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6-09 17:19 | 來源:遼沈晚報 2022年6月8日 第09版 | 查看:1127次
雷鋒像,陪伴了喬安山60年。本報記者 孫海濤 攝
本報記者 王 坤
“雷鋒爺爺,我有個好消息向您匯報,咱們家‘最美家庭’事跡面向全國發(fā)布了,您一定很開心吧……”5月15日,喬安山的孫女喬婷嬌給雷鋒寫了一封信。
“一事之前想雷鋒,一事之中做雷鋒,一事之后比雷鋒,一生一世學雷鋒。”喬婷嬌從有記憶開始就無數(shù)次地聽到這句話,這是她家的家訓。
喬安山是雷鋒的戰(zhàn)友,雷鋒是他的班長。雷鋒離開了60年,喬安山一家人想了雷鋒60年,學了雷鋒60年。
在5月15日國際家庭日來臨之際,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lián)向全社會公開發(fā)布10戶2022年“最美家庭”先進事跡,喬安山家庭入選,這一天剛好是喬安山81歲的生日。
兩天后,記者走進位于撫順市順城區(qū)一棟居民樓里喬安山的家,臥室、書房、客廳,觸目所及都是雷鋒。喬安山的床頭柜上擺的是雷鋒銅像,書柜里裝的是有關(guān)雷鋒的書籍,墻上掛的是他與雷鋒生前的合影照片,柜子上放的是喬安山一家人宣講雷鋒精神的證書和獎?wù)隆?/p>
喬家人念茲在茲的是雷鋒,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雷鋒從未離開。
喬安山
最好的懷念是活成他的樣子
“老班長,我和老伴兒響應(yīng)國家號召,帶頭打疫苗,我們還動員身邊老人一起打。有的老人有顧慮,我倆就鼓勵他們不要怕?!?br/>
“老班長,今天,前樓有兩位鄰居吵起來了,住在樓上那家在陽臺曬被子遮擋樓下的光線。我和老伴兒去勸架了,這么多年,我倆見到事就得管,我們這么做,您一定支持吧?!?/p>
每逢遇到大事小情,喬安山都會跟床頭的雷鋒銅像說會兒話,他知道雷鋒肯定聽得到。
一如他與雷鋒朝夕相處的兩年零八個月中,他習慣了向雷鋒匯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喬安山是雷鋒的戰(zhàn)友,1959年底,他們在鞍鋼相識。1960年1月,他們同時入伍,被分到一個汽車班,他倆住一間宿舍,開一輛運輸車。雷鋒長喬安山1歲,是他的班長。
“雷鋒生前就是我學習的榜樣?!眴贪采秸f,雷鋒給他買文具,教他文化,替他讀寫家信。
“雷鋒在給我讀家信時知道我家里窮,默默以我的名義給我家里匯錢,那時我們生活費每月才6塊錢?!碧崞鹄卒h,喬安山眼里含淚。
雷鋒送大娘回家,幫扶困難兒童,幫大嫂買車票,一件件、一樁樁寫在雷鋒日記里的點滴往事,會經(jīng)常浮現(xiàn)在喬安山的腦海里,也時常走進他的夢里。
喬安山也想做像雷鋒一樣的人。他坐火車去營口送信,一路上,他把車廂清掃干凈,看見大娘沒棉衣,就把自己的棉衣送給大娘。
最好的懷念莫過于“活成雷鋒的樣子”。
60年里,喬安山活在對雷鋒的懷念中,活在學習、踐行雷鋒精神的日子里。雷鋒生前所信仰和追尋的價值觀,也成為他生命航程里的精神坐標。
“我做每一件事之前,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他——如果老班長在,他會怎么做?”喬安山說。
救火、無償獻血、送迷路孩子回家、照顧孤寡老人、給災(zāi)區(qū)和希望工程捐款,只要喬安山碰到了,他都會“搭把手”。
1966年,喬安山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機械部第五建筑公司,后又到鐵嶺運輸公司車隊當了一名司機。之后,他擺過地攤兒,也跑過運輸。不管日子過得如何清苦,喬安山堅守著自己的底線,他把雷鋒當作他為人處世的一面鏡子。
“做好人、做好事,這樣的人錯不了。”張淑芹比喬安山小5歲,她十幾歲時就仰慕雷鋒,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得知喬安山是雷鋒生前戰(zhàn)友,想都沒想就嫁給了他。
婚后不久,喬安山所在單位蓋了個筒子樓,分給他家一套38平方米的一室一廳。房子還沒住進去,他們夫妻倆就和鄰居調(diào)換了兩回。第一回是老張家分了把山的一樓,嫌位置不好,喬安山把自家二樓中間位置讓給他家??;第二回是老閆家的大兒子要結(jié)婚,人多房間不夠住,按當時政策,把山位置可以在樓邊蓋個“偏廈子”,于是,喬安山又和老閆家換了一回。
張淑芹對喬安山做好事從來不說“不”。
有一年,一個外地來鐵嶺販賣茶葉的商人要給客戶送貨,一時找不到裝卸工,喬安山看見了,叫來侄子幫著裝貨。茶商要給錢,看到喬安山說啥也不要,感慨地說:“我咋看你和雷鋒一樣呢,做好事啥也不圖?!边^了些日子,喬安山收到了一批郵寄來的茶葉,隨后接到了茶商的電話:“喬師傅,你賣茶葉吧,能多收入點。上貨你不用先拿錢,賣不出去,你再給我退回來。信得著你,因為你做人像雷鋒。”
一輩子安于清貧,一輩子做好事不留名。人們眼中那個樂于助人的喬安山是一名客車駕駛員、貨車司機、市場里擺攤兒的大叔,也是現(xiàn)實版的“活雷鋒”。
直到1996年,以喬安山為原型的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在全國公映,喬安山是雷鋒生前戰(zhàn)友的事才被人們知曉。
電影創(chuàng)作時,劇組來征求喬安山的意見。讓喬安山同意“出山”的理由是導演王興東的一番話:“你一個人學雷鋒還不夠,要帶動全社會一起學雷鋒。”
電影喚醒了人們共同的記憶,時代需要雷鋒精神。打那以后,喬安山走上宣講雷鋒精神之路,號召人們一起學雷鋒、做雷鋒。
此后的25年時間里,喬安山到全國各地義務(wù)宣講雷鋒故事、作學雷鋒報告4000多場,被160所院校聘為校外輔導員。他宣講雷鋒精神的同時還不忘扶貧幫困,捐資10萬多元。
“宣傳雷鋒可以,但以雷鋒名義宣傳自己或者為自己謀利的事堅決不做?!边@是喬安山宣講雷鋒精神的底線。
上世紀90年代初,為更好傳播雷鋒精神,撫順市委、市政府把喬安山接到撫順,分給他家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喬家人生活條件好轉(zhuǎn)后,貸款買了商品房,將這套住房退還給了國家。
一次去企業(yè)宣講,看到會場的橫幅寫著“學習喬安山先進事跡報告會”,喬安山堅決要求撤換,他說,“我是普通人,我的事跡沒法和雷鋒比,請你們改成‘雷鋒事跡報告會’?!庇衅髽I(yè)請喬安山幫助宣傳,同意給喬安山家人解決一套別墅并每月支付1萬元工資,喬安山拒絕了。“我只學雷鋒、做雷鋒,宣講雷鋒、為雷鋒代言。”喬安山說。
喬偉
喬兵
從父親手中接過雷鋒的槍
“接過雷鋒的槍,雷鋒是我們的好榜樣,接過雷鋒的槍,千萬個雷鋒在成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歌曲《接過雷鋒的槍》在神州大地唱響,喬安山的兒子喬偉和喬兵在“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熱潮中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
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幸運的是,喬偉和喬兵更早、更近距離地認識雷鋒、走進雷鋒?!拔矣洃浿羞@張父親與雷鋒的合影照,就鑲在我家鏡框最中間位置?!眴虃バ闹械睦卒h,不僅是模范人物,更是他的親人。
“先做人再做事。”喬偉坦言,小時候聽父親講雷鋒故事不能和父親一樣感同身受,但父親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
“爸,你咋自己走回來了,咱家自行車呢?”“遇見一個買年貨的,拿的東西太多了,我就把自行車借給人家了?!?/p>
“爸,大雪天去黑龍江送物資,公司為啥只派您去?”“爸是雷鋒班戰(zhàn)士,這點事兒難不倒爸?!?/p>
在無數(shù)次這樣的父子對話中,喬偉和喬兵逐漸對雷鋒精神有了更真切的認識。
言傳莫過于身教,“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上世紀80年代末,開貨車的喬安山一家四口仍擠在38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喬偉想替父親多分擔些,初中畢業(yè)后四處打零工,后到一家軸承廠工作,業(yè)余時間蹬三輪車送貨。看身邊年輕人流行穿軍大衣,喬偉攢錢也買了一件。嶄新的軍大衣穿在身上,他蹬三輪車更賣力了,所有的辛酸與疲憊都拋在了腦后。大衣還沒穿上幾天,喬偉在街上遇到一名外地貨車司機,因為沒穿冬棉衣,渾身凍得發(fā)抖。喬偉將車停穩(wěn),走到那人跟前,把大衣脫下來披在那人身上,自己哆里哆嗦地回了家。
還有一年夏天,喬偉騎著三輪車送冰棍,看到一輛小轎車翻進溝里,他毫不猶豫跳了進去,把一家三口從車里拽了出來。
“我也沒刻意做好事,碰到了,咋能裝作看不見呢。”喬偉說,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他每次做好事都收獲了別人的感動和自己內(nèi)心的滿足。
喬兵初中畢業(yè)報名參軍,退伍后到工廠工作。他看到鄰居劉大娘的兒女不在身邊,生活不方便,每次下班后就替老人買菜,幫老人收拾衛(wèi)生,倒垃圾。
喬家人也有不被理解的時候。有一年,喬安山開車從沈陽返回鐵嶺的路上,救了一位被車撞倒的老人,并把老人送到醫(yī)院,墊付了住院押金。可是他找到老人兒女后,不但沒聽到一句感謝的話,還被對方一口咬定他就是肇事者,要求賠償近萬元醫(yī)療費,喬安山百口莫辯。
尋找肇事者的日子,喬安山內(nèi)心無比煎熬。他來到雷鋒墓前,向老班長傾訴衷腸:“老班長,這個時代真的就不相信雷鋒精神了嗎?我不管別人信不信,我信,有人跌倒了,就需要有人扶、敢去扶?!?/p>
喬偉和喬兵看著父親整日悶悶不樂,晚飯時心疼地勸父親。
“爸,咱是不是多余管閑事?”
“碰到了,咋能見死不救?!?/p>
“爸,改革開放了,咱不能是過去的活法了,你看家家戶戶一門心思忙著賺錢呢,咱學雷鋒,跟不上時代了?!?/p>
聽到這話,喬安山放下碗筷,飯桌上開了家庭會議。他從和雷鋒做工友講起,講雷鋒助人為樂的故事,講雷鋒無私奉獻的往事。喬安山說,雷鋒做過數(shù)不清的好事,是因為雷鋒愛黨、愛國家、愛人民,改革開放能讓家家戶戶富起來,這也是雷鋒希望的,越是改革開放,越需要雷鋒精神。
喬安山立下家規(guī):“一事之前想雷鋒,一事之中做雷鋒,一事之后比雷鋒,一生一世學雷鋒?!?/p>
不久后,喬偉在路上遇到一個臨產(chǎn)的孕婦,周圍人都怕惹麻煩,不敢上前幫忙,喬偉沒有一絲猶豫,騎三輪車就把孕婦送到了醫(yī)院。
上世紀90年代末,喬偉和喬兵相繼下崗。有人直接勸兄弟倆:“老爺子宣講雷鋒,認識的人多,跟誰打個招呼,都能給個面子,干點什么都能發(fā)財?!眴虃ズ蛦瘫鴪詻Q回絕:我們不能讓人戳脊梁骨,我們有手有腳,自己創(chuàng)業(yè)。喬偉夫婦在農(nóng)貿(mào)市場擺茶葉攤兒,喬兵在鐵嶺火車站附近租房子開飯館。
一家人,一個帶一個,一件接一件,不知不覺中,把做好事當成習慣、變成家風。
第二代從喬安山手中“接過雷鋒的槍”。
喬婷嬌
喬廷路
讀懂了雷鋒也讀懂了爺爺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站在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紀念館,喬婷嬌聲情并茂地講解雷鋒的故事:“這是雷鋒1958年6月7日寫于團山湖農(nóng)場的日記,闡述了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延續(xù),而在于閃光?!?/p>
每一次講解雷鋒,喬婷嬌都經(jīng)歷一次靈魂的洗禮,也讓她更深刻地認識雷鋒、理解雷鋒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
喬婷嬌和堂哥喬廷路都是90后。喬安山說:“雷鋒班有8名戰(zhàn)士,咱們?nèi)椰F(xiàn)在剛好8口人,一個家庭版的‘雷鋒班’?!?/p>
當年喬安山把一本《雷鋒日記》送給喬偉當作結(jié)婚禮物。孫子、孫女出生的時候,喬安山買來新版《雷鋒日記》作為送給他們的見面禮。
“我還不認字的時候,爺爺就抱著我讀《雷鋒日記》,他給我講許許多多雷鋒爺爺?shù)墓适隆!痹趩替脣傻挠洃浝铮麄兗視裢薜姆绞绞侵v雷鋒故事、背《雷鋒日記》。
喬婷嬌看到,爺爺除了上班外,總要去幫助別人做好事,退休后更是閑不住,到處去作報告、宣講雷鋒事跡。爺爺去過300多個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直到有一天,他在臺上累倒了。那是2009年3月4日,喬安山在宣講雷鋒時突發(fā)腦溢血,因搶救及時才脫離生命危險。
“在醫(yī)院,爺爺說話很吃力,他拉著我的手,反復地說‘3月5號’,我明白了,爺爺是在告訴我,他心里放不下雷鋒。”喬婷嬌說。
喬婷嬌讀大學一年級時,毅然報名參軍。她看到入伍通知書,把好消息第一時間告訴了爺爺,喬安山聽聞老淚縱橫。
2009年12月18日,雷鋒生日這一天,喬安山把喬婷嬌送到雷鋒生前所在團。他來到雷鋒塑像前,眼含熱淚地說:“老班長,我又來看你了,過去我總擔心有一天我走不動了,不能再講你的故事了,今天,我把孫女送來了,團里安排她當雷鋒紀念館的解說員,接我的班?!?/p>
望著那一張張照片,看著那一件件文物,爺爺給她講過的雷鋒故事一個個都鮮活起來,爺爺一輩子學雷鋒、做雷鋒,一次次善舉也生動起來。
“我讀懂了雷鋒,也讀懂了爺爺?!眴替脣烧f,她要接續(xù)走好雷鋒路。
喬婷嬌從部隊退伍后,恰好清華大學正在組織一個學雷鋒項目,她應(yīng)聘成功。在清華園里,她策劃組織清華學子為留守兒童編輯《雷鋒少年》印刷品,帶領(lǐng)清華學子重走雷鋒路。
2019年,遼寧省在撫順成立雷鋒學院,喬婷嬌返回家鄉(xiāng),在雷鋒學院承擔對外聯(lián)絡(luò)工作。
“為什么要回來,清華不是很好嗎?”很多人這樣問喬婷嬌。她回答,“撫順是雷鋒的第二故鄉(xiāng),雷鋒是我的家人,我更愿意回到家鄉(xiāng)守著親人、宣講雷鋒?!?/p>
幾年來,喬婷嬌被全國十幾所學校聘為校外輔導員,到全國26個省市作學雷鋒報告1200場,協(xié)助廣東省惠州市等地成立學雷鋒志愿者團隊;個人捐款3萬多元,獻血3000毫升,社會各界稱贊她是“第三代雷鋒傳人”。
山東泰安“好媽媽”王玉萍給張淑芹打來視頻電話,說她身體很好,請老人家放心。因為10年前喬婷嬌的一次救助,王玉萍與喬安山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我雖然失去了自己的女兒,但我收獲了婷嬌女兒般的溫暖,更收獲了社會上太多好心人的無私大愛?!蓖跤衿颊f。
2012年,喬婷嬌在新聞里了解到,山東泰安一名心臟不健全的女孩,在短暫的21年生命里,為白血病患兒募捐,資助盲童,為社會奉獻愛心。女孩去世后,她的母親王玉萍遵其遺愿代為捐獻了眼角膜。后來,王玉萍不幸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看到報道后,喬婷嬌深受觸動,她不僅自己捐了款,還聯(lián)合一家網(wǎng)站發(fā)起救助“好媽媽”行動。
“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眴掏⒙钒牙卒h爺爺?shù)脑捓斡浽谛模⒆銔徫粚W雷鋒。他多次獲得“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成為單位里的“學雷鋒標兵”。
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雷鋒精神被喬安山的第三代傳承、發(fā)揚。
記者手記
做雷鋒精神的種子
王 坤
離開喬安山的家,行走在返程的路上,喬安山家三代人60年里的點點滴滴過電影般地在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我被這一家三代學習、踐行雷鋒精神的生動事跡感動著,更被他們的執(zhí)著堅守深深觸動。
從一個人學雷鋒、做雷鋒到一家人行小善、聚大善,從宣講雷鋒故事到傳播雷鋒精神,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做好人好事”到創(chuàng)新形式詮釋雷鋒精神的新時代內(nèi)涵,透過喬家人的60年,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雷鋒精神所孕育的巨大精神力量。
喬家三代人雖對雷鋒精神的理解不同,學雷鋒、做雷鋒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在他們血脈里流淌著的對雷鋒的敬仰、對真善美的追尋是相同的。
事實上,雷鋒從未走出我們的精神世界,雷鋒精神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培養(yǎng)了我們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和進取的銳氣。
作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符號,“雷鋒”從個體走向集體、走向社會。在新時代,雷鋒式的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先進人物等層出不窮,雷鋒般的好人好事不斷上演,“雷鋒班”的隊伍越來越大。據(jù)統(tǒng)計,隨著我省學雷鋒志愿服務(wù)常態(tài)化、制度化建設(shè)的持續(xù)推進,截至今年3月,全省志愿服務(wù)團隊超過3.5萬支,實名注冊志愿者達712萬人,較2013年底統(tǒng)計的245萬人增加191%。
雷鋒精神是一把永不熄滅的火炬,薪火相傳。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雷鋒精神的種子,把雷鋒精神播灑在祖國大地上。
圖說
最美家庭
在5月15日國際家庭日來臨之際,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lián)向全社會公開發(fā)布10戶2022年“最美家庭”先進事跡。倪伯蒼、秦亮、陳曉冬、勉莉莎、喬安山、劉軍、馬學仁、顧旭昌、蔡學嶺、江來柱10戶家庭光榮入選。在喬安山家庭的事跡介紹中說:“多年來,他帶領(lǐng)一家人走雷鋒沒有走完的路,做雷鋒沒有做完的事,用實際行動延續(xù)著雷鋒的‘生命’。”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