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4-19 21:30 | 來源:寧波日報 2021年09月14日 第B1版 | 查看:1217次
鼓樓
與昔日城門相關(guān)的遺存
沈瀟瀟/文 唐嚴/攝
一
有唐一代,明州刺史自首任秦昌舜至末任黃晟,無論是宋《寶慶四明志》明文所載為23位,還是有人考證認為有60余位,經(jīng)過千余年大浪淘沙,至今仍讓人懷想其政聲的,為數(shù)總是寥寥——歷史無情,也有情。
其中,唐長慶元年(821年)上任的韓察算得上讓人惦記的一個。至少在這紀念寧波三江口建城1200年之際。
韓刺史出身不凡,爺爺韓滉是唐德宗時的宰相,若不再往上追溯家世,他至少是位貨真價實的“官三代”。他還是位詩人,《全唐詩》選有他的一首詩。詩為他任職太原節(jié)度判官時所作,曰:“公府政多暇,思與仁智全。為山想巖穴,引水聽潺湲。軒冕跡自逸,塵俗無由牽。蒼生方矚望,詎得賦歸田?!笨雌饋硎且晃恍赜小霸娕c遠方”的官人。同時代的詩友元稹稱其“久于吏職,皆著能名”。
長慶元年,剛剛登基的新皇帝穆宗李恒搞出了點大響動,唐朝和吐蕃“長慶會盟”一舉成功,雙方立誓“和同為一家”。同年,韓刺史赴明州,上任伊始,據(jù)說也搞出了對明州來說不算小的響動:他以明州州治小溪(今海曙區(qū)鄞江鎮(zhèn)一帶)“地形卑隘”為由,說動頂頭上司浙東觀察使薛戎,向朝廷奏請移州治至三江口一帶(即今寧波中心城區(qū)),并得到了朝廷恩準。宋代寧波地方志首開其說,以后方志因循此說。但在最近10年中,對鄞江鎮(zhèn)一帶持續(xù)調(diào)查、勘探、試掘和遙感考古,卻不曾發(fā)現(xiàn)單純的唐代以及更早時代的文化堆積層,更無任何城址跡象。另有學(xué)者在研究分析當(dāng)時鄞江一帶地理環(huán)境和水利條件后認為,在唐大和七年(833年)它山堰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設(shè)施建成投用之前,那里不適合縣治、州治這樣的人群聚居。寧波區(qū)域的其他多項考古成果也證實,句章古城因戰(zhàn)亂廢棄后,寧波先民直接遷徙到了三江口,其間沒有小溪古城的過渡。這一觀點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韓刺史出生于長安京兆,見慣了北方高墻碩城,所以他到明州后的第一項實務(wù)就是馬不停蹄地發(fā)起修筑子城。
參照志書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子城周長不到今制的1400米,其范圍及走向大體與今之中山路—蔡家巷—公園路—呼童街—中山路這一閉環(huán)重合,共設(shè)東、西、南、北四門。這時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shè)明州,已過去80多年,堂堂明州終于有了一座城,雖然只是供官員及眷屬辦公、居住的內(nèi)城。
另有學(xué)者認為,早在東晉隆安四年(400年),東征將軍兼會稽太守劉牢之在今海曙區(qū)筱墻巷一帶筑過一圈筱墻(竹筋泥墻),以防孫恩起義軍侵犯。但當(dāng)時有墻無城,更無明州,不算。另外,比建明州子城早約200年,三江口曾是鄞州州治所在地,但鄞州僅曇花一現(xiàn)(621年-625年),那短短幾年里有州無城,也就只能忽略。如此,后人確定韓刺史建子城的821年為寧波建城之始,至今已1200年了。
二
繼韓刺史之后,黃晟刺史又是一位建城大功臣。與韓刺史的顯赫身世相反,黃刺史是土生土長的鄮縣(今鄞州區(qū)姜山鎮(zhèn)上張村)草根出身,當(dāng)年曾應(yīng)募于鄮縣望海鎮(zhèn)(今鎮(zhèn)海、北侖區(qū)),雖武藝不錯,卻因身矮而名落孫山。這位在人生起跑線上摔了一跤的勵志青年毫不氣餒,后來的續(xù)跑相當(dāng)給力,因“募眾據(jù)平嘉埭”保境有功,被慧眼識珠的明州刺史羊僎招為平嘉埭輔將,率眾千余人。他帶著這支隊伍在后來的幾場保境平亂之戰(zhàn)中屢有建樹,被羊僎之后的刺史鐘季文提攜為自己的副將,地位僅次于鐘本人。唐景福元年(892年),鐘刺史逝世于任上。在烽火四起、社會劇烈動蕩的唐末,黃副將以保境安民為己任,當(dāng)仁不讓自攝明州刺史,給自顧不暇的朝廷來了個先斬后奏。黃刺史討平邊鄰割據(jù)勢力,贏得一片贊聲,有了足夠的話語權(quán),便再接再厲發(fā)起建造明州羅城。
羅城由北向東沿姚江筑城墻,西、南修整,貫通原有河道,使之成為護城河(西為今北斗河,南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填塞的沿靈橋路濠河),城墻沿河修筑。羅城周長約為今制的8公里,其范圍及走向大體與今之永豐路—望京路—長春路—靈橋路—東渡路—和義路—永豐路這一閉環(huán)重合,最多時設(shè)城門10座,分別為望京(朝京、迎恩)、甬水(長春)、鄞江、靈橋、來安、東渡、漁浦、鹽倉(下卸、和義)、達信和鄭堰(永豐);望京、甬水兩門另設(shè)水門。羅城城門至南宋時仍在使用的有7座,鄞江、漁浦、達信三門閉廢。元代時來安門閉廢。其后基本保持望京、長春、靈橋、東渡、和義、永豐6門格局。
兩位以建城留名青史的功勛刺史令我感慨。韓刺史是“官三代”,又是詩人雅士,黃刺史是敢作敢為的草根出身,兩人登上刺史之位的途徑也大相迥異,尤其是后者,堪稱時勢造英雄??磥?,能沿著梯子一級級上來,可以是能吏如韓刺史者,以沒有條件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火箭般躥上來的,也可以是能吏如黃刺史者。為官一任,能否做成事,做成好事,關(guān)鍵還在于是否有高尚情懷托底。從某種意義上說,韓刺史建了一座“筑城以衛(wèi)君”(供衙署辦公和官員及眷屬居?。┑膬?nèi)城,是起了個大早,得了個建城第一功臣之名;黃刺史建了一座“造郭以守民”(保境安民)的外城,晚是晚了一步,功應(yīng)不在韓刺史之下,贏得了當(dāng)時和后世的普遍好評。后人在《黃晟墓志銘》上鐫曰:“此郡先無羅城,郭民若野居。晟筑金湯壯其海嶠,絕外寇窺覦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碑?dāng)時各地的城墻多是夯土墻。黃刺史所建的明州羅城,卻是內(nèi)為夯土外以磚石包砌磚土的混合墻,比明州城略早幾年建成的杭州城,遲至南宋建都杭州(時改名臨安)后的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才在土墻外包磚,比明州城晚了約260年。這說明草根黃刺史具有超前的戰(zhàn)略眼光和大手筆,至少工匠精神杠杠的。
黃刺史并不止步于此,他又趁熱打鐵主持重建了靈現(xiàn)橋。靈現(xiàn)橋又稱東津浮橋,是當(dāng)時明州城重要的對外通道,為寧波城的又一位功臣應(yīng)彪刺史在長慶三年(823年)初建。據(jù)傳,當(dāng)年建橋時江流湍急,筑橋基時屢屢不順。此時天降暴雨,晴現(xiàn)彩虹。工匠們認為這是天示,在出現(xiàn)彩虹之處打下橋樁,連舟16艘,建橋成功,故取名靈現(xiàn)橋,即現(xiàn)在所稱靈橋。與靈現(xiàn)橋相連的沿江一帶街市因橋而成為明州最繁華區(qū)域,有詩曰:“巨艘帆檣高插天,桅樓簇簇見朝煙。江干昔日荒涼地,半畝如今值十千?!?/p>
但到黃刺史任上,靈現(xiàn)橋已嚴重破舊失修,黃刺史決定干脆拆了重建,使之更便捷、安全地溝通明州城與有悠久商貿(mào)傳統(tǒng)的鄮縣之境,方便兩岸人民和商人日益頻繁的交往。
重建靈現(xiàn)橋,來自黃刺史作為鄮縣人對商貿(mào)敏感的天賦,來自鄮縣人情系故土的情懷。宋太祖趙匡胤感于這位前朝官員的功德,不嫌多管閑事,賜黃晟謚號“江廈侯”。直到1936年,這座浮橋才被由德國西門子公司總承包、有中國工程師參與設(shè)計的新靈橋替代,至此它已在奉化江上挺立逾千年,為寧波城市繁榮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靈現(xiàn)橋是一條商貿(mào)的紐帶,也是寧波城市精神的一條臍帶。黃刺史乃草根武士出身,不像韓刺史那樣會寫詩作文,但他以新建羅城和重修靈橋的業(yè)績在明州大地上寫下了大美之詩!清代明州府衙門前有一副對聯(lián):“名郡冠東南,山連奉象,海環(huán)鎮(zhèn)定,江抱鄞慈,赫赫巖疆雄浙。循聲稽史冊,唐有黃羊,宋稱吳趙,明紹張蔡,巍巍芳躅想前賢?!鄙下?lián)寫明州地理,下聯(lián)記明州歷代有名的地方官?!疤朴悬S羊”中的黃就是黃晟,羊就是對黃晟有知遇之恩的羊僎。明州百姓感恩黃刺史,在姜山三圣廟、云龍?zhí)奠?、象山泗洲頭等地塑其像供奉,在秀水、奉化、姜山等建佽飛廟紀念。
韓刺史雖沒入列這副對聯(lián)中,卻也是一位令明州人民尊敬的功臣、能吏?!秾殤c四明志》還盛贊其筑城“功大而民不知役,費廣而用不厲民”。我猜想他的功和能來自于他的正:他一定是把自己身段放下來了,時常跑到建城工地現(xiàn)場督察,模樣就是個穿刺史服的匠人。這樣的刺史對一些人,如管事的吏、工頭,包括材料供應(yīng)商來說,是很可怕的。至于那些汗流浹背、兢兢業(yè)業(yè)的工匠,是用不著他多費心的。韓刺史如此埋頭于公務(wù),詩自然是沒工夫?qū)懥耍駝t也不會只有一首詩入選《全唐詩》。
明州“經(jīng)原緯隰,枕山臂江”,四明山、天臺山兩大山脈逶迤,姚江、奉化江匯成甬江奔騰入海,三江口實乃聚兩山三江精華之所在。
城和橋,前者巍峨后者飄逸,前者可固守如磐以安民,后者可便捷進出以交流,一座城市因此而活色生香,明州大地自此便呈氣象萬千。
三
但我們還不能忘了給這座城市留下另一印記的任侗刺史。任侗到任比韓刺史還早,在任期間勤政為民,大興水利,其中的大動作是在唐貞元九年(793年)“增修廣德湖”。廣德湖原為海水退后的潟湖,在漢代以前就已存在,自唐大歷八年(773年)鄞縣縣令儲仙舟修治之后,始名廣德湖。但到貞元年間,廣德湖已湮塞嚴重。任刺史一到任,第一要務(wù)就是對廣德湖“治而大之”,可謂抓住了民生牛鼻子和為政關(guān)鍵點。
廣德湖和東錢湖一西一東,是唐代明州的兩大水利命脈,既盡灌溉之利,又為明州城的水源所依。廣德湖又連通浙東運河,可謂與明州一域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休戚相關(guān)。
任刺史不僅對廣德湖“浚而廣之灌溉甚博”,還發(fā)起修筑當(dāng)時位于慈溪縣金川鄉(xiāng)(今慈城鎮(zhèn)北一帶)的云湖、仙雞湖。如今的慈城英雄湖水庫又掛上了云湖的標記牌,是對這位來自汾州的任刺史的最好紀念。
這里還得說一說另一位特殊的刺史孔戣。唐元和四年(809年),朝廷令明州增貢淡菜、蚶(奉蚶)各五斗。東海邊的奉化距西北地區(qū)的長安路途迢迢,奉蚶的保鮮要求又很高,數(shù)千里驛路程程傳送,根據(jù)當(dāng)時物流條件,并不比運送荔枝輕松,官民都苦不堪言。后人楊積芳仿唐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曾作《奉化貢蚶》詩云:“東海長安一線牽,百驛罷疲貢奉蚶。一騎黃塵天子笑,御廚捧出信海鮮?!笨状淌吩沃G議大夫,敢言直諫,指責(zé)時弊。元和十年(815年),孔刺史上奏朝廷,以“自海抵京師,道路役凡四十三萬人”為由,要求取消明州海鮮上貢。終于被朝廷接受,次年停貢明州海物。
正因有了這一出,今天有不少寧波人以為孔刺史是明州刺史。其實,這位孔子的第三十八世孫時任華州(今陜西省境內(nèi))刺史,明州歲貢的海物要經(jīng)過他的轄地,送貢品的接力長跑有他的一站一棒,他由此痛感時弊,在沿途各地這么多刺史中,唯有他向朝廷上奏罷貢,并終獲朝廷采納,從而解除了明州與多地的數(shù)萬民眾之苦。錯把孔戣當(dāng)成明州刺史,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只要對寧波作出了貢獻,寧波人就會記住他們,感恩他們。那么,孔戣就算是明州的一位“編外刺史”吧。
可惜沒消停幾年,元和十五年(820年),朝廷復(fù)令明州歲貢海味,并且進貢的奉蚶數(shù)量從原來的五斗增至一石五斗。這次接過孔戣罷貢接力棒的是唐代大詩人元稹。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結(jié)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詩詞成就巨大,與白居易齊名并稱為“元白”。長慶三年(823年),元稹調(diào)任浙東觀察使。浙東觀察使管轄浙東數(shù)州,是明州刺史的頂頭上司。元觀察使的觀察力確實不凡,一上任就體恤民情,覺察到歲貢海物勞民傷財,便以“明州歲貢蚶,役郵子萬人,不勝其?!睘橛?,再次上奏請朝廷免貢。登基不久的唐穆宗也有“三把火”,很買詩人的面子,同意了。好友白居易激賞此舉,后來在給元稹寫的墓志上特別寫道:“先是明州歲進海物……公至越,未下車,趨奏罷,自越抵京師郵夫獲息肩者萬計,道路歌舞之?!?/p>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自宋紹圣三年(1096年)始,朝廷詔明州進貢產(chǎn)自奉化的海味江瑤柱,也因一位著名詩人、明州最高行政長官的上書而罷貢。不過他不是唐代明州刺史,而是南宋明州太守、著名詩人范成大。范太守在淳熙七年(1180年)出任明州太守,是接魏王趙愷的班,而趙愷是南宋皇室宗親。范太守向宋孝宗上奏:魏王趙愷是皇親,每年贈給皇室海鮮是親戚間私事,我一個外人不便也不敢再送了。宋孝宗認可了。全祖望在《歷代四明貢物詩·江瑤柱》詩題下注江瑤柱為“宋貢。皇子魏王以時物奉兩宮,蓋非常貢也。”也就是說,范成大借停貢魏王在明州任上時所奉非常貢的時令海鮮,連帶著把已常貢了80余年的江瑤柱也給停貢了。南宋范太守所為,與那些唐代先賢同仁的精神基因是一脈相承的。
為官一方,就應(yīng)該做一名有擔(dān)當(dāng)?shù)摹疤舴颉?,像以上的刺史、太守一樣,?dāng)他一頭擔(dān)起民生,一頭擔(dān)起城市時,他也就被嵌入這座城市的史冊、市民的心田了。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