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11-13 19:23 | 來源:浙江文明網(wǎng) 2017年01月17日 17:01:58 | 查看:452次
陳安國,男,1954年1月出生,鄞州區(qū)橫溪鎮(zhèn)金溪村人。從2012年起,陳安國就致力于義務(wù)維護(hù)亭溪嶺、松石嶺等健身古道,不論酷暑寒冬,他都會背著一個小土箕上山,默默地修補(bǔ)著道路上的坑洞。5年來,他在附近幾條古道上走了上千趟,填補(bǔ)了上萬個坑洞。在為古道“美容”的同時,他自己也成為了古道上最美麗的風(fēng)景線。2015年,新藍(lán)網(wǎng)“最美浙江人”欄目報道了他的事跡。
一、“路見不平”我來補(bǔ)
陳安國以前是鄞州建筑公司一名普通的腳手架工人,退休后回到老家,住在了亭溪嶺山腳下。亭溪嶺是一條用鵝卵石和小石塊鋪就的古道,也是寧波最為“繁忙”的健身古道之一?!奥犝f阿拉橫溪古道很出名,尤其是亭溪嶺,我也是來湊熱鬧的?!?012年的一天,陳安國到亭溪嶺登山。一趟走下來,他有三個體會,亭溪嶺上的風(fēng)景很美,游客很多,但古道地面破損也很嚴(yán)重。好些地方的鵝卵石已經(jīng)剝落,泥土被鏟起,留下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坑洞,有些地方石塊雖沒有剝落,但已經(jīng)松動,下坡時不小心踩到很是危險。
曾是建筑工人的陳安國決心為身邊的古道做點事情,當(dāng)天下午,陳安國回家收拾幾件簡單的工具便上山來修路,仔細(xì)一數(shù),全長1.6公里的山路上有大小坑洞200多個。于是一天接著一天,只要天不下雨,陳安國幾乎每天都要上山兩趟,第一趟是登山健身,第二趟則是專程來修路的。他隨身背了一個小土箕,里頭有小鋤頭、榔頭和一副粗布手套,一直忙碌在亭溪嶺上。
二、我會一直修下去
亭溪嶺上的坑洞漸漸少了后,陳安國又聽說松石嶺也跟亭溪嶺一樣熱鬧,每周便抽一天轉(zhuǎn)戰(zhàn)那里。兩年多來,陳安國平均每周上山3到5天,有時候上午來一趟,遇到大的坑洞下午還得來“加班”。陳安國修路的工具很簡單:一個小榔頭、一把小鋤頭,還有一個用油壺剪成的畚箕。哪里缺了石塊,他就去路邊的竹林里挑石頭:“得選一面平整的,平整的一面朝上,才不會硌到腳。”修路也是個技術(shù)活。陳安國非常細(xì)心,“用泥土抹平時,不能留一絲縫隙。不然這石頭就像松了的牙齒容易掉下來一般,很快又會出現(xiàn)坑洞?!遍L年的修路讓他的手指粗糙得像樹根,布滿了老繭。
修路時間長了,古道上來來往往的人都認(rèn)識了陳安國。經(jīng)常有人駐足,熟練地跟他打著招呼:“陳師傅,又來了??!”離開時,又飄下了一句話:“真是個好人??!”也有人心疼他:“都60多歲的人了,可別累壞了身子骨?!标惏矅χf:“不累,不累?!?/p>
截止目前,陳安國已上山免費修路近千次,修過的大小坑洞不計其數(shù)。舊的坑洞補(bǔ)好了,新的又會冒出來。這修古道的活兒似乎沒有盡頭。陳安國倒也不急,“我會一直修到我修不動的那一天。大伙走平穩(wěn)了,我也安心。就算是為社會做點小貢獻(xiàn)?!?/p>
如今,故事還在繼續(xù)……老人說,他會一直修下去,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修不動了。一條悠悠古道,一位六旬老人,一段默默的時光,就這么演繹著一個“古道熱腸”的動人故事。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