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08-29 08:34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1-07-04 | 查看:11540次
譚伊玲(中)和小花關愛之家的孩子們合影(6月25日攝)。新華社 萬象 攝
熱心乘客把譚伊玲抬上公交車(6月25日攝)。 新華社發(fā)(萬象 攝)
6月25日清晨6點半,譚伊玲身著志愿者宣傳衫坐上輪椅從租住的地下室出發(fā)前往北京市順義區(qū)后沙峪的小花關愛之家,譚伊玲說:“該要去看望幾個弟弟妹妹了,不然他們該想我了。”
譚伊玲從小患脊柱炎導致下肢癱瘓。2005年,21歲的她因為參加《夢想中國》的電視節(jié)目從廣西老家來到北京,從此正式成為了一名“北漂”。2008年,譚伊玲加入了服務殘奧會的志愿者大家庭。一個坐著輪椅的女孩就開始奔忙于各個場館之間,“輪椅女孩”的稱呼也在志愿者中傳開了。她坐著輪椅為運動員指路的照片至今還掛在“鳥巢”南側的志愿者工作亭里。
從豐臺區(qū)方莊的起點出發(fā),換乘3次地鐵,1次公交,行程37公里,一路上都會有人陪護和幫助。坐爬樓機、直梯升降、上公交車,譚伊玲的輪椅在工作人員和熱心乘客的手中傳遞著,中午11點,譚伊玲終于到達了行程的目的地小花關愛之家。
小花關愛之家的六個孩子都是有著不同程度殘疾的孤兒。每個周六日都會有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志愿者來到這里,陪孩子們玩耍,給孩子們講社會上的事情。譚伊玲也正是這些志愿者中的一員。
小毅工就是譚伊玲的幫扶對象之一。2008年,小毅工剛來到小花關愛之家的時候患有脊柱炎,背后拱起的大包壓迫腿部神經,導致雙腿沒有感知能力無法行走。那時的小毅工性格孤僻,不愛與別人交流。和小毅工病情相同的譚伊玲來到這里后用榜樣的力量感染了小毅工,現(xiàn)在的小毅工不光能自己照顧自己,還能帶著妹妹一起玩了。在小花關愛之家的幾個小時里,譚伊玲為孩子們唱歌,幫孩子們換尿布,一刻也沒有休息。她說:“路上花的時間太多了,我要珍惜和弟弟妹妹在一起的時間,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并不孤單”。
北漂的日子并不好過,對于身體殘疾的譚伊玲來說就更加艱辛,在北京一邊治病,一邊還要用自己的力量養(yǎng)活自己,譚伊玲做過培訓,擺過地攤,有時一天就吃一頓盒飯。但無論刮風下雨,只要是志愿者協(xié)會的活動,譚伊玲都會積極參加。
譚伊玲常說:“我現(xiàn)在的能力有限,但等到我有了更大的力量時,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了。誰說草根就不能做公益啦?”在與譚伊玲網(wǎng)上聊天的時候,記者發(fā)現(xiàn)了她的QQ簽名上的一段話,“蝸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頂端,它眼中看到的世界,它收獲的成就,跟雄鷹是一模一樣的”。
譚伊玲(左)幫助小毅工做腿部鍛煉(6月25日攝)。新華社發(fā)(萬象 攝)
譚伊玲(后)與小毅工(左)和妹妹在地上玩耍(6月25日攝)。新華社發(fā)(萬象 攝)
譚伊玲(左)和小毅工在院子里進行輪椅比賽(6月25日攝)。新華社發(fā)(萬象 攝)
小花關愛之家的孩子黨天翔(右)把譚伊玲從公交站接回家(6月25日攝)。新華社發(fā)(萬象 攝)
地鐵工作人員用爬樓機幫助譚伊玲換乘地鐵(6月25日攝)。新華社發(fā)(萬象 攝)
譚伊玲望著城鐵窗外的風景(6月25日攝)。新華社發(fā)(萬象 攝)
(責任編輯:李明俐)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第1樓 廣東省廣州市2011-08-29 22:20:23 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