的經(jīng)濟扶助,避免好人流血又流淚。這種扶助免除的是后顧之憂,是對好人最有力的支撐。
攙扶老人獎另一大社會價值是彌補了法治社會“情”之不足?!胺ú蝗萸椤?,情與理、情與法往往難于兼顧。特別是在具體案例中,情與法可能產(chǎn)生難以調(diào)和的沖突,最終導致判決結(jié)果令人感嘆“情何以堪”。但實際上,這是人們要為法治社會付出的必然代價。因為法律注重的是證據(jù),而非以考慮是否好人、是否好心為前提,所以證據(jù)不足,好人也難免受委屈。而“法”的這一弱項,恰好是攙扶老人獎的長項。作為一個公益獎項,它應該具有十足的人情味、扶弱濟貧,這正好補了“法之不足”,鼓勵人們無私無畏。
讓更多的人無憂無畏做好人,攙扶老人獎也在為改良“社會土壤”盡一份公民責任。這樣的獎項越多,好人做好事的底氣越足,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越少。所以,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上,僅有一個這樣的獎項無疑太少了,首屆僅僅16.3萬元的獎金也不免寒酸。在此,我們期待更多的慈善家看到這一獎項的社會價值,期待更多的公益組織設(shè)立這樣的資助項目,期待相關(guān)政府部門引導更多愛心人士關(guān)注這一公益領(lǐng)域。(白蕊)
(責任編輯:曹子敏)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