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3-08 17:25 | 來源:湖北文明網(wǎng) 2024年03月05日 | 查看:16059次
生活有很多種選擇。
2016年,左腿殘疾的方丹,拄著單拐開起了宜城市第一家愛心粥鋪。那一年,她35歲,上有老、下有小,收入微薄。
孤燈為伴,夜色相隨。8年來,她每天風雨無阻。在她的感召下,30多名志愿者先后加入,為孤寡老人、環(huán)衛(wèi)工人送出免費早餐7萬余份,資助6名困難學生圓夢大學。大伙親切稱她“單拐粥嫂”。
有人笑她“傻”,自己都已經(jīng)很苦了,還去幫助別人。
她卻說,能幫助他人,生活就是甜的。
她最喜歡泰戈爾的一首詩——《用生命影響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風雨無阻 每天為40人做早餐
2月24日凌晨5時,宜城市小河鎮(zhèn)朱市社區(qū)小朱路上,愛心粥鋪的燈準時亮起,大廳正中央,雷鋒畫像格外顯眼。
上水、淘米、蒸饃……方丹單手拄著拐杖,熟練地操作起來。不一會,廚房里升騰起陣陣香氣。
早餐和往常一樣,是一碗熱粥、兩個饅頭、兩樣小菜。當天是元宵節(jié),趕來幫忙的10多名志愿者,特地煮了餃子和湯圓。
室外,寒風刺骨;室內(nèi),熱氣騰騰。來吃早餐的40位老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7時30分,方丹騎上三輪車,出發(fā)為朱市老街的5名獨居老人送餐。飛雪“洗臉”,寒風刮面,積雪上留下一道道車轍。
“是方丹來了吧?”聽見拄拐聲,91歲的失明老人趙光娥顫顫巍巍挪著步子到門口來迎接,“‘傻’姑娘,外面下大雪,你的腿不好,要是摔傷了多遭罪!”
家住隔壁的李玉秀老人,平時總是第一個到愛心粥鋪喝粥。看見方丹來,她掙扎著起身,拖來板凳。
2月初,李玉秀連續(xù)兩天沒來粥鋪。方丹打聽得知——老人不慎摔傷了。她立即送去做好的飯菜。擔心大雪封路,她還專門為老人準備了3天的食物。
開設(shè)愛心粥鋪以來,方丹每天凌晨起床,忙里忙外,招待約40人就餐。
三次搬遷 只為心中的那道亮光
一歲時,方丹的左腿不幸燒傷被截肢。
讀初中時,她每天要比同學們早起2個小時,拄拐步行十多里路去上學。
1997年深秋的一個傍晚,方丹背著書包回家時,距家還有七八里路,天色已暗。一名開車的年輕人“順路”將她帶回了家。
“把我送到家后,他卻調(diào)轉(zhuǎn)車頭開了好遠。”方丹明白,這是陌生人專程送她。
后來,方丹學藝3年,在朱市社區(qū)街邊開起一間裁縫鋪。有了微薄的收入,她開始想著如何幫助別人。
2016年,她得知環(huán)衛(wèi)工人早上有時餓著肚子掃馬路,便和朋友在市區(qū)五條路開辦了第一家愛心粥鋪。
由于粥鋪距離住處較遠,夏天,她凌晨3點鐘起床,騎車50多分鐘從家里趕往市區(qū);冬天,干脆晚上住在粥鋪。
有天凌晨,她騎電動車在路上出車禍摔傷了右腿。
“粥鋪不干了行不行!你這條腿萬一再折了,以后怎么辦?”看到受傷的方丹后,一向溫和的丈夫發(fā)了火。
方丹“妥協(xié)”了。2017年,她將愛心粥鋪遷到了家附近。在這里,很多挑擔賣菜的老人,和環(huán)衛(wèi)工人一樣,舍不得吃早餐。
后來為節(jié)省房租,方丹又兩次搬遷粥鋪。最后,干脆將自家一樓的廳堂騰出來做愛心粥鋪。
委屈流淚 毅然堅持走下去
“天下竟有免費的早餐?”愛心粥鋪開到社區(qū),村民議論紛紛。
有人嘲諷,“她家那個條件,哪開得起免費粥鋪?”
有人質(zhì)疑,“肯定是拿了機構(gòu)工資的,不然誰有這么好心?”
一次打飯時,老人們擠在鍋前,方丹上前勸阻:“老人家,排一下隊,小心燙傷了。”
“就你管得多,拿了工資,態(tài)度還這么不好?”就餐老人馮應(yīng)蘭嘟囔了一句。
方丹的眼眶一下子就紅了。
老人們不理解,家人也反對。
“家里一年收入就兩三萬元,開粥鋪就要用掉上萬元,日子還過不過!”在外打零工的丈夫很是不解。
夜深人靜時,方丹流淚了。生活的苦難她從不害怕,但家人和老人們的不理解,讓她十分委屈?!跋脒^放棄,但想起幫過自己的人,還是決定堅持下去?!?/p>
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對粥鋪卻大方。缺冰箱,從家里搬;沒蔬菜,上山采、自己種;衣服破了,借裁縫店的便利,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穿。
好不容易回趟娘家,她卻因放不下粥鋪連夜趕回。母親一邊紅著眼“抱怨”,一邊給她往電動車上搬黃瓜、塞青菜。
慢慢地,老人們理解了,免費早餐是方丹和志愿者們給的;家人的心也融化了,丈夫和兒子心疼她,主動來幫忙。
愛心傳遞 30余名追“丹”者接力
“單拐粥嫂”的愛心故事傳開,越來越多的人被感召。
72歲的就餐老人李新樂主動申請成為志愿者中的一員。煮粥、刷碗、拖地,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
馮應(yīng)蘭老人既欽佩又感動,主動捐出60斤南瓜,動員二兒媳也加入進來。
發(fā)現(xiàn)有些老人手抖端不穩(wěn)熱粥,志愿者蔡錢錢自費購買了30多個保溫桶。
在電子廠上班的彭靜靜,每個月都會掏一兩百元幫粥鋪買米買菜。如今,她家上到54歲的母親,下到8歲的兒子,一家6口都成了愛心粥鋪的志愿者。
如今,粥鋪的志愿者已經(jīng)達到30多人。愛心,不斷向社會傳遞。
2023年,在政府部門幫助下,朱市愛心粥服務(wù)站注冊成為民辦非企業(yè)單位。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伸出幫扶之手。
“鄒光纖捐贈10斤土豆,徐正榮捐贈一臺和面機……”記錄本上,每一筆愛心都被清晰記錄、定期公示。
綠豆粥降暑,紅棗粥補血,紫薯粥益氣,南瓜粥健脾……一年四季變著花樣做,規(guī)范運營后,方丹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讓老人吃得更好。
“等我干不動的時候,希望愛心粥鋪像把小火炬,繼續(xù)傳遞下去?!狈降た粗萃?,3名身著紅馬甲的年輕人,正拿著掃帚和鐵鍬,鏟除地面積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王欣 吳宇睿 通訊員 李鋒)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