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3-12-17 08:52 | 來源:中國江蘇網(wǎng) 2012-03-23 09:18:18 | 查看:2339次
初見張悍華,一件煙灰色大衣,時尚的鴨舌帽,身子骨硬朗,怎么看都不像82歲的高齡老人。而對17年來為長眠陵園的革命烈士掃墳、守墓,老人看得平淡:“我是一名黨員,又是一名受黨教育多年的老教師,自己這點苦、這點累,比起烈士拋頭顱、灑熱血,又算得了什么呢?”
打開塵封的記憶——71年前,張悍華親眼目睹了那場激烈、殘酷的戰(zhàn)斗,又與父輩們一起,悄悄在村旁埋葬了犧牲的戰(zhàn)士。
“那是1941年的農(nóng)歷臘月二十五,八路軍黃河支隊特務連在張堤口村遭到日軍圍攻。戰(zhàn)士們經(jīng)過十幾個小時的奮力抵抗,最終突圍出去48人,其余72人全部壯烈犧牲?!睆埡啡A說,當時自個兒雖說只有11歲,透過指縫,還是看到老百姓痛哭的場景,“現(xiàn)在,一閉上眼睛,那個戰(zhàn)斗場面還時常浮現(xiàn)在眼前?!?/p>
1967年,沛縣鴛樓革命烈士陵園建成,那場戰(zhàn)斗中犧牲的烈士遺骨遷至陵園。也就是從那一年起,無論身在何地,每年的清明節(jié),張悍華都要早早來到烈士墓前,向烈士紀念碑三鞠躬,對烈士們說一句“我來看你們了”,然后,久久地站立在碑前。
與烈士陵園真正結(jié)緣,是在199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退休在家的張悍華得知烈士陵園缺人管理,就主動請纓,愿意義務守護英靈——自己的家,距陵園2里多路,每天來看看烈士們,清理雜草、看護陵園“不是多大多累的事,而是自己希望做的事”。
17年來,他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天8點之前趕到烈士陵園,打掃衛(wèi)生,管理花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擴建前的烈士陵園,地勢低洼。每年雨季,烈士陵園內(nèi)常有大量積水排不出去,園內(nèi)許多花草植被就會遭到破壞,張悍華總是從家里帶東西來修補。上世紀90年代,每個月只拿200多元退休工資,可是他一年要為陵園花去近千元。他說,“我愛這里,一來到這里,心情就會出奇地平靜?!?/p>
采訪時,張悍華帶記者來到陵園最高點。向周邊望去,一條長約60米的青石坡道直通烈士紀念碑,兩側(cè)松柏掩映,西面緊鄰著一所中學。
“1958年,我從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到張寨中學任教,從那以后就沒離開教師崗位,直到退休?!睆埡啡A說,搞了一輩子的教育工作,最放心不下兩件事,一個是教育,一個就是在這里長眠的烈士們?!坝性S多人表示不理解,我的孩子們也說,一個體體面面的退休校長,為啥去給人家看陵? ”對他人的異樣眼光從不辯解,他始終覺得,“這些事情,我自己愿意去做,做了,心里覺得踏實?!痹诓稍L中,老人也反復地這么說。
(責任編輯:楊曉均)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