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12-29 11:23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1-12-26 | 查看:2157次
“同學們,今天咱們上第29課——《掌聲》……”閆建軍轉身在黑板上寫了兩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掌聲”。
這是婁煩縣云頂山腳下獨石河村小學的一個場景。作為一個外鄉(xiāng)人,今年53歲的閆建軍已經(jīng)在這個偏遠的山村小學堅守了25年。
一家三口的學校
獨石河村小學雖叫小學,其實只是個教學點,有一至三年級的14名學生和6名學前班的幼兒。
閆建軍和他的妻子郭兔英、女兒閆麗就住在學校,他們是學校的全部老師。閆建軍負責三年級的全部課程,是這所學校惟一的一名正式教師。
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師生19:1的比例。這個只有14名學生的學校就只能配備一名教師。但是事實上,“一個教師要高質量地帶三個年級的所有課程,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贝叹统蔀闊o奈的補充。閆麗在大學畢業(yè)后,就成為這所學校的一名代教。她帶二年級的課程和全校學生的英語。
閆建軍說:“姑娘的普通話比我標準,還能給娃娃們教英語?!弊鳛榇?,閆麗一個月能拿到600元的代課費。
而郭兔英的收入更少,負責學前班和一年級課程的她,身份是村辦教師。
二十五年的堅持
“當時這個學校就一名民辦教師,一名村辦教師,加上我一共三個人。教六個年級的課程?!被叵氘斈辏Z建軍并沒感覺多么艱苦?!稗r村人,不怕吃苦。”
學校離家有8公里,閆建軍一個星期回家一次。他每次回家都要挑滿四缸水,兩缸給父母,兩缸給妻兒,然后再到山上撿上一捆柴禾。
“這就夠我們用一個星期了。有一年冬天下了大雪,家里連做飯的水都沒了,我流著淚把院里的雪鏟到鍋里給兩個孩子做飯?!被叵肫甬斈甑氖虑?,郭兔英還是難以釋懷。當時,她破天荒地跟丈夫打了一架。
“別人在家里種地都過得挺好的。為啥你就非得去當這個老師?”
“你懂啥,給娃娃們教書怎么能和種地一樣?”說這話的時候,閆建軍每半年領一次工資,一個月13塊。但和妻子的沖突并未改變閆建軍的主意,“因為我?guī)Я藘赡旰?,學生的成績有了起色,我舍不得走?!?
“起色”很快就引起了全村的關注。1990年小升初,面向全縣招生的婁煩二中招一個重點班,米峪鎮(zhèn)鄉(xiāng)一共考中5人,閆建軍的學生就占了兩席。而他當年的畢業(yè)生一共才10人。
娃娃成績好了,村民喜歡上這個老師。但他們也擔心,閆老師是否會像過去的那些老師一樣,干上幾年就走。
“我們這里太窮了,沒有老師愿意留下來”,村干部張愛平說,“千萬不能讓閆老師走了?!彼s著馬車把郭兔英和兩個孩子接了過來。
一家人在學校安了家。鄉(xiāng)鄰認可,學生學習成績提高,讓他干勁更足:周末免費給學生補課,組織各種文體活動……兩年后,閆建軍因為教學成績突出被轉為正式教師。他也就在這里扎了根。寒來暑往,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村民笑稱:“閆老師是爺爺輩的老師了?!?
閆老師也笑了。在這相視而笑的二十多年里,獨石河村小學已經(jīng)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學生。
學生流失的困境
2011年村里又有兩名孩子考上了大學。村委會主任張乃生說:“政府很重視教育,縣里給考上大學的學生都發(fā)放助學金。”
政府重視,百姓更重視。當年,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把閆老師一家搬到這里,而如今則愿意把孩子送到縣城、省城去讀書。從2005年開始,我市放寬了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讀入學條件。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就把娃娃也帶走了。
“獨石河小學最多的時候有六十多名學生。平常也有四十多名?!遍Z建軍有點懷念過去的日子。今年9月開學的時候,本來村里有6名小孩該上一年級了,可只來了2名,其他4名都去了縣城。二年級和三年級也分別走了一個。
對于這所在自己手里經(jīng)歷了“土雞”變“鳳凰”的學校,閆建軍有太多復雜的情感,但他知道自己無力扭轉眼下的局面。不過,閆建軍表示,為了教育事業(yè),他將繼續(xù)留在山村。
清晨,獨石河小學又傳出了14名學生瑯瑯讀書聲…… (岳娟紅)
(責任編輯:肖悅)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